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合迁徙流坑立村在开宝六年至开宝七年(公元973~974年)

 荷香月暖 2019-02-03

摘自:《从碑文记载考证董谦董合两支派的流坑迁徙

董合迁徙流坑立村在开宝六年至开宝七年公元973974年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流坑,千古第一村!至于何时立村,各执一词,要解开此谜团,也就解决了泉溪支派的董谦到董熹的儿子四代人居住是否存在?是否流坑的董合迁徙流坑前董熹的儿子已经迁徙还是后裔融入流坑支系当中?就需要以事实来说话。

董谦支派在唐末及后唐处于为官家族:董槐《虞乡游临川扩源源流考序》载: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长曰远、次曰遂、三曰述。述子二,曰炎与熹。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而董让后裔即清然支系基本为商贾,《重修黄山祠碑记》载:田壹千叁百亩,火佃叁拾贰所,鱼塘捌口,山饶竹木茶笋,四水流人,悉居士施之,以资焚修。”非商贾无以成为富商。万历三十八年(1610).泉溪董氏旧谱序照样直接引用流坑谱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而董合支派到宋则成为《云盖乡董氏族谱序》所言:自祥符八年乙卯至咸淳七年辛未,擢进士科近三十人,武举、特奏、世赏异路而仕者不与。通抚之六族而论,仕宦之众莫之与伦,至于今从事词章者不匮。”,为流坑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附注】 熹生子五:珪、璋、珮、琨、瑗。珪生子三:嵩、崇、山广。山广公祖居修坡,元配石溪黎氏夫人,生子三:園、囿、团,均守旧业,厥后山广公复迁建昌石门,娶萧氏生子一:有林。有林为山广公第二夫人生。

1,董合支派有关迁徙流坑时间的四种不同说法

     1.1有关董合离开抚州扩源迁徙的时间大概有四种有不同的说法:

    以我的研究是以开宝六年(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的时间,即973974年为迁徙时间;

    《东廓邹先生文集》邹守益书的《乐安董氏新谱序》,邹守益 (1491-1562) 把流坑迁徙定在“五季开平初”,即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另外在《重修黄山祠碑记》详细见后文)亦以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就是泉溪支派亦根据这些记载,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丁未岁“泉溪《醇儒堂》万历谱序”让因黄巢作乱,唐祚式微,不受官爵,隐居抚州宜黄扩原,而生连,字承重。重生申,字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故公于唐天祐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由是开平初(此处应该是抄袭邹守益之说)始迁于此,重辟基址以居,娶罗氏封豫章夫人,生子二:长曰祯、幼曰耽。公葬长坑岭,斗牛形,妣葬窑平上黄蛇形。祯赠司空,娶邓氏,封南阳夫人。公葬富源山,金钗形,妣葬白龙塘,飞鹅形 

    万历十年(1582)董裕《本源考》:“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见:流坑董氏网:http:///888/d6/2010-11-03/86.html则采取宽泛的五季,即五代十国时期。

    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中国古代文明缩影·千古第一村:流坑》http://book./book_623392.htm,以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

 1.2 四种说法宗谱来源记载或研究

  宋至和元年甲午(1054)董傪《登科提名录序》(见:六次修谱《流坑董氏合公族谱》P192150唐末五代,连、伸父子仍世扩源……。然而,依据双江聂豹撰《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自清然生万一、万一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仲一、仲二,尚三生仲五。仲一讳全”查阅宗谱,证明此处以万一讳连,尚三讳伸。然尚一、尚二无讳?唯独尚三有讳号?

