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放弃说教,放弃一副看透了的样子及永远别想脱俗。她爱唱,那她应该自由地唱,不要有使命感。音乐不是武器,用她去征服别人,不要将它崇高化,把它当成玩具。别在意那些玩具比赛,不然会忽略玩具的乐趣。既不应抗拒赞赏,也不用放在心上。遇到诋毁,最好无动于衷。对各式评价一视同仁。如果厌倦就放弃,可以留恋,但不应被它刺痛。 不应拘泥于形象,无论所谓的形象曾经给她带来过什么。要自然,不要刻意地自然。要恍惚地面对世界,笔直地面对自己。她应该正常的爱与不爱,千万别在乎名誉,那让人深度虚伪的东西。在浮出水面之前,她和我们一样挣扎。 她没有比别人更高尚,只是没有比别人更卑劣。 是的,王菲的不将就,冒犯了多少人在现实面前妥协的人生。我们爱她,羡慕她,同时又嫉妒她。 总是看到很多写王菲的文章,抽丝剥茧,循循善诱,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会觉得王菲就是一个”传奇“,但是看了王菲这段对自己的评价,才发现,没有谁比王菲自己更了解自己的了。 王菲的唱功近年来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但是王菲从未对此说过半句辩解,就像当年不顾一切为了和窦唯在一起,最后落得个窦唯出轨的下场,她也无怨无悔,从没说过半句记恨他的话,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还说过“我看上的男人都是好男人”一样。就像当年1996年王菲推出她人生中的巅峰大碟《浮躁》,专辑10首歌,里面有8首是王菲原创,可她去从未标榜自己不仅是歌手,更是一个创作人,也未炫耀自己的才华多么横溢一样。 虽然《浮躁》这张专辑销量惨遭滑铁卢,但却是王菲的最爱,引用一段网上的话说:这是一张“完全放弃商业化考虑”的专辑,是一次“完全艺术化”的尝试。不论这种风格多么为当时的大众所不接受,可是现在看来,这张专辑中饱满的王菲风格,她的性格,曲风,嗓音,佛教世界观可以说在其中都有体现。王菲之所以成为天后,靠的不仅是一时的风行,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而是一种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造。而最为纯粹的探索和创造的体现也就是在《浮躁》这张专辑上。所以,真配得上“菲迷”这个称号的人是一定不会不喜欢《浮躁》的虽然这张专辑。 值得一提的是《浮躁》的推出,也使王菲在1996年10月14日成为继巩俐之后第二个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艺人,也是第一位华语歌手。有时候一个歌手火不火,就看她的歌是不是大街小巷的传唱,但是如果说这个歌手的音乐称不称得上艺术,那就不是看销量,毕竟很多听歌的人并非专业,他们只管好不好听,上不上口而已。而《浮躁》这张专辑不能看销量来衡量她的价值,她的价值在懂音乐的人的眼里是瑰宝,是无价,是艺术。 喜欢王菲的人,都有一个这样的现象,痴迷其作品,忠于其人品。王菲的音乐和脾性结结实实地影响了一代人。或许随着世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少人谈论她,但终究有一些人会终生铭记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