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那个渐渐消失的,被疯狂绑架的时代,以及在痛或麻木中仍在奋斗,并享受奋斗的我们。 ——题记 四年一梦 2015年5月18日,一家知名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创始合伙人,在投资年会上发表了一篇气象宏伟的演讲,堪称那个狂飙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投资宣言——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资本最多的时候。有一个现象,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做互联网的,还是做金融的,谈到战略目标都会说万亿,反正吹牛也不需要缴税,但泡沫一旦吹起来就降不下来了。 “现在,A股的资本市场正处于被大量资金推动的牛市阶段,身边到处是股神,都在赚钱。什么是牛市?简而言之,‘钱多+人傻’就是牛市。我们说A股明显是泡沫了,其实中国股市还没有到尽头,6000点甚至10000点都可能突破。因为这是一次资金推动的牛市,股票已经是资金供需格局中的一个商品和符号。 “资本也极大地加速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当前最主要的赚钱模式不是去买股票追几个涨停板,而是要充分利用泡沫卖股票,不是做买方而是做卖方。利用泡沫做卖方有两个主要方式。其中一个方式,很多企业已经是上市公司或者已经新三板挂牌,现在最佳的方式是要拼命融资,说得不好听就是圈钱,通过高价卖股票融资后把企业做实。上市公司目前不融资,他的董事长可以说就不合格。另一个方式,就是那些没有上市、没有挂牌的企业要快速证券化,原来融资只能10倍市盈率,泡沫时代可以卖到30倍、50倍甚至100倍市盈率。” 这篇演讲发布20天后,该机构发行了一只“定向增发投资基金”的产品,所募资金,用于购买其定增的股票,经折算后的价格为每股7.33元。该机构2014年4月登陆新三板,2015年夏天市值居新三板第一位。 时间转眼到了2019年。这只原本期限是“6个月+6个月”的基金产品已经延期三年有半。我在新三板系统上查了一下,2月1日的收盘价为0.77元/股,比定增价跌了近90%。据专家分析,该产品可理解为以股票为标的的一个带杠杆的理财产品,股价上升盈利幅度会加大,若股价大幅下跌,则净值有可能归零——因为它是劣后级资金,净值有余钱,先要分给拿固定回报的优先级资金。 四年一梦。这家红极一时的PE,2018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那位豪言壮语、曾多次荣获“中国十大私募股权投资家”的合伙人,也只是时代的一个象征,不知他如今作何感想?真的很想交流一下。 goodwill 与 crazywill 事实上,就是在2015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市场开始从故事的时代进入事故的时代,从风口的时代进入爆雷的时代,从高杠杆的时代进入去杠杆的时代,从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时代进入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时代。P2P的雷,比特币的雷,质押的雷,业绩的雷,你方爆罢我登场,无休无止! 来看看最近,因为商誉减值导致公司业绩大滑坡的雷。 截至1月31日,已公布2018年业绩预告的近3000家上市公司中,预亏的有404家,有些公司的巨亏额甚至超过了公司总市值。究其因,主要是商誉减值、坏账计提和资产减值等。商誉减值是最大的“黑天鹅”。 何谓商誉?简单说,它是在收购中体现的一种价值,大致等于收购价减去账面净资产(或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按证监会要求,形成商誉后每年要进行减值测试,并在财报中对关键信息进行披露。 有商誉,本身是好事,茅台和可口可乐主要的价值就是商誉,它能在未来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获利能力超出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问题是,通过收购形成商誉之后,到底能不能产生超额利润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中国市场的情况是,基本上不能。 2015年牛市前后的企业并购潮,给中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创公司带来了巨额商誉,各种资产纷纷注入,A股总体商誉从2013年底的2034亿元增长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1.45万亿元。