 元至顺癸酉(元统元年,公元1333)有庆修谱,吴文正序之:《盖乡董氏族谱序 》:唐改临川郡为抚州。……乐安云盖乡之董,计其科名,多于曾、蔡与晏;校其爵位,亦在乐、蔡之上。而论者不以拟于抚之五姓何也?盖宋南渡以前,董极盛之时,犹隶于吉。绍兴中年,抚增置乐安一县,治割吉之云盖乡隶抚,由是董氏乃为抚之属民。今董之未抚也久矣则尚论抚之世族,其可遗董氏乎?董之裔有庆,重修族谱甚悉。……董氏之子孙其懋哉!董有庆在元至顺四年癸酉年(1333年)应该与董天衢、董惠、董起潜、董元善等人一起修谱。没有论及流坑迁徙(见《吴澄与流坑修谱谱序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8/16/8378385_476581829.shtml

    至元丙午【实际应该为至正丙子公元1366年见《分析流坑董友善撰的<旧谱事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1/01/8378385_474768953.shtml,该文论证:友善洪武四年1371)买谱,后洪武五年1372),后任武进知县;董养性(文肇公房十五代孙,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丞,摄剑州事),洪武四年以通经儒士征至京师,中选,授四川昭化县丞,摄剑州事;而3年后即乙卯年公元1375年,知县尚公即友善与县丞董养性润色之。再过21年,洪武丙子(公元 1396 年),复与董桂林(董季敏,号桂林)刊行之。有庆始续修之,兵乱而废。乙已(实指洪武八年乙卯年1375年知县尚与县丞养性润色之。洪武丙子,复与桂林刊行之,凡十有六世,是为旧谱。”(见于《董氏新谱序》;由于流坑谱的时间记载混乱,因此,有庆的修谱时间是在元至顺四年癸酉年(1333年),且在之后以至元丙午实则至正丙子公元1366年修谱的矛盾或是两次参与修谱?  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三月戊申,萧泉养蒙书《董氏衣冠袭庆图跋》,  后至元戊寅(1338)二月,刘岳申作《董氏谱跋》:“翰林学士临川先生吴公(注:应指吴澄)序董氏族谱,……予与参政诸孙天衢游,是谱重修,实出其手,有尝辱知临川,故提之后”。后至元五年(1339)己卯正月望日,文安公揭徯斯书《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至于,其后,有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董时望作的《董氏衣冠袭庆图又跋》,也没有明确记载流坑的迁徙;

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润等复辑族谱。嘉靖辛卯1531赐进士及第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经筵官安成邹守益书《董氏新谱序》赠司徙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公元907-910年),始迁流坑”,嘉靖辛卯(1531)修成的刻谱。提出了五季开平迁徙流坑,这是第一种不同说法;

明嘉靖丙申(1536)修谱未见记载;

嘉靖癸卯(1543)三月吉旦二十代孙昕顿首谨识《董氏仕宦记录重订补遗跋》(见:六次修谱《流坑董氏合公族谱》p154……晋之后,避巢之乱,深入临川扩源,即今宜黄霍源也。扩与霍相近,世远名讹,故厥后李氏僭(jian)据金陵。兄弟三人,又由扩源分徙三邑。合徙庐陵,即流坑吾始祖也……”。该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从公元859年的裘甫发动浙东叛乱开始,到公元884年(唐中和四年)黄巢之乱被平定而结束,历时25年,农民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两江、闽浙、两广、两湖、陕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然迁居扩源,此处以晋之后,不可能是梁唐晋的晋,而应该是董晋之后裔;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董开尧《董氏世次考》,《董氏仕官记录跋》等未见记载董合详细迁徙;

万历十年(1582)董裕《本源考》则采取模糊的记载:唐末裔孙连徙自临川扩源,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此处采取模糊的记载,泛指在五季时候,没有像之前的确定在“开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这是第二种不同说法

江西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銮书《中国古代文明缩影·千古第一村:流坑》:古老典雅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的西南,距县城38公里,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开始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说法,比既不宽泛,也比“开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晚,这是第三种不同的说法

