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在一朵花里仰望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跟孩子谈“性“,是无数爸妈难以跨过去的坎。 就是开不了口。
虽然平常我会有意无意教儿子一些有关性的内容,也共读过不少儿童性教育绘本。
但我还是感觉上一代性教育的缺位,造成今天为人母的我相当尴尬:一方面认为教授孩子正确的性教育非常必要,迫切希望自己在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比上一代更尽职更负责,也愿意作出努力和尝试。 另一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由于过去谈性色变,跟大多数传统父母一样,我的父母相当含蓄,从未与我谈论过性。 记忆中10岁的我在书中见“月经”二字不解,便问母亲。 她大笑,轻飘飘一句“等你长大就知道了”便打发了我。
而课堂上,仅初中生物课本有关于男女生殖器的内容,但——自学!青春期宝贵的、有限的性教育尚未开始,就在男老师的刻意回避和情窦初开少不更事的少男少女们的嘻嘻哈哈声和面红耳赤中结束! 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我受到的性教育为零。 跟我们成长的时代不同,如今不再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时代。 我们的孩子自小就可能被各种各样的性信息包围,作为家长,光有性教育意识,没有完善的性教育常识和正确的性教育方法,就想充当孩子的性教育导师,远远不够格。
尤其面对孩子一些刨根问底的追问,常易陷入尴尬,稍有不慎,则易误导甚至误伤孩子。
前段时间,恰好读到美国性教育专家黛布拉博士的著作《从尿布到约会》。 读完甚觉有用,便鼓动老公一起读。里面很多观点、见解,足以引起中国家长关注。 我也反思对儿子的性教育,走过不少弯路甚至错路:
没有教孩子正确认识生殖器官。 我们曾与儿子玩这样的游戏:“这是你的眼睛,这是你的鼻子……这是你的肚子,这是你的脚趾…”对于生殖器官,或选择性视而不见,或统统以“小鸡鸡”“小秘密”委婉代之。
看似事小,实则这么大的影响!
之前觉得生殖器名称听起来十分“别扭”“肮脏”,羞于出口,我决心改正。 某天,我对儿子说,“小秘密”是小名,你知道它的大名吗? 儿子很好奇,我便看似随意地将阴茎、阴囊、睾丸等器官所在部位和名称一一告诉他,并说,《小威向前冲》里的小精子们就存储在睾丸里,宝宝体内也有成千上万只小精子,只是还没到“向前冲”的时候。
孩子现在还似懂非懂,但我为自己向前勇敢迈出一步点赞。
老公和孩子洗澡时,也会对孩子进行性安全教育:“你的身体是属于你自己的,特别是背心和短裤覆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除了爸爸妈妈或医生出于健康原因触摸外,任何人都不可以摸它们。”
父母确实是孩子最好的性教育老师,或许我们之前做得不够好,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改进,就能及时弥补。 对孩子触摸生殖器官大惊小怪,肆意干涉。
记得儿子快1岁时,突然对自己的生殖器相当感兴趣,每次推他出去玩,小区里的一位奶奶总是笑着对他说:“不要摸小鸡鸡!再摸奶奶打手!”又或“又在摸!打手!”我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孩子呢,每次见到她就吓得赶紧把手缩回来,大人们则乐得哈哈大笑。 平时在家里,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手好脏哦,快拿开!”如果反复讲了不听,则会粗暴地将他的手拉开甚至重重地打他的手。
我们的无知,除了不断给孩子灌输一种耻辱感,别无他用。悔! 对孩子提出的一些性问题遮遮掩掩,敷衍了事。 孩子曾问我“我是从哪儿来的?” “我长大了能和爸爸一样,跟你结婚吗?” “爸爸好幸福啊,可以天天和妈妈一起睡”“我可以娶家家/姨妈/姐姐吗?” “精子卵子是怎么变成受精卵宝宝的?它们是怎么游到一起的呢?” 如前所述,虽然我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意识,但真的惧怕回答他的提问。 有时本来信心满满,被他连续追问几次就卡壳了;有时不知用什么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自己也一知半解,答非所问。
前几天吃饭时,孩子突然问我:“为什么我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有的宝宝是从妈妈屁股里出来的?” 听闻我羞愧万分,因为这正是我以前灌输给他的“性知识”。 我假装淡定地看着他:“宝宝都在妈妈子宫里生长,你呆着太舒服不想出来,医生阿姨只好将妈妈肚皮划开,将你从子宫里抱出来,这叫剖腹产。至于其他宝宝,不是从他们妈妈屁股,而是从妈妈的阴道里生出来。” “阴道?在哪里?” 宝宝一脸迷惑,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对,阴道,就在这个位置。”我指给他看。 他点点头,心满意足继续吃饭。 我60多岁的老娘没说话,估计老人家心里正在翻江倒海,我女儿孕傻了?和5岁儿子在饭桌上公开谈论“阴道”?!
可在孩子的世界里,可完全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 他们更加单纯,更接近本真的东西。 哄儿子睡觉,他问我为什么总是左侧睡觉,我说因为子宫位置偏右一点,这么睡是为了不压迫子宫里的小宝宝。他指着自己肚子说:“那我的子宫也在这个位置?”我微笑:“男孩和女孩身体里的器官差不多,但女孩比男孩多一个器官,那就是子宫。所以女孩长大了能生宝宝,男孩不可以。” “不对呀妈妈,海马宝宝就是在海马爸爸的育儿袋里长大的!”
只有性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性健康的孩子,从而培养出性健康的成人! 而父母则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性教育老师。 作者:在一朵花里仰望,80后体制内工作,两男宝的妈。今年刚开始探索写育儿、理财、家庭情感方面的文章,有个人公众号“在一朵花里仰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