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胶打法之心法与手法(直板/正手)

 linzaoqing 2019-02-03
为什么选择生胶?这是入门剃度的首要问题。

为了少吃转,为了反旋转,为了下沉感,这些感性认识实际上应归于手法范畴。

为了冷门兵器自带威力,为了怪异性使对手自乱阵脚,为了少投入多产出,这些上升到了心法层面。不过,虐低阶选手本不必换生胶;对身边球友再怪也会逐渐适应;而遇到高手降维打击,什么胶皮都是渣。同时,“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道理普世适用,生胶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思考。

一、心法

个人以为,“体验”哲学,是生胶心法第一条。哲学不是用来体验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哲学。

假设一位球友说,改生胶是为了简化打法,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反胶复杂的主要源头是制造旋转,生胶恰好不吃这一套,因此有利于战术简明化。比如说,搓球过渡环节可基本省略,上旋相持和对攻会成为主导模式,同时每分球的平均板数也应该显著降低。但实际情形却没那么简单。因为摩擦力降低必然导致打滑率升高(想想雪地上开车),本来用反胶不是个事儿的事儿,现在会让你一度时期内焦头烂额。况且,随着对各种手法掌握的越来越多,生胶打法也会重新复杂起来,到最后跟反胶几乎没有程度上的差别。甚至会更复杂。那么,换门又有什么意义呢?

本质性的不同在于,换新打法是一个类似开疆裂土的过程,是一种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对未知领域的征服,类比于攀登高山险峰也不为过。其中包含许多苦—甜转换的细节,每一个都值得久久回味。你亲手打造的这个崭新的异域帝国会带给你从未有过的体验。

体验完成便是经历。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论对贾乃亮或梅长苏都是如此。假如有人问你“愿不愿意再活一次”,一定要先反问他“可不可以带上此生经历”。如果不可以,再活多少次都没有意义。爱过的错,还会爱;错过的爱,还会错。

为什么演员接一个新角色会兴奋,体验。为什么拿一次单打冠军很激动,经历。为什么不第二次吃鱼腥草,财富。在有限的乒乓生命周期里尝试更多的新体验,这会给我们内心带来极大的快乐。当然前提是,你对胜败并不很在意。假如真得不在意,结果可能很意外。

有人说过,哲学不是学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生胶心法第二条:“唯快”战略。

生胶强调快,这是由胶皮特性决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很遗憾,你恐怕走错了门。或者说,入门准备不充分。当然,谁也不可能每一板都快,各种打法都应该有节奏变化。唯快战略的意图是,生胶选手从第一板起就要朝着快的方向努力,所有战术手段都是为了尽早把局面引入能够发挥自身特性的模式。这个概念也意味着,在横打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直板正手生胶打法需要重新审视曾经辉煌过的“左推右攻”传统。哪一招更快,更简明,更具有威胁性?每一位生胶练习者都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给“左推”做恰当定位。

巧合的是,绵延江湖自古信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生胶门人当可自豪。

生胶心法第三条:“大胆”作风

许多相关文章提到,胆大的人适合打生胶。个人根据实践的体会是,这可不仅仅意味着勇气。一个明显的正手出台下旋球,如果敢打,很可能就过去了而且得分。要是哆哆嗦嗦不敢打,多半儿就会挨打。然而从心法的维度上说,大胆或胆大更深刻的内涵应该是解放思想。在“敢干”之前先“敢想”,要勇于在原先打法的禁区内做文章。比如说,用推挡处理同样转速的下旋球,反胶难度较大,而生胶的成功率则相对较高。如果把这一点运用到对阵长胶选手,则可以颠覆反胶时代的“推—搓”概念。再比如说,“飘”本来是横板反手生胶应对弧圈的独门手法,那我们可不可以尝试用来接反手位的急长下旋发球呢?胶皮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应该胆大。

生胶心法第四条:“以我为主”的战术体系。

“以我为主”的意思首先是,每个人在改生胶之前应该拥有不同的技术背景。真正从入门就打生胶的应该很少。理论上谁都知道原有技术不可照搬套用,但始料未及的尴尬是你想甩都甩不掉。多年养成的肌肉记忆远比大脑记忆顽固。这就是为什么打生胶至少需要坚持六个月以上才能见效的物理原因。既然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我们只好能利用的尽量利用,需要改造的尽快改造,必须放弃的坚决放弃。不必痛心弧圈这把倚天剑失去锋芒,生胶快攻之锐利丝毫不亚于屠龙宝刀。从废墟中焕发别样青春有着坚实的基础,这是可以逐步抵达的诗与远方。

每个人的年龄,身体条件,竞技状态,以及对乒乓球的理解都不一样。重塑战术体系自然要结合考虑这些因素。另外,一个令人不忍直视的现实是,目前生胶胶皮的品牌型号五花八门,每一款之间的性能都有细微或较大差异。“以我为主”就是要根据手上现有这一款的特点,探索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有效打法。

同为颗粒,生胶也可以借鉴长胶与正胶的一些特有技术。虽然不可能拿过来就好用,但是总会给我们有益的启迪。一个人的生胶战术体系一定是根据胶皮特性,自身条件和认识程度,慢慢打磨出来。只是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需要耐得住寂寞。

二、手法
1. 正手攻
如果早知道要辛勤挣扎这么久,当初未必有勇气往这坑里跳。我在反胶时代拉、打分得很清楚,纯撞击瞬间的板形和发力也都还不错。换生胶本来是指望正手能威震八方。没想到简简单单一个扣杀,拍子一碰就飞。开始我觉得是板形问题,调整一下即可。然而,练球时候用中等力量还行,一旦开局,一发力,还是控制不住。理论上,我知道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既然老出界是吧,咱不能一点点往回瞄么,实在不行就照着球网打总行吧?但是实际情况仍然脱节。不打比赛好一些,只要计分开球,电光石火之间人总是按本能行动。球照飞不误。

