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为什么行善的人更长寿?不谈因果,只因心理和生理愉悦!

 自然金鹰 2019-02-03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为什么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做了好事要告诉别人吗?不需要,因为行善的人更长寿。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实际上也体现了老子《道德经》无为不争的思想:善良的、有能力的人不去与别人争辨;天天告诉别人自己多善良的人不一定是真善。

生活中有很多善良的人,做了好事,不留名,不炫耀,不邀功,不请赏。他觉得那是他应该做的,是一个善者的本性。这就是“善者不辩”。



相反,还有一类人,做一点好事就唯恐天下不知,觉得自己是观音菩萨化身。做了好事就是为了沽名钓誉,恨不得搞一个新闻发布会。

有的人自己有一点小能力,小功劳,就到处表现。这样的人其实是多么愚蠢,因为贤良的人从他们的举止言行就会知道这个人是不是好人,有没有真实能力。这种人很多是纸上谈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什么是真善?什么是真恶?明朝朱柏庐的说法和老子《道德经》是一致的。在他的著作《治家格言》有一句千古名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意思是说,做了好事善事就是为了让人知道,这一定不是真正的行善;相反,做了坏事恶事恐怕别人知道,这就是大大的恶。这种人,无论是行善还是隐恶,都是为了自利,把行善当成了一种交易,换取利益。



其实,善良不是交易,不需要理性,因为善心是人的本能。《孟子》的《告子章句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凡是人都有恻隐之心,善良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3岁小男孩6楼坠楼,幸亏五六名快递小哥伸手接住!无独有偶,一个零售店主在自己店里看到对面幼儿园小孩子在雨棚上,第一时间冲了过去,最后接住了小孩。这是一种本能,如果他们没有出手相救,孩子出了意外,他们会遗憾、愧疚、心生忏悔。这就是真正善良的人。



正如白岩松在他的书《白说》中所提出的善良观,人行善举,于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足,所以,善良自身慈悲心做出的本能反应。这样的人,做了好事善事之后,自己心里踏实高兴,心情愉悦,还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从这个角度说,抛却佛教所说的因果报应之说,从从心理上、生理上来解释,行善的人更长寿。因为,行善让人心情豁达,行善让人身心愉悦,行善让人心生满足,行善让人成就慢慢。

此时再品味老子《道德经》“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八个字的深意,是否豁然开朗。没错,为自己快乐,长寿,请善良,谢谢您给我善良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