分享

“史上最牛”: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

 冬不拉拉 2019-02-02

1929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迎来了一批新生,其中4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因缘分入读土木工程系同一班级;数十年后,4位顶尖学者在我国多个工程领域声名显赫,但他们竢实扬华的赤子之心却历久弥新。他们是:

张维: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严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墨西哥科学院三冕院士;刘恢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同骅: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张维(1913.05.22 - 2001.10.04)


“史上最牛”: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


张维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29年,16岁的张维入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3年毕业后赴陇海铁路实习,后应母校邀请,担任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课教师。

1937年,张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资助,留学英国。翌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DIC文凭。1938年7月,到德国柏林高工深造,1944年获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在国际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载荷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

1946年回国后,张唯先后受聘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1952年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奖章;1988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1983年创办深圳大学,是深圳大学首任校长,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世界工程组织协会联合会'工程教育优秀奖章'等。


严恺(1912.8.10 - 2006.5.7)


“史上最牛”: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


严恺院士,我国水利泰斗、教育家、世界著名的水利海岸工程学家,是我国著名学者严复的侄子。1929年,17岁的严恺入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于1933年毕业。1935年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留学并取得土木工程师学位。1952年筹建河海大学,之后为河海大学服务54年,为中国的水利教育和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历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河海大学名誉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严恺一直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包括海岸防护、河口整治与海港建设。20世纪40年代,严恺在参加钱塘江海塘工程的设计工作时,在我国首创了一种斜坡式海塘,替代了传统的岸壁式直墙海塘,抗浪挡潮效果好,至今依然屹立于杭州湾北岸。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高校系统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等,担任众多重大工程如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等的技术顾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恢先(1912.10.18 - 1992.6.24)


“史上最牛”: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


刘恢先院士是中国结构工程与地震工程专家、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曾担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29年,17岁的刘恢先入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助理研究员。1934年留学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伊利诺大学,1935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获博士学位。

1952年,刘恢先创建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开展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和结构理论研究,后在地震工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提出的结构抗震验算的原则,例如结构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等均已为规范所采用;开展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我国地震工程学的研究领域,涉及地震力理论、挡水坝抗震理论、地震烈度物理标准、震害经验总结诸多方面;主持制订了我国1959年和1964年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并领导制订了《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同骅(1911.5.26 - 2007.6.18)


“史上最牛”: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


林同骅院士是我国著名航空及工程力学大师。1929年,18岁的林同骅入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于1933年毕业。1934年,林同骅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飞机制造。

1937年回国后到第二飞机制造厂工作,正值日本侵华,林同骅率领厂里同仁,在山洞仿造出20架苏式驱逐机和30架训练机。1944年,林同骅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架长距离飞行的'C1010号运输机'试飞成功,林同骅被视为'中国的林白'(美国飞机制造之父)。随后,抗战胜利在即,为发展中国航空工业,林同骅带领20人的飞机设计组,来到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学习喷射机设计。1949年,因缺乏经费停止设计计划后,林同骅留在美国教学和修读博士学位。1954年,林同骅加入洛杉矶加大教授队伍,成为洛杉矶加大的第一位华裔教授。

1968年,林同骅发现自己研究的理论也可应用于研究金属疲劳裂缝萌芽上,这在冶金力学上是一个创举。林同骅用微观力学解释了裂缝萌芽在显微镜下照出的许多现象,此项研究由美国联邦政府科学研究机关资助并继续研究。1977年,林同骅升为加州大学特级教授,直至1978年退休。此后,他由校方续聘为局部时间教授,并指导多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 1990年,林同骅当选美国土木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史上最牛”: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


从西南交大走出的张维、严恺、刘恢先、林同骅四位著名校友,成就了高教史上'一个班级走出4位院士'的教育佳话!

素材来自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清华校友总会、西安交通大学官网、四川日报网、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中国论文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