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子云亭 《逐贫赋》 (杨雄 公元12年) 扬子遁居,离俗独处。左邻崇山, 右接旷野,邻垣乞儿,终贫且窭。 礼薄义弊,相与群聚,惆怅失志, 呼贫与语:“汝在六极,投弃荒遐。 好为庸卒,刑戮相加。匪惟幼稚, 嬉戏土沙。居非近邻,接屋连家。 恩轻毛羽,义薄轻罗。进不由德, 退不受呵。久为滞客,其意谓何? 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 我独藜飧。贫无宝玩,何以接欢? 宗室之燕,为乐不盘。徒行负笈, 出处易衣。身服百役,手足胼胝。 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 进宫凌迟。厥咎安在?职汝为之! 舍汝远窜,昆仑之颠;尔复我随, 翰飞戾天。舍尔登山,岩穴隐藏; 尔复我随,陟彼高冈。舍尔入海, 泛彼柏舟;尔复我随,载沉载浮。 我行尔动,我静尔休。岂无他人, 从我何求?今汝去矣,勿复久留!” 贫曰:“唯唯。主人见逐,多言益嗤。 心有所怀,愿得尽辞。昔我乃祖, 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 土阶茅茨,匪雕匪饰。爰及季世, 纵其昏惑。饕餮之群,贪富苟得。 鄙我先人,乃傲乃骄。瑶台琼榭, 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 是用鹄逝,不践其朝。三省吾身, 谓予无諐。处君之家,福禄如山。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堪寒能暑, 少而习焉;寒暑不忒,等寿神仙。 桀跖不顾,贪类不干。人皆重蔽, 予独露居;人皆怵惕,予独无虞! ”言辞既磬,色厉目张,摄齐而兴, 降阶下堂。“誓将去汝,适彼首阳。 孤竹二子,与我连行。”余乃避席, 辞谢不直:“请不贰过,闻义则服。 长与汝居,终无厌极。” 贫遂不去,与我游息。 白话文: 扬雄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四周不是群山就是荒野,自家围墙外有个乞丐,人不但穷而且毫无礼数。于是扬雄意识到,长期地与这种无礼无义的人相处下去,志向都会被磨灭殆尽。因此他向那乞丐喊道:“你因为自己有六大恶习,才被人抛弃在荒野。好像是平庸无能常的小兵,对别人随便就施以刑罚,加以屠杀。匪徒只会欺负嬉戏在土堆上的小孩。居住在土屋里的人,与邻居之间,把别人的恩惠看的如羽毛般轻,把对别人义气看的比罗纱还要轻。高升时不是因为品德高尚,离退时不是因为受到了苛责。长久以来成为了地位卑贱的人,你到底想成什么人?人人都穿的艳丽新衣,我却只有旧衣服,人人都吃稻米,我却只能吃剩菜,因为贫穷没有宝物可以玩弄,为何还这么高兴?请亲戚们来家里吃个饭,本来应该是很愉快的事,我却不觉得快乐,车马我也也买不起,只得背个破箱子到处游学,在家穿的那套衣服简直见不得人,若要出去还得换一件。我为了生活到处打短工,手脚的老茧越来越厚。有时候下田劳作,任雨水淋湿全身。和我交往的朋友越来越少,生活状况越来越差。我就想不通这到底是谁的罪过!我思来想去这主要原因是因为和你做了邻居!为了避开你,我逃窜到昆仑山顶。但我发现你还是跟着我,不管我是飞天登山,打洞下海都摆脱不掉你。我动你跟着动,我停你跟着停。难道这世道上就没其他人了么?你唯独跟我干嘛啊!我求你,你可不可以走呵?不要再留下来了好不好?” 那乞丐说:“哦哦,你要赶我走,可不可以说得简单点,?说了那么多我都想笑了。但走之前我得把话说清楚,我的祖先身家清白,没有干过坏事,凭借着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辅佐过帝尧,是我家后世的典范。我的祖先他的房屋也是茅草土屋,没有装饰过。到了末世的时候,昏庸无知的人就会放纵自己。贪食无厌的人很多,贪图富贵得到的不是正道。那些人鄙视我的祖先,骄纵傲慢。修建那些高台琼楼,池子里都是酒,肉堆得比山还高。后世的皇帝骄奢贪婪,所以我如鸿鹄一样高飞离去,不在朝廷和他们一样腐化堕落。我几次反省,认为我自己并无过错。我常住在你家,给你带来的是无尽的福气。你不记住我的大恩大德,却纠结于我的这点穷气。因为我的存在,使你从小就有禁得住寒暑的习惯,你简直就是不会死的神仙,那些盗贼和贪官从来也不会来打扰你,别人要几重门锁着才敢睡,你却敢在露天下睡,别人都提心吊胆的,你却从来都没有担忧。” 话说完后,乞丐神情严肃的瞪大眼睛看着扬雄,两手撩起衣服下面的边,从屋里走出来。说“我发誓要离开你了,去首阳山。商朝贤士孤竹君的两个孩子,将会与我同行。” 我于是从席间站起来,对他不停地表示歉意:“这种失误不会再有第二次了,听说了你的深明大义,我佩服不已,与你长久相处下去,我到死都不会满足。”乞丐于是就不走了,与我整天在一起游玩与休息。 《逐贫赋》作者简介 《逐贫赋》的作者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也是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家之一、也是兼顾道家的代表人物。