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改变,张小龙是这么说的: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社交关系, 放下圈层的偏见,分享更真实的思考。 可真相却是,自从更新了微信,我再也不敢点好看了。 因为现在的我们,其实并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在关注什么,会暴露自己,会减少隐私。 这是一种微妙又有趣的心理,而同样的心理,也反映在买房这件事上: 我们越来越发现,成年人的买房,都是静悄悄的。 在我们的线下分享会上,更是印证了这个这个事实。 我没想到那么多粉丝会说,自己钻研房产投资这个事情身边的家人朋友都是不知道的:不想说又或者,不敢说。只有在这种同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才愿意分享自己投资了多套房产的事实,以及自己关于投资所做的各种知识储备、数据监测等大量功课。 01 被周围人“误认为”自己很有钱 —你知道买房后有多穷吗? —不知道。 —哦,那你让一让,挡着我喝西北风了 当你买房的消息,被家人朋友知道并广而告之以后,相当一部分的会说: “哇,你好有钱啊,都买房了,恭喜恭喜人生赢家。” 每当收到这种当面的祝福,晨哥的客套微笑脸已经不够用了。 他今年刚结婚,凑着双方父母的钱,在杭州勉强上车,可以说是算幸运的一对新人,可是日子也是涩的不行: “也总有些亲戚朋友会说,你都买房了好有钱啊,配着难以言说微妙的眼神。我没有办法形容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但是会让你很不舒服……” 殊不知,刚买房的时候其实是勒紧裤腰带,最穷的时候。 这之后你就看吧,一定会有人来给你借钱,而你是真没钱,对方也是真不信。 总觉得你都买房了,借我一两万怎么就拿不出来。 晨哥说,就因为这样的事情,窝火又无法言说,其实自己条件不允许不借钱没错,可是就得罪了几个哥们,觉得晨哥不够意思。 大多数年轻人买房,其实都是工作了没几年,有父母稍微支持的,也有靠自己硬上勉强上车了的。 咬牙硬抗还房贷,跪着也要把自己选择的买房路走完,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会声张呢? 而且很多时候,买房得不到家里的支持,甚至得不到另一半的支持,可是你知道这个买房的决定是对的。 那么当自己拿主意买房的时候,都会选择悄悄就把首付给了,流程走了。 对这一类情况而言,买房后的每一步,都没有周围人想象中那么顺畅,更不是什么人生赢家,只能说是自己的决定自己负责。 咬牙硬上车,背后一地鸡毛,确实不是什么可以骄傲的事情。 漫漫还贷路,默默扛下去,实在不值得说与谁听,徒增烦恼。 02 买房是我自己的事,不想听其他人叽叽喳喳 静静是我所有闺蜜中,最有财商的姑娘了,但其实我真正佩服她的,不是会理财和投资。 而是她做事情和决断的时候,永远线条干净、逻辑清晰、手起刀落。 7年前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静静就已经开始买套小房子来投资了。 她说:
简而言之,就是: 买房,没必要听所有人的意见 我刚开始不明白,后来做的选择多了,慢慢懂得了静静当初的话。 当你做一个比较大的决定的时候,其实你没必要听那么多人的意见,听多了反而自乱阵脚。 因为永远只有你自己最懂你要什么,别人的意见再中肯,也只是参考,最终拍板决定的是自己。 而当意见铺天盖地而来,都说自己是经验之谈,都说自己是亲人朋友为你好,这时候你就莫名进入了一种选择恐惧的情景中。 买房可以权衡,可以思考,但是最后决定的一刹那,是需要一点运气和冲动的。 所以静静在后续的几次买房投资中,都是静悄悄的,不会张扬,顶多针对具体细节问题,会去找父母和闺蜜商量一下。 买房本来就是一场心理拉锯战+信息冲突场,你真的需要让自己安静,给自己一个冷静的空间去权衡,然后做决定。 03 那些善意劝阻不让你买房的,自己却买了好几套了 先说个我亲戚的事儿吧,2014年过年,我回江苏老家阿姨那里串门,碰巧就遇上一大家人在说要不要给表妹先买套房囤着,哪怕以后做嫁妆也行。 