等三年左右的业绩对赌期限到来时,大部分公司的业绩都不达标,需要进行商誉减值。减值直接影响公司利润,所以出现业绩“大洗澡”。 商誉减值并不影响公司的经营现状,因为它是公司已付出的成本;但如此普遍的大减值,说明当初并购时,并不是真的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没有形成什么协同效应。 那为什么还要并购,背上这么重的商誉?答案要回到第一节,就是“充分利用泡沫”。只要买进资产的估值低于泡沫,把它装进上市公司,大股东就赚了。 商誉是goodwill,是一种善意,代表了善良的愿望,但在中国市场,商誉被弄成了crazywill,成了妄念,代表着市梦率的疯狂想象。
2015年5月26日、27日、28日,我在《第一财经日报》头版连续发表了三篇评论,分别是《股市还能牛多久(之一)》、《牛市还能牛多久(之二)》、《牛市还能牛多久(之三)》,通过与当年日本、中国台湾、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泡沫的比较,提示A股现在的泡沫化已经相当严重。 6月3日,我发表了第四篇评论《给牛市降点温利大于弊》。这篇评论引述了那位PE机构合伙人的公开演讲。评论结尾是,“现在开始给自己降点温,利大于弊。再集体高烧下去,会离末路越来越近。” 这些文字,体现了我一向坚持的“负责为文”、“自己不信的,千万不要写给读者”等理念,但今天我想告诉朋友们的是——那时我自己恰恰是股票的买入者。 这就是人性的分裂处,明明知道,也告诉大家这就是一场泡沫,但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原因很简单,在音乐停下来之前,总觉得舞蹈还会继续。 当然,对我来说,如此疯狂的举动还有一个触发因素。就是2015年三四月间,我妻子在2003年左右对一家公司的投资变现了,手里有了一些钱。那时我已准备辞职,就想着赶快抓住时机挣上一票养老钱。明知在这样的高位入市,收益率空间不大,但想着多投些资金,总收益应该不小。我就这样进去了。后果自然很严重。有的股票价格现在不过是最高点时的一折二折。 股票很快进入暴跌期,我的心情糟糕透顶。2015年7月的一天,已经提出辞职的我到杭州出差,回上海要到杭州东站坐高铁,那天暴雨如泼,堵车厉害,我错过了列车,凭记者证直接进了站台,看哪班早就赶哪班,再补票。看到一班“南昌-上海虹桥”的列车马上发车,就冲了上去。等我坐定喘了口气,车已开出,这才发现,车是开往南昌的。 这就是那个疯狂时代,一个参与过疯狂的人的状态。我能在文章中告诫读者“你不顾一切去追涨的冲动该歇歇了”,但自己却冲进了末日狂奔。 在那个艰难的夏天之后,2015年10月16日,秦朔朋友圈上线。通过这个小小的园地,我重新和社会连接,专心地做很少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修复自己,矫正自己。我没有再看过买的股票,没有参与过二级市场。我买过一些专业机构的投资基金,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吧。 上个星期,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约我交流。他说,现在看,王石说过的房地产商的四条教训都是对的。一是不要轻易上高层项目,否则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是墓碑;二是不要追求暴利;三是手中有钱加头脑发热,往往是灾难性的;四是开发商不应过分考虑政策、政府问题,更应该关心自身专业能力的问题。 “手中有钱加头脑发热,往往是灾难性的。”我就是一个教训。唯一的庆幸只是,那时没有借钱加杠杆。 王石写《道路与梦想》,我是最早的建议者。王石这四训,书里都有。但没有真实的经历,其实读了也是白读。
过去的三年,过去的三四十年,从高歌猛进到稳中求进,从经济和人生这个角度,究竟对我们有些什么启发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觉得,无论是一个时代的发展,还是一个个人的发展,总有两种力量和两种思维在起作用,姑且称之为A环和B环。或者说,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是A环和B环的混合体,只是在不同时点上的权重不同而已。 A环,是机会的导向,好像一出门就能遇到风口,一游泳就是在海里,浮力特别大,沉不下去。A环总是把命运交给外界的运数。 B环,是能力的导向,靠本领吃饭,不信天上掉馅饼,只信天道酬勤,天助自助者。 A环,以“可交易资产的升值”为核心,总想着自己就是“富爸爸”,可以通过投资,天天睡觉时也有资产为你挣钱。 B环,是以“人力资本的升值”为核心,在乎的是自己的真实能力,是不是与日俱增。 A环,是击鼓传花,往往通过“损人”而利己。特别是股票市场,是匿名的,人人都不知道买卖对手是谁,只要我赚了,哪管卖给谁。 