扬雄生于汉元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王莽新朝天凤五年(公元18年)去世,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 )人。扬雄一生历仕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天下名士。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后世学者对杨雄推崇备至,将扬雄与孔孟并称为“三圣”,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有“西蜀子云亭”一句,西蜀子云即为扬雄。 扬雄少年好学,不研究章句,通晓字词解释而已,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宽和,口吃不能快速讲话,静默爱沉思,清静无为,很喜欢辞赋。扬雄心中佩服司马相如,每次作赋,常把他作为榜样模仿。四十岁时,在京师长安游学,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召扬雄为门下史。后经蜀人杨庄推荐,汉成帝命他随侍左右。 杨雄 在汉成帝身边时,扬雄曾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对汉成帝的铺张、奢侈进行劝谏。 王莽篡汉自立后,扬雄任大夫,校书天禄阁。因刘歆谋反案有人诬陷杨雄,差役去抓人,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扬雄怕不能逃脱,便从阁上跳下,差点死了。王莽听到后暗中查问其原因,下诏不追究他。后来扬雄因病免职,又被召为大夫。经历了一惊一乍,扬雄萎顿于宫阙,在清贫寂寞中结束了半路入仕的一生,时年71岁。 扬雄早年喜爱辞赋,中年后,认为辞赋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是道家学派在西汉时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曾撰写《太玄》等文,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杨雄 《逐贫赋》创作背景和意义 《逐贫赋》是汉代辞赋家扬雄晚年的作品,应作于王莽新朝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这一年扬雄六十五岁。 杨雄为官清廉,家贫无余财,有人笑他,于是他写了一篇《解嘲》。为了宽慰自己,又写了一篇《逐贫赋》。 《逐贫赋》描述了作者想摆脱乞丐,却根本甩不掉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情景。 《逐贫赋》是一篇寓言赋,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小赋,文章中杨雄发泄了在贫困生活中的牢骚,却蕴含着一股深沉不平之气。此赋多用四字句,构思新颖,笔调诙谐,通篇用“扬子”和“贫”主客对答的形式,前一部分写主人的怒斥,展现出“外我”的形象,后一部分以“贫”的反驳曲尽其情,寄托“内我”的精神世界。全赋构思奇异,庄谐相生,情节结构完整,人物个性突出,寓意隽永而耐人寻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雄在《逐贫赋》显示了一种态度,那就是对贫穷——物质穷乏的态度。 作者认为,在这种思维方式里,关键不在于怎样生活或生活得怎样,而在于如何解释生活、解释得怎么样。这种“阿Q”形式的生活观、幸福观,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国人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生活观的负面影响是较大的,导致人们随遇而安,安于现状,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变对自己生活的判断。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不过,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这种思想,随遇而安,安于现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之下的满足,也是知足常乐的另一种形式;不能或不愿改善生活,而只是改变对自己生活的判断,这种思想就有点消极了,可以说就是一种负能量,应该摒弃。 对这种思想,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