、而我却认为若以五季开平初(公元907-910)”则变成董合都比董熹出生时间早,与泉溪支派的董谦年龄基本一致了,则超越董谦的后裔董熹去世安葬的时间,此其一;若以董裕的五季时连仲孙合徙流坑”则比较宽泛,但这里却把万一作为“连”,若以与孙辈董合三代人一起迁徙则与宗谱记载不符合。首先宗谱不可能仅仅记载三兄弟的迁徙,应该包括流坑以“连”的三代人一起迁徙,当然与宗谱记载矛盾,故不可能从董合的祖父辈迁徙。故此采信以董合始迁徙流坑。此其二;;而周銮书的研究是以南唐昇元年间(937942”,是比第一种说法延后,大体在后晋(公元936公元947年)相当,基本与五季开平初(公元907-910)相距了40年左右,尽管已经推迟。但还过早,但与我的研究依然相距30年左右。我在《黄山庵、黄山寺、杨筠松与流坑迁徙》是以开宝六年(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这一战争时间,作为迁徙时间。这是第四种不同的说法。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9/15/8378385_476804420.shtml,下文再详细论证。

2,重修黄山寺而撰的碑文必保留一些原有的内容

主要有明朝时期黄霖作《重修黄山祠碑记》。后嘉靖癸亥岁 (嘉靖1563年)季秋吉旦双江聂豹《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墓碑文见:六次修谱《流坑董氏合公族谱》

有关黄霖是哪个时期的人物?网络查询(撇开同名同姓者)接近的有:

,《江西通志: 卷五十三》- Chinese Text Project Wiki19 罗篪南昌人南京右副都御史涂谦丰城人山西副使陈寛丰城人刑部主事周旋鄱阳人吏部郎中叶冕鄱阳人副都御史黄霖乐安人。   

黄霖乐安人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乡试;另有同姓名者即乐安人叅议正统十年乙丑啇辂榜http://www./book_LiShi/292_59.thtml

《重修黄山祠碑记》的撰文者:赐进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前南京刑部黄霖撰那么,由于很多官职为后人之后添加,故《重修黄山祠碑记》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左右是符合的,结合修谱时间记载,元季(注:属于元末修谱)时天衢公修者,曰:原谱;尚公修者,曰:旧谱,自明洪武至成化御史时望公续修而未卒业,宏治间司训续修,校书一派。然皆略而未备;嘉靖初庠士润则合通族而修之。谓之新谱。”(见《乾隆辛丑重修谱序》),那么,黄霖撰碑文,应该在董时望开始至嘉靖时期撰《重修黄山祠碑记》

由于在重修,《重修黄山祠碑记》《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则原来应该有老碑文,重新可见,黄霖是乐安同乡人。

撰写会有一些原来内容的保留,也会依据当时进行一些改动。也就是与有关宗谱记载有矛盾的是属于原来碑文内容,则为真;反之,与宗谱一致的,且与迁徙有关,但与先祖安葬事件有冲突的,为宗谱改变的碑文内容,并在重新撰碑文中予以反映,则不予采信。

3,墓碑或碑文考证四种不同说法的合理性

上面四种说法,哪一个说法比较正确,首先看是否有墓碑记载先祖的生殁,其次,既然仲一、仲二、仲五三兄弟迁徙,各奔东西,必定是父母去世之后。通过墓碑及其有关碑文可否证明则是关键。

3.1,董合的父母,不是迁徙到流坑后才去世

董合的父母安葬在哪呢?查看宗谱记载:尚三生仲五,尚三葬黄山寺前水口汪家坑,配杨氏葬北源陈家坑。这里的安葬地点在迁徙流坑前的居住地周边范围,不是流坑。

为何嘉靖癸亥岁(公元1563年)季秋双江聂豹撰《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见:六次修谱《流坑董氏合公族谱》p193194抚州宜黄之黄山寺,盖自霍源董万一所创建,寺址旧为庵。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万一葬其考于庵后(蜈蚣形戌山辰向),妣儒人乐氏于庵前之右(人形巽山乾向),……乃其后,万一君偕其配邹氏葬寺前右畔(凤形巳山亥向)其冢。子尚一偕其配吴氏葬杨梅坑(冲天凤形申山寅向),配杨氏葬北源陈家坑(团凤形卯山酉向)。盖皆所嗣葬云。宜黄董氏之系,流为三派,自清然生万一、万一生尚一、尚二、尚三。尚一生仲一、仲二,尚三生仲五……仲五讳合,徙居乐安之流坑……

