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NAS|北大罗春雄研究组揭示细菌群体趋化运动的“逃逸相变行为”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2-02

号外

《精准医学前沿》组建了10余个生物医学高水平博士专业微信交流群,包括医学人工智能,肿瘤,基因编辑,干细胞医学,单细胞,ncRNA,宏基因组,基因解读与遗传咨询,表观修饰,单基因病,病原微生物,医学神经,心脑血管等。长按以下二维码加微信(Precision_medcine),并备注想加入的群,再邀入群。博士和在读博士可申请加入高水平博士群。

粉丝福利~

关注精准医学前沿公众号后,在后台回复指南”,可以获取2018年中文版NCCN指南2019 DNA甲基化与癌症早筛专题报告以及2019癌症免疫治疗专题报告!!


精准医学资讯

 

细菌通过多个趋化受体来感受周围不同的化学小分子,主动游动,实现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或者实现趋利避害。但不是强的正趋小分子都是很好的可利用营养物质——好闻的不一定有营养,同样,也不是容易代谢的营养就是强的趋化因子——有营养的不一定好闻。细菌在自然界中往往面临多种不同强弱的趋化小分子,多种不同可代谢程度的营养来源的复杂浓度梯度环境中,细菌群落是如何通过趋化行为抉择它们的去向,实现最优化它们的环境适应性与生长速度?细菌在个体与群体的选择上是否有不同?这一基于细菌的生物行为的研究也许对了解复杂的高等生物的群体行为也有所帮助。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欧阳颀院士领导的“生物物理”团队的罗春雄研究组在基于微流体细菌趋化分析芯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在反向不同引诱物浓度梯度下,细菌首先趋向聚集于强引诱物而少营养的一端,但当细胞密度超过一个阈值时,细菌群落部分“逃逸”强引诱物浓度场,游向趋化因子相对弱但可代谢物质富集的一端。这一现象被刻画为细菌群体运动的“逃逸相变行为”。罗春雄研究组通过与美国IBM沃森研究中心的涂豫海教授(北大定量生物学中心资深访问学者)合作,对此现象涉及的趋化受体间的协作行为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理论分析和实验论证,发现营养物质通过数量较少的Tap趋化受体进行了响应行为,而且在较大的一个趋化响应参数空间均会出现由细菌密度超过临界密度而产生的逃逸条带(“Escape Band”)行为,该行为可以使得细菌群落在复杂的趋化物浓度场中获得更好的生长优势。

相关的定量实验与理论研究以“The escape band in Escherichia coli chemotaxis in opposing attractant and nutrient gradients”为题于2019年1月23日在线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杂志上。

细菌群体趋化运动的“逃逸相变行为”


文章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博士研究生张玄麒,通讯作者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罗春雄教授及美国IBM沃森研究中心/定量生物学中心的涂豫海教授,参与人包括欧阳颀院士,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司光伟、董一名,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凯悦。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物理学院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