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昵称32901809 2019-02-03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假期来临,大人们可以忘记工作,孩子们也可以忘记学习,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不能忘记并应该感恩的人——老师!

在宋代,同样是那样一个尊师重道的社会。

剧情

彼时,伊川先生打坐冥想,觉醒后,发现屋门竟然站着两个人。原来是有两位天才,结伴来见伊川先生。

这两位天才,游酢与杨时,两人从小就天资聪颖,皆有神童之称。这天,他们到伊川先生家里拜访,遇到先生正瞑坐,于是两人就在屋门口,站立等待。

此时天色已晚,伊川先生让两人留下来休息。待他出门,一看,门外之雪已经深有一尺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这段故事是著名的历史典故——程门立雪

伊川先生,就是程颐。与兄长明道先生程颢,合称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两人皆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而游酢与杨时,都曾受教于二程。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二程先生像

当时,杨时有被调去做官的机会,但是他没去,最后拜了程颢为师。当他回家时,程颢对他说:吾道南矣。意思就是说,我的学问因为杨的南去,而得到了传播。由此可见,师生两人的学问与风范。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明代版画里的蒙学、问学场景

程门立雪,有种感觉像两个中小学生见老师。其实,游酢与杨时见伊川先生时,两人都不年轻,杨时已经有四十岁了。

不过,小学生似没有这种耐心与坚持。因为外边正下着大雪,屋内老师正在休憩,不能有声音。两人在此,显然是又冷又无聊。

此刻惟有雪,与之相伴。伴随着雪景,两人待师之道,则如同外面的积雪一般深厚。这种令人动容的律己礼仪,既是他们两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建立在宋代尊师重道的一种行为规范上。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如果这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肯定是另一般的叙事风貌了。比如《世说新语》里,雪夜访戴的事迹。

东晋王徽之致仕后,居于山阴。一天大雪之夜醒来,打开窗户,令人取酒自酌。屋外银妆素裹,遂起身踱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寺》。忽然间,想起了友人戴达,但当时戴达远在剡溪,即便是连夜乘船前往,也需要一夜。一夜之后,到了戴达的家门前,但王徽之却是转身返回,不欲见戴。

别人问起原故,王徽之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程门立雪与雪夜访戴,体现两个不同的时代风气。魏晋南北朝时的从容,宋代的恭敬,两者对比显出趣味,同时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礼仪态度。宋代的教育背景正是:不学礼,无以立。

唐宋之际,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变迁,礼仪的意义,有着重要的转向过程。教育制度,推演着社会礼仪化的进程。唐代有了科举制,到了宋代,更是取士平等化。由此,进升到政治领域者,也是多由教育进阶,从白衣秀才平地崛起。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明代版画里的蒙学、问学场景

宋代的教育资源,也因此兴盛。进入学校读书的普通人非常普遍,到了人人皆能求学问师之境。官方开设的学校也异常发达,国家设立太学、国子监。甚至还分专业,如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

另外,私人讲学授课,蔚然成风。其中的书院文化,在当时成就非凡,对后世亦影响很大。比如当中的几大书院,应天、岳麓、白鹿、嵩阳等,闻名天下。

书院通常由士大夫建立。而一些名家大师,他们从事讲学,也常常吸引四方之人,不远千里向来学习。像二程兄弟,因为其学问与威望,受教者众多,于是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明代版画里的蒙学、问学场景

教育的普及,知识阶层的扩大,从而活跃文化的水平。由之而来,是产生许多文化、艺术上的代表人物。

名气最大的,当然就是苏轼。他本人出身于一个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家庭,父子三人的成就,在历史上,也属罕见。苏轼与父亲、兄弟,合称三苏。还有苏门四学士的美谈。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另外还有陈师道、李廌,合称苏门六学士。这几人都是出自苏轼的门下,皆具有多种才能的才华。

可以说,这正是宋代教育繁荣的缩影。而围绕在他们身上的记载与传说,可谓不计其数。像名气最大的两位,苏轼与黄庭坚,其故事传奇更是不胜枚举。


假期思恩师——为以师恩见风范

他们两人的书法,称诵千古。那么对此,他们之间互相是如何看待的呢?

传说,苏说黄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评苏字: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意思是说,黄字太瘦,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苏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

由于苏轼的完美形象,在他生前身后所产生的故事传说,数不胜数。同样,像苏黄这样的人物,在宋代也是遍处皆有,且对当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果说文化、艺术中的人才,犹如片片雪花,那么,宋代教育,以及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他们施加雪花、培育雪花。最后积雪成堆雪。后之望去,只见堆雪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置于历史上,巨大而优美。

这历史的一笔又仿佛那宋画中浓墨夜山,沉着浑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