可是遭到了表妹叔叔强烈的反对,说什么房子都是泡沫,不要买房,买了就套住了,说的好像买了房就大逆不道一样。 阿姨后来也确实被唬住了,把钱投进了股票。 后来阿姨家才偶然发现,这三年期间,表妹叔叔瞒着亲戚们,前前后后在自己所在的市里和省会城市,买了共3套房子。 阿姨的股票起起伏伏,加上自己不善于操作,其实没有挣到什么钱;而表妹叔叔却通过交易这3套房子,累积了80万+,还把儿子送到了澳洲念书。 人性就是这样非常有意思,有好东西的时候,其实他会选择藏着掖着的不跟人分享。 估计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朋友:恨不得把心给你看,坚决拦着你不让你买房,仿佛买房就是跳火坑。 然而转头自己就偷偷买了好几套,瞒着你闷声发大财。 这类心理其实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典型的“我没复习”的心理。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有些同学说:“哎呀,我没有复习,作业没写”“看什么书啊,我玩了3天”…… 你也傻乎乎不复习,结果成绩下来的时候,一个个都比你考得好。 除了那些真的聪明顶尖的学生,其他嚷嚷着不复习的,指不定回家后怎么补习怎么努力呢。 那些善意劝阻不让你买房的,自己却买了好几套的人,就是悄声无息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偷偷挣得钵满瓢满。 04 这其实真不是一件大事没必要张扬 这个心理,其实是所有买房心理中,我认为最健康最平和的一种。 肉肉跟我有15年的交情,说俗气一点,我们是看着彼此长大的,她是个又敏感又有仪式感的妹子。 生活中但凡遇到点小事,都要发微博发朋友圈,再配上一行文艺温馨的话。 可是当她买第一套房子的时候,就彻底变了。 肉肉高中毕业后,搬家去深圳,在香港读研期间,就在深圳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套房子。 如果照平时她的性子,可能就会把这件“大事情”发出来分享。可是我们见面的时候,聊到这个话题,肉肉说自己一直以来都太幼稚了。 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真正在意的只有爱你的人,po出来的东西,本质上是记录生活,也是日记的某种呈现方式,实在没有必要件件都拿出来给别人看,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买房只是生活中众多琐事之一,房子也只是你交易的商品之一,只不过这个东西“大”一点。 买房其实算不上一件特别怎样的事情,没有必要张扬,低调就好了,我不想让自己变成茶余饭后的话题。 肉肉说,买房这个过程中,太多人的心态已经完全失衡了,比如说,买贵了没有抄底、户型不是很满意,房子有些瑕疵…… 但其实这就是买房本身,就附带的东西,你自己没有有一颗平常心,谁也帮不了你。生活中有太多比买房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不管第一次买房,还是以后的投资和置换,都没必要张扬,真不是一件大事。 05 成年人的生存默契 写到这里我其实想到之前的一篇现象级爆文,大概意思是说,成年人的崩溃都是静悄悄的。 现在想想,成年人的什么不是静悄悄的呢? 开心你要静悄悄的,免得有人酸葡萄心理; 难过你要静悄悄的,免得有人落井下石看戏; 压力你要静悄悄的,免得有人键盘侠喷你; …… 同样,成年人买房,都是静悄悄的,因为这样,会给自己更多空间,更多呼吸的余地,更多斡旋的空隙。 静悄悄买房,其实也是我们开头提到的微妙心理,甚至说买房前,对买房信息的关注,对相关政策的留意,都不想让别人知道。 低调买房,不张扬,是更多当下成年人选择的买房心态。 我们越年长,越懂得沉默是金,越懂得静悄悄没什么不好,这似乎已经成了某种我们的生存默契。 成年人买房,选择静悄悄的,不是封闭自我,其实是选择了让自己更安全的方式,给自己一份冷静和平常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