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观有才吗? 看看秦观与苏轼的师生情, 就完全明白了!

 tng1959 2019-02-04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江南一带的歌坊酒肆里有一首歌盛唱不衰,调寄《满庭芳》,说的是一番离愁别绪,听了牵惹愁肠。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至黄州,黄州在楚地,于是便也听闻了这首凄切的歌,非常喜欢,而歌词的作者正是他极为赏识的一位青年才俊,名叫秦观,字少游。

苏轼见到秦观恰在乌台诗案事发的一年前。那是元丰元年(1078),苏轼正在徐州任上,刚到任没多久便赶上洪水,情况危急,有钱人早已出逃,苏轼非常气愤,一面将出逃的富豪们赶回徐州城,一面组织抗洪抢险,身先士卒,最终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徐州城。第二年,为了庆祝这次抢险救灾的胜利,苏轼筑黄楼于东门,并打算立一块纪念碑。当考虑碑文作者人选时,他想到了年方二十九岁的高邮才子秦观。

苏轼此前从未见过秦观,但却听说过此人,也亲眼见过他的作品。、

秦观小苏轼一轮,不但倾慕苏轼的才学,模仿之作竟让苏轼自己都觉真假难辨,苏心中惊叹之余也留下了大大的问号。那时他还不知道模仿者姓甚名谁,直到朋友向他推荐一个名叫秦观之人的诗词作品,苏轼这才知道了这个名字,并牢牢记在心里。

同年,秦观终于等来了结识苏轼的机会,当他接到苏轼邀约的时候,心中一定激动不已,从他激昂瑰丽的《黄楼赋》中就可以窥见他那抑制不住的喜悦之情。这一年他不但写下了人生中的代表作,并且有幸在徐州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大学士,苏轼赋《太虚以黄楼赋见寄作诗为谢》作为《黄楼赋》的答谢,文辞中充满了赞誉,在这个尚且一文不名的后生面前,苏轼也自谦起来。

苏轼赞秦观有屈原、宋玉之才,这一评价被写进了《宋史·秦观传》,成为了千古定评。秦观也因得到了仰慕之人的赏识而信心倍增,这一年,他正要进京赶考,来徐州也恰是入京的必经之途。他感激涕零,临别时仿李白作长诗《别子瞻学士》,嘴上说不稀罕功成名就,其实并不尽然,但敬慕之心还是真挚的,苏轼对年轻的后生也寄予了厚望,祝他一鸣惊人,秦观自己也未尝不作如是想,连苏轼都如此赏识他,此去京城定然不负所望。

天意弄人,秦观落榜了。

第二年五月,怀着一颗落寞的心,秦观南下来到会稽探亲,越地山水触动了他细腻的情思,亲友关于落第的闲言碎语增添了他苦闷的愁绪。在会稽的半年里他先后写了两首《满庭芳》,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其一便是唱遍江南的“山抹微云”,另一首作于其前,此篇虽不及“山抹微云”脍炙人口,但后世评价亦高,特别是“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一句,明代李攀龙在《草堂诗馀隽》中赞其为“惊人语”,清人陈廷焯也在《词则·大雅集》中以“惊绝”赞之。上阕中,秦观将江上晚景细细勾描,词笔如画笔,却又赋予静止的画面以动感。读者仿佛看到他孤身乘小舟在水间悠然荡漾,还以为他已超凡脱俗,忘却尘世烦忧。然而到了下半阙,秦观的内心与性格全都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了。

词本来就是抒情的,秦观更不会有意在词中掩盖自己的所思所想。他说“清风皓月,相与忘形”,其实根本做不到,飘荡无依的小舟只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不如意,“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的辛酸立刻涌上心头。这一年他曾多次寄信给老师苏轼,信中倾诉落第后在亲友间遭遇的冷眼。他自小生长在较为贫寒的农耕人家,可见他是在亲友的白眼中长大的,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无非是为心中一口气,要出人头地,活出个样子来。所以,“我独不愿万户侯”并不是真心话,秦观一生都为功名所累,他全部的忧愁苦闷都根源于社会成就的未达成。于逆境中“深居简出,几不与世人相通”的秦观没有知音,他的“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也不是豁达,而是关上心门,将自我与世界隔离开来。唯一的慰藉只有老师寄来的信与书。

所以,当是年暮秋,秦观于离开越地途中,面对满目萧瑟秋景时,提笔作“山抹微云”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这首不经意间写下的词作,不但成为“极为东坡所称道”之作,更成为了秦观自身的代表,“山抹微云”四字成了他的另一个名号。

秦观多情,一生招惹歌妓无数,甚至有人愿意为他献出生命,听起来颇有粉丝痴迷偶像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