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爸,我们家很穷吗?”你的回答很重要

 有印 2019-02-04


文丨鱼爸     图片来源网络


1



前段时间,杭州的一位爸爸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在学校门口,被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老师和其他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跑车家长回怼后,却被移出群……

 

同学家开一辆跑车上下学,就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

我想,是部分爸妈把事情想的严重了。

 

因为在小小鱼的幼儿园外边,总是停满接送孩子放学的车。

其中不乏豪车,可我还是每天骑自行车接他放学。

 

有一次,小小鱼问我,“爸爸,你为什么天天骑自行车接我放学?很多同学都是坐大车回家的。”
我当时有点吃惊,以为他开始嫌弃我的自行车了呢。

 

“那你觉得坐大车好,还是坐爸爸的自行车好?“

“我觉得下雨天坐车好,天气好的时候坐自行车也很好。“

 

孩子会有比较。

但那也仅仅是对两种交通工具的比较而已。

并不会引起所谓的攀比心理。

 

反而是父母本身地问题被激发了出来。

说引起孩子攀比心理的父母,与其说是想得周到,不如说是激发了自己内心的攀比心理。

2



成人世界最可怕的一个地方,就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嫉妒、自私、自卑。

你说是为孩子考虑,可你真的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么?

 

事实上,大多孩子根本不懂哪个车贵,哪个车便宜。

甚至那些品牌,他们也不会觉得有高低之分。

 

倒是大人心里,却装着一杆秤。

很多时候,这是一杆称名利的秤。

可不要在孩子的世界里使用。

孩子的价值观就是在观察和对比中默默形成的。

比如孩子看到父母待人真诚,孩子会从中看到为人的真诚。

孩子看到父母的虚荣,孩子从中感受到虚荣。

 

父母的虚荣心是一剂毒药。

不仅仅会在潜意识中把孩子当作满足其虚荣的作品。

最后受伤害的还是这个孩子。

 

做心理医生的朋友曾做过一个男孩的咨询。

他是自己约的医生,因为已经有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

 

他的家庭在外人眼里,是非常完美的。

父亲是企业的高管,而母亲是钢琴老师。

他是家里的长子,在外人眼里简直是太幸福了。

拥有当老师的妈妈,爸爸又能保证家庭经济收入。

 

的确,从小妈妈就对他管得非常严格。

她说是为了让他今后出人头地,所以要求他得成绩超过所有亲戚的孩子,然后再超过班上的孩子。

 

他不喜欢谈钢琴,而喜欢钻研电脑。

但是妈妈说钢琴老师的儿子不会谈钢琴,简直是个笑话。

所以逼着他练钢琴。

 

在很多地方,妈妈都装作很尊重他的意见。

而实际上,全部是妈妈早就安排好的。

 

后来他才发现,其实妈妈说的爱,其实就是控制,一直拿自己去跟她同伴们的孩子比。

一旦他说不想学或者说学不会时,妈妈就严厉的说:“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不行啊!“

 

读大学的时候,他说要学电子信息。

妈妈说那专业太土,让他报了法律专业。

结果根本不对劲,差点毕不了业。

那时候他就开始逃离,想躲开妈妈。

 

可妈妈的攀比范围更大了。开始比工作、甚至想着拿他的婚恋做文章。

 

每次想着这些,他就陷入痛苦之中。

突然发现自己根本就没为自己活过一次。

然后开始怀疑人生,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

 

当妈妈得知他患了抑郁症时,竟然只是失望地跟他说:“你为什么这么脆弱,这么多人都没事,就你得了抑郁症呢!”

 

也许,她接下来会把所有地精力会用到妹妹身上。

想想就可怕。


3



对孩子价值观影响最深的人,应该就是父母。

孩子的价值观会如何?

答案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在家庭文化氛围中。

 

小时候,我们村里很多的墙上刷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那时候觉得有意思。

甚至回家把这句话给奶奶读,希望她能不要让我干太多的活。

 

没想到她跟我说:”你要念书,全家人会想办法让你念,不能不读书,但活还是要干,苦还是得吃,哪有人不吃苦呢!“

 

她不仅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如今七十八岁,还在老家挑水种菜。

屋前屋后,里里外外收拾,从不停歇。

 

难怪当年是生产队的劳模。

我在这个劳模身上学到最多的就是要勤快,要能吃苦。

 

可是,如今有很多吃过苦过来的父母,都舍不得孩子再吃苦。

特别是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可一定要让孩子过得像富二代那样。

 

我认识一个装修工人。

有一次他儿子来工地找他,拿着高级手机,身着名牌衣服,要他给500元零花钱,同学生日聚会。

 

他二话没说就给了。

你问他为何要省吃俭用的供着孩子,却对孩子这么大方?

他会告诉你说,不这样做,孩子会自卑的。

 

“那你自卑么?“

“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就一个砸墙的,谁在乎啊!”

其实他说的轻轻松松,满不在乎。

其实内心却很在乎。

 

他期待孩子能跟自己不一样。

能活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可是他却忘了,跟自卑相比,丧失真实感更加可怕。

虽然我们努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真的没必要刻意去营造一个富养的环境。

 

当然,也没必要故意去营造一个很穷的成长环境。

跟孩子哭穷,伤害更大。

不管家里是多么艰辛,都不能让孩子的心灵蒙上这层灰尘,而是要让他们的天空明亮晴朗。

 

面对贫富,孩子最初的感觉不会有我们成人那样的自卑感。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开始比较而已,也会开始产生自卑感。

 

可是,自卑感也并非坏事。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超越自卑》里面讲到:“人的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

 

自卑本身是一种动力,他会激发你去奋斗。

但是你用物质来麻痹孩子,满足他那些过度的物质需求,看上去他不会自卑。

但有一天,他跟另外的人比,又会继续自卑,你能一直满足吗?

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物质满足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让孩子面对真实的生活。

哪怕当下会产生自卑的感觉。

但我还是会鼓励他,去找到自己优秀的地方,建立自信。

并且让他明白:家庭条件的好坏,并非是你造成的,你不应该背负着这个包袱。

 

就算家庭条件一般,心理健康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会形成一种正面激励:我要通过努力,改变现状,让家人幸福,过得越来越好。

 

而贫穷真正让孩子自卑的原因,是父母自身的价值观紊乱,以及让孩子脱离现实造成的。

图片来源:《千与千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