   《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把清然及乐氏、万一及邹氏、尚一及杨氏详细记载安葬在黄山寺周边一带。唯独省去了董合的父母尚三、杨氏。依据常理,全、含、合三兄弟必定在父辈去世之后才迁徙,不然,迁徙外地的记载就不是以子辈来记载;没有记载父辈迁徙,则不可能是父辈迁徙。这样,董合的父母应该是在扩源期间去世。但不记载,其原因的分析,在下文分析。

3.2流坑迁徙定在“五季开平初”的错误

流坑迁徙定在“五季开平初”,即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在流坑作为正统的迁徙?这明显是错误的。

     赐进士、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前南京刑部黄霖撰《重修黄山祠碑记》(见:六次修谱《流坑董氏合公族谱》P192193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所施创寺后厥考清然墓,而居士与其子尚一、尚三墓亦在焉……董氏当唐时自河涧徙临川之霍源,五季开平初徙流坑……”顺义间万一还活着,这个顺义期间是什么?是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那么,万一还在扩源,怎么就迁徙了。因此是明显错误的。为何董裕不好意思说“五季开平初”,为何周銮书不认同这个“五季开平初”,那么,找名人为族谱写序,是修谱者的常见做法,目的是为了提高该姓氏的知名度。缺陷是对真实的历史不全面掌握,受修谱方提供材料的限制,错误难免以讹传讹,与事实相反。如《重修黄山祠碑记》泉溪支派万历三十八年(1610)丁未岁“泉溪《醇儒堂》万历谱序对流坑迁徙的记载就是如此。

   3.3,董裕的“五季时”是不确定的宽泛的期间

万历十年(1582)董裕把流坑的迁徙泛指在五季时候,也就是五代十国的时期,没有明确以“开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出现了模糊的做法。若以“连仲孙合徙流坑”,或者改动为“孙合徙流坑”也就是三代人一起迁徙,也不会在宗谱中记载是董合三兄弟的迁徙了。故不作进一步分析。

   3.4周銮书的把流坑以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建村还过早

     周銮书的以流坑在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开始建村,首先对“五季开平初”予以了否定。但是,时间还过早,为什么呢?

首先,只有董合三兄弟的父辈去世,才是合理的迁徙时间。那么,万一在五代杨吴顺义年间921927)活着,万一的父亲去世在什么时候呢?上文《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已经告知: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万一葬其考于庵后”。而在《重修黄山祠碑记》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所施创则道出:清然去世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修建了,后杨吴顺义年间921~927年)万一修建了黄山寺

   谦公及其后裔在流坑的初探http://www.360doc.com/editartnew.aspx?articleid=586931515论:李昪唐得国后,唐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其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不可能丢弃千亩良田各奔东西而迁徙?升元七年(公元943年),烈祖李昪驾崩,子李景(初名景通)继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即唐元宗,有保大、中兴、交泰三个年号。这一时期中,虽战祸频起,认为此时迁徙就会被历史糊弄了。毕竟,这些战争都是南唐出征进行的,发生战争的地点,是征伐吞并他国。因此,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出兵灭亡闽国;开运三年(946)淮北起义农民多请命于南唐;保大七年(公元949年),招纳流民;保大九年(公元951)借机出师,一举灭楚;这些都是以南唐而胜利;周銮书的以流坑在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开始建村,缺乏历史依据。因为,动乱不在国内。且就是出兵他国前都属于安定强盛时期。因此,昇元年间(937943流坑开始建村不符合历史事实。

就是到广顺二年(952北进中原在徐州一带发生战斗,军败;之后,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下文此时推定尚三公去世)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朝三度入侵南唐,但南唐以向后周求和,保持了相对的安定。也没有迁徙的动机。不可能立即舍去一千亩良田。