别扭更多在心理上。朝网子上扣,那跟自杀有什么区别,傻瓜才那么干呢。按预想的动作和落点,这球应该就在对面球台上炸开的。可它竟然飞了。这个弯始终拧不过来。我没有发球机,打生胶又不好意思找人陪练,况且业余球友本来也基本都是以赛代练。但是一开赛要应付的方方面面很多,不可能以练正手为主。市区范围内只有我一个直板正手生胶,得不到任何指点,全凭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网上看了很多有关生胶打法的文章。反复研究了玄静和的视频,可惜这些经典资料数量很少,画面也十分不清楚。还重点看了武汉宋勇(确定生胶),东莞程蔚(据说生胶)和西安阴甜甜(疑似正胶),以及前国手们长胶和正胶打法的许多比赛视频。仍然不得要领。练球命中率还不错,开局就骤然降低。假如一个都打不上,或许问题很早就会得到解决。偏偏每局还能打上一两个,这就给人以错觉。还是时间不到吧,多打自然会好的吧。梦魇一直延续,自己叫不醒自己。

直到打生胶进入第八个月,有一天突然想到,是不是拍子触球的部位不对啊?以前想当然地认为,扣球嘛,当然是甜区最保险。难道错了?稍微一试就发现,只要往甜区再稍稍靠下一些,就是那个黄金点。微妙,激动,鸡皮疙瘩。同时也感觉到,拍子距离来球近一些(甚至某些情况下可以等拍子贴住球)再发力,效果更好。我现在已经不必刻意想着那个点,有球必杀。这份儿爽,可以把自己感动到无语凝噎。

在自力更生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之后,网上看到两则很贴近的相关描述。一个是说,生胶正手攻球的部位应该在球拍的中心线之下。另一个说,生胶正手攻球时,手腕要内扣一点,否则球容易飞。也许我早就看到过,但是在自己没有真正领悟之前,文字的东西总显得很抽象,很容易在眼皮子底下滑过去。本节有意写这么长,就是希望能够缩短你的阵痛。

2. 推挡
反手位的大部分来球,包括弱下旋,都可以用推挡处理。不过,个人认为重点课题应该是如何处理对方的前冲弧圈攻击。只要这一点能突破,其余都好说。

开始是根本不敢推的,因为挡都挡不住。直板生胶一个鲜明的对称性让人哭笑不得:正手极容易出界,反手超容易下网。面对前冲弧圈,哪怕质量一般,往往是还来不及做任何反应,球已下网。如果来得及,稍一亮板,球就出界。理论上很清楚,以侧推或侧挤改变来球的旋转轴应该是比较有效的防守手段。但实践中,板形的倾角非常难找,成功率低至忽略不计。甚至我觉得恐怕就没有那么一个角度存在,既不下网,也不出界。个人分析,原因在于来球速度超过一个阈值后,生胶摩擦系数几乎降为零。这就导致脱板太快,没有时间制造弧度。

胶皮吃不住,板形靠不住,时间留不住,唯一解决方案只能是“以空间换时间”。就是说,球拍必须利用空间做一定距离的合理运动才有可能使回球上台。发现正手攻球秘诀大约一周之后,终于摸索出应对前冲的办法。简单说就是以下几点:(一)前臂和手腕放松。(二)小幅度顺势提高重心,有意识借助身体力量(用李隼的话是“肚皮挺一下就过去了”。虽然原话不是针对生胶,但可借鉴)。(三)精准感知借力过程。如果来球质量很高,还要在借力过程中加入卸力的意念成分。(四)在触球瞬间前臂带动手腕使球拍做一个轻微向前翻的动作,条件允许的话同时加力。

整个过程必须在在来球上升期完成。如果可以加力,采用柔中带刚型比较好。柔的部分是等待借力,钢的部分是合上自己的力。这样推出去的球基本是一条直线,落点必然靠近对方端线。一般水平的球友很难再拉第二板。这项成功带来的快感甚至比正手还强烈,因为其难度大,操作过程复杂,技术含量远高于正手。到目前为止这只是实验室成果。训练时命中率不错,实战则很难把所有环节都做好,所以成功率还较低。不过我已经知道了路径和方向。

正反手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就为个人战术体系搭建好了一个基础框架,剩下的事儿就是往里面增添内容。

3. 弧圈。
有些生胶胶皮还是可以用来拉弧圈的,例如传奇105。只不过它的旋转较弱,威胁性不大,以干扰为主。有的胶皮,像KTL魔力,在改进手法后可以拉出比较强烈的侧拐弧圈,具有出乎敌我双方预料的杀伤力。生胶拉弧圈,包括假弧圈,主要是为了过渡,或改变节奏,须更注意落点以及力量的掌控。假弧圈可视为速度较快的“撩”,即“兜”和“抽”的无缝组合。

三、可能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生胶打法总结
1. 许多情况下让球拍距离来球更近一些再做动作效果比较好。
2. 让意识穿越胶皮海绵,在底板上重新找到吃球感。
3. 练习每一种手法之前,首先注重身体可能参与的程度。
4. 接发球要准备比反胶更多的套路。
5. 对于弃反投生的球友,建议经常复习反胶基本功,不可荒废。这是为将来高阶的倒板打法做战略储备。

生胶与其它胶族并不存在谁克制谁的关系,各有各的特性。发挥得好等于脱了鞋,变成光脚;发挥不好就是穿鞋,自己给自己穿小鞋。总之,必须兼收并蓄各家之长方可在武林江湖立足。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生胶加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