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不断加强和解决好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现象,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增强抵御事故灾难能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其贯穿于突发事件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的全过程。应急预案是否管用、适用,关系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方向,直接反映着我们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能力。不断加强和解决好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适应现象,对于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增强抵御事故灾难能力,提升社会安全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特别需要应急预案管理者加强理论研究和总结思考,不断改进预案管理方法,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 1 应急预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各类应急预案总量近4千件,并在历次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想的比做的多”的矛盾,理论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应急预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情况比较常见。 1.1 对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新时代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下,各级突发事件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但对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重要作用理解不足,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不准,防范措施不系统,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只满足“有”、不实践“用”,只要“量”、不要“质”,甚至还存在预案“无用论”的思想,工作被动,导致预案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1.2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平衡 由于突发事件涉及面广点多,各行业管理体制相对条块化,以至于应急预案体系在横向上缺乏有机融合,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联动协调的有机整体;纵向上各层级应急预案之间还存在更新不同步,界定不清晰,衔接不够紧密的情况,有的机械套搬,还仍存在“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平”的问题,预案体系“头重脚轻”情况仍然突出。 1.3 应急预案编制忽视情景构建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不够规范,编制过程缺乏风险隐患评估、应急能力评估和情景演练等环节,持续反馈和改进机制未形成。应急预案制定准备不充分,专业培训不足,调查研究不够,编制出的应急预案缺乏预见性、系统性,特别对一些小概率事件及其演变未提出响应措施。 1.4 预案演练程式化程度较高 预案演练过于依赖脚本,重“演”轻“练”特点明显。演练进行时抢险模拟环境不够真实,过程压力不足,能力展示大于预案应用,演练实际效果有待提高。演练结束后缺乏有效评估总结、问题反馈,未能将演练成果融入到预案修编中,持续优化预案,降低了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1.5 预案编制保障有待提高 应急预案建设和演练经费有限,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技术装备还有待提高。应急管理培训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组织保障不足,宣教脱节。预案编制中对隐患源和应急能力评估缺乏专业规划,应急演练组织缺少专业指导,落实到行动上往往出现折扣。 2 做好应急预案管理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1 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问题 应急预案最基本的功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转变理念,把应急管理的重点放在应急准备上,树立“有备无患、无备必有大患”的观念,坚决克服重处置、轻准备的思想,超前预警防范,加强应对准备。二是重视规范。各级各主管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演练、应用等环节的指导性文件,不断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三是具有前瞻性。深入研究分析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影响范围和发展规律,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行动措施,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准确有效的程序和依据。 2.2 建立科学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问题 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做好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解决应急预案衔接性问题的关键。必须从体系性质的角度,整体考量应急预案的联动能力,理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应急预案的关系,确保应急预案管理的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的落实,延长执行链条,形成应急工作合力,增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工作衔接。保持相关预案之间目标统一,措施互补,克服“上下一般粗、左右一般平”的现象。 2.3 规范应急预案编制问题 严格按程序编制应急预案是提高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保证。要立足现有资源,基于风险特点,充分调查研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要坚持谁用谁编,有繁有简的原则,在现有应急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应急预案的合法性、规范性、协调性、参与性和实用性等因素,切实把握好组织机构,响应分级、处置措施、保障措施等关键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应急预案“闭门造车”、内容雷同等问题,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形成规范统一、相互衔接的完整体系。 2.4 实现应急预案的闭环管理问题 应急预案的闭环管理是发挥应急预案的核心作用的重要举措。应急预案的闭环管理包括调研准备、编制、实施、评估、改进等环节。建议把预案培训和演练也纳入应急预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弥补可变情景“超前想象力”的空白,增强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联动,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并根据演练和实践评估结果,特别要汲取事故处置救援中的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推动应急预案好用、会用、管用。 2.5 做好应急预案演练问题 应急预案演练是增强应急预案实用性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应急队伍处突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认识演练的重要意义,制订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演练。演练方案要基于应急预案、队伍物资现况,重视过程基础信息搜集、变化趋势综合判断,有侧重的开展。对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必须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检验预案的实用性。 3 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情景设计”管理,突出针对性 情景设计要遵循应急预案的差异化原则,按照预案类别,结合不同地域和行业实际,做好重要目标物、重大危险源、危险区域和重大活动保障的分析评估,摸清队伍、物资、技术装备等资源状况,客观有效评估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科学设置风险场景,确立符合实际的风险参数与临界情况,合理确定分级标准,科学制定措施,推演演化过程,形成“情境—任务—能力”的应急预案编制模式,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由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做到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好记管用。同时应对预防准备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具体规定,明确职责要求,保障预案的执行力度。 3.2 加强动态管理,突出时效性 应急预案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改进与完善,其管理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主要涉及起草编制、实战演练、评估修订、组织实施和备案审核等环节。要通过制定规范,对预案的立项、起草、审批、印发、发布等作出细化规定,完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质量控制、审查备案、宣传培训和责任追究等功能要求。在编制环节,要对突发事件分门别类,按需出发,对现有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附件进行扩充,将可能涉及的应急物资和救援队伍与应急预案关联,作为预案附件及时更新, 并严格预案的审批备案管理,设置必要的前置程序,提高可操作性。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处置救援后,要反思总结经验,研究应急预案存在的短板,持续反馈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改进优化。 3.3 加强演练管理,突出检验性 要把应急演练作为检验应急预案的重要手段,兼顾“高概率事件”和“低概率事件”,注重准备过程,提高逼真性与实战性。“演”要突出救援过程、物资准备、现场氛围、装备使用、工作分组等,以求行动上的协调开展,队伍群众有效参与;“练”要突出现场指挥、信息报送、技能运用、应急响应、部门协作等突发事件处置逻辑的合理适用。要丰富演练开展形式,比如现场指挥体系演练、指挥部应急演练、队伍技能演练、物资保障演练、事故桌面推演等,有侧重地开展不同类型演练活动,并积极探索无脚本演练方式,加强对队伍响应、疏散撤离等定量指标的考核和检查,提升演练的真实度,从不同的重点完善预警调度机制,通过演练,真正起到锻炼队伍、检验预案、磨合机制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有效提高应急处突防范能力。 3.4 加强认知管理,突出普及性 要做好应急预案的培训宣传,相关应急预案涉及单位和人员都应掌握预案从哪里来、是什么、怎么分、做什么、有什么的问题,明晰各自职责,知晓保障措施,熟悉预案内容和操作程序。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新闻报道、制作宣传片、发放资料等,提高群众对应急预案知晓率,强化危机思想认识,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要动员社会力量积极配合,广泛参与演练活动,普及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要加强校园、企事业单位岗位培训,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岗前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操作和依照预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5 加强数字预案管理,突出运用性 结合互联网+政务工作,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平台系统的实践应用,利用系统信息化手段,将固化、不周延的文本应急预案进行模块化拆分,转化为更加灵活、模块化的数字预案,简化部门职责、响应措施和应急响应等级等要素,并与相关的灾害隐患、应急队伍、物资设备信息相关联,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应急预案分类查询、突发事件预警预报,可视化处置流程管理等功能。根据实际处置情景需要,快速研判,综合分析,生成针对问题的具体预案措施及响应建议,并提出优化后的辅助决策意见,在遇到各灾种突发事件“碰头”或者“叠加”时,充分发挥不同应急预案的特长,最大程度地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