    3.4.1,泉溪谱引用流坑事件的记载

上文论及,万历三十八年(1610)丁未岁周师源府庠生发春敬撰.泉溪董氏旧谱序》(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9/11/8378385_182464274.shtml照样以流坑谱直接引用“五季开平初”迁徙,其实,还有引用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万一居士,娶邹氏巨富,好延贤士,異人杨松筠归之,谓公曰:'宜黄黄山庵前后左右,有公侯地数穴。故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人脐形。公因改创其庵为大寺,捨菱塘腴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佃户三十二所,委住僧月轮持之,以供本寺香火,并奉考妣祭享。公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其从万一夫妇葬庵右,凤形。尚一娶吴氏生仲一、仲二;尚二、生仲四,无传;尚三生仲五。仲一名全,徙饶州德兴海口;仲二名含,迁宜黄北源。由是尚一葬北源陈家坑,搏凤形,申山寅向;吴氏葬杨梅坑,象形,申山寅向。仲五名合,于五季开平初,徙流坑,大宋祥符七年,其七世孙德元状元及第,赠为司徒。”;万历泉溪《醇儒堂》谱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82578345.aspx对让公派的记载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由是开平初始迁于此,重辟基址以居,娶罗氏封豫章夫人,生子二:长曰祯、幼曰耽。公葬长坑岭,斗牛形,妣葬窑平上黄蛇形祯赠司空,娶邓氏,封南阳夫人。公葬富源山,金钗形,妣葬白龙塘,飞鹅形。

明确了董合夫妇与董夫妇的安葬地。至于谱序涉及风水先生,下文详细论证。

   3.4.2,清然是安葬不是迁葬

   关于是否是安葬,也就是清然的去世时间,是否是唐天佑元年(公元904),还是之前就去世?

   有人提出“下葬时间不一定就是卒期”,我之前在《董槐的谱序“瑕不掩瑜”》一文论述:(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21/22/1256060_514868400.shtm“亲人长辈逝去官员都要守孝三年,这庵是万一墓旁守孝所建。尚若不是安葬,是不会修建披麻戴孝的庵。”。

   一般不是原安葬地,为迁葬,都会在碑文记载原葬何处,某时期迁徙到何处,而上文公于唐天祜元年,奉其父清然公葬庵后,蜈蚣形;母乐氏葬庵右”都属于葬,不是迁葬。

   3.4.3,从世系分析推定尚一、尚三的去世时间

黄山庵、黄山寺、杨筠松与流坑迁徙》论述:五代杨吴顺义年间(921927),万一还活着,尚一,尚三还没有去世。也就是需要相距2代的时间,当出现“而居士与其子尚一、尚三墓亦在焉”也就是董合三兄弟迁徙的时间了。就算清然去世后,经过20年,到公元929年左右,万一基本去世。可还没有到尚一、尚三去世的。我们再加一世以25年时间推测,则954年,那么,这个时间完全超出了南唐升元年间。因此,流坑在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开始建村也不符合。……周銮书《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28页》董合三兄弟:“以五代南唐时期(937975)分蘗柝居”,那就是说会超越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9/15/8378385_476804420.shtml。我在该文第一次提出个人的观点:董合迁徙流坑推定973年。

   3.5,董合迁徙流坑推定973974年

上文论及:董合三兄弟家有田壹千叁百亩,火佃叁拾贰所,鱼塘捌口,山饶竹木茶笋不是遇到极大的动乱、战争或对战争威胁恐惧,是不会舍弃这些资产远走他乡的。开宝六年(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973974年迁徙有了充分理由。我在《黄山庵、黄山寺、杨筠松与流坑迁徙》该文第一次提出个人的观点:董合迁徙流坑推定973年。

    4,风水先生杨筠松在董合迁徙流坑前早已去世

     哪一个的宗谱或多或少都有错误的地方,是不可避免的,研究也只是追求真相,尽量还原真相。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也不是贬低谁。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不偏不倚,从研究的角度,寻找接近真相的答案。如有关时间的记载方面,董谦支派的董槐谱世系,从董晋到董谦的世代数,间隔过短;同样,流坑支派时间记载错误的如《分析流坑董友善撰的<旧谱事略>(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1/01/8378385_474768953.shtml以及《吴澄与流坑修谱谱序》(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08/16/8378385_476581829.shtml就对时间进行一定的分析。