B环,是要提供真实的产品和服务,知道客户是谁,想达己,先要利人。 A环,习惯于自我夸耀、包装自己和向他人夸大其词,以拉高自己的估值。 B环,习惯于自我检讨和向他人学习,以充实自己的价值。 A环,商业的本质是估值切换,最重要的是预期。 B环,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最重要的是信用。 A环,是金融化的、投资性的套利逻辑。 B环,是生产性的、实体性的创造逻辑。 A环,能造就巨大的财富,但更多是投机,是赌徒,是韭菜,是灰犀牛,是黑天鹅。少数人获利,多数人失利。 B环,能带来真实的创新,B环也有失败者,不如意者,但大多数是专业主义者,是手艺者,是乌龟,是老黄牛,是社会健康平稳运转的中间力量。 A环,认为钱越多的人,越是社会赢家,所以勇于用高杠杆追逐高收益。 B环,把财富理解为能够帮助自己实现全面发展的支付手段,够了就好。在理财上,认为平衡的配置更重要。 A环,希望用最小的投入博取最大的产出。 B环,希望用聚焦的、长期的努力,解决一些自己存有疑惑、社会也有需求的痛点问题。 …… 为什么我们的时代,GDP持续高增长,但经济没有高质量,只能靠负债驱动维持增长? 为什么我们的公司,相当部分都是靠公允价值调整、资产价格升值、各种补贴等形成利润,而缺少技术创新、核心能力和充沛的经营性现金流,也没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一显身手? 为什么我们的居民,在投资理财上总是重复犯错,一次次撞墙? 为什么我们已经不算少的科研投入,没有产生多少真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因为我们的市场制度、结构、监管和评价体系,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都更偏向于A环!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一切向钱看! 我们总希望借助更大的外部的浮力,解决本该由自己的能力解决的问题!我们总相信,只要大家都沿着乐观预期向前,美丽新世界就会在自我循环中,自我加强,自动实现。 海有更大的浮力,也有更大的风浪。一切都是对称的。最近我在看中信出版的《非对称风险》,作者塔勒布之前写过《黑天鹅》和《反脆弱》等畅销书。他对风险有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切肤之痛,他说:“对于我的大多数美国同学来说,风险就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概率分布。而我从小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长大,风险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在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不知道白天和我一起踢球的小伙伴还能活下来几个人。”他提醒人们,只有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亲自承担风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前一段,有一个段子在网上流行,“2019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完全经不起推敲。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从现在起到2029年,连十年前的2009年都不如。 但是,如果说,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泡沫的A环时代将大幕落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段子又有一定道理。如果我们还是A环逻辑和思维,那么未来,大概率会越来越差。 而站在B环的、可靠的、自洽的、闭环的逻辑上,一个专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刚刚开启,明天一定会更好。 所以我在最近的一个演讲中,对未来做了这样的展望:做任何事情就像带孩子不能拔苗助长,外延扩张型、资产依赖型的负债驱动模式不可能持续,生产性创新、价值创造才是根本。因此,中国经济会发生范式的根本变化—— 从快在好前,到好在快前; 从虚在实前,到实在虚前; 从向上追风口,到向下钻油井; 从赚容易的钱,概念的钱,快的钱,到赚稳的钱,长的钱。 有人说,大时代已经结束了,可以洗洗睡了。 也有人说,新时代开始了,新常态是一种更长久的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