从上文可知,《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没有记载董合父母在扩源的安葬,我个人看法原来的碑文应该是有的。后来是因为不与“五季开平初”相互冲突,特别是请名人写序,本身难以确定,也就没有重新再记载上碑文,从而略去。

    杨筠松简介杨筠松(834420日~900312日),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窦州人。 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清然去世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也许清然去世之前且在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前,可能会见到杨筠松江西三大庭中的“谦公”先居住流坑的记载》一文论述:

(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1/21/8378385_510062319.HTML):“”杨筠松在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去世,当时遇见的是董清然,而不董合。《重修黄山祠碑记》:'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921927),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之所施创者也……万一还活着,万一的儿子当然健在?董合是否出生了呢?清然---万一-----尚三----仲五(董合),曾祖、祖、父三代皆安葬宜黄,董合才迁徙到今流坑对面白泥塘。《后唐董熹被统在南宋德昭的过程与反思》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07809586.aspx董熹(字德昭)与清然(董合的曾祖)是兄弟排辈,董合的前3世都安葬在宜黄:居士清然公葬宜黄崇三都何陵塘黄山寺后蜈蚣形戌山辰向。配乐氏葬同都寺前连珠坑右畔人形心穴巳丙山亥壬向;寺前右畔,万一公妣郑氏合葬凤形巳丙山亥壬向;尚一公与主配邹氏并葬寺前南畲凤形,杨梅坑象形申山寅向,葬尚一公妣吴氏孺人;尚三公寺前水口汪家坑凤形寅向,配杨氏葬陈家坑团凤形酉向也就是说,董合迁徙前,双亲已经去世安葬宜黄,才进行迁徙。”董合迁徙对面原来董谦,董熹居住的地方,即是董合的曾祖清然的兄弟董熹居住的流坑,并且给董合点几处龙穴,至少是曾文迪或之后的时期了。后人不知流传是清然,却变成董合?也就造就董开尧请邹守益把董合的迁徙定在“五季开平初”(公元907-910),董合的祖父还没有死,就迁徙了吗?

   要是董合见到杨筠松,则是明显不符合常理了。

   那么,董合迁徙前遇到的风水先生不是杨筠松,而是其徒弟曾文迪或者门徒了。从这方面来说,上文万历泉溪《醇儒堂》谱载然而今之流坑,乃扩源让公五世孙合公之后。合公在扩源时,得异术曾文迪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之遗基,今其子姓虽俱迁徙,犹有阴阳吉地,诚万世公侯之地,尔当往居焉。”,对《历史:五百年耕读 五百年农商》等流坑的记载(见流坑董氏网http:///888/d5/2010-11-03/65.html):董合之子董桢'以豪侠自任, 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董氏由此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大户人家。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白泥塘一带土地遂显狭促,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两个记载不同,泉溪记载是董合见曾文迪,而流坑记载迁徙流坑后见杨筠松?此处关于风水先生的不同记载,我个人更加赞同泉溪的观点。 

   (欲了解泉溪支派清朝董振说的:其曰乐安谱无谦居流坑而云,合者在在皆是,遂以合公为足据而没乎?谦公岂知合公之迁,由过堪舆曾公舆之卜宅曰:乐安流坑乃尔族谦公遗址此胜地也。从之,然则徙流坑者有谦公乎?无谦公乎?彼只载其始迁之由合公而不及谦公,各祖其祖故也”。也就是乐安谱没有董谦居住流坑的记载,现在流坑都只是董合的后裔,就以只有董合公迁徙流坑而怀疑董谦公等人根本没有在流坑居住过,……只是,各宗谱仅仅记载自己的迁徙祖,而没有记载董谦公而已。要想详细分析,请看修改补充完善的《谦公及其后裔在流坑的初探》一文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30/08/8378385_586931515.s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