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人过春节,大家就会想起王安石的那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但是,相比之下,苏轼苏辙兄弟笔下关于屠苏的诗句更明确更细致地写出了他们饮屠苏酒时的生活情境。 先看看苏轼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
再来看苏辙的《除日》: 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苏氏兄弟二人在以屠苏酒入诗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最后饮屠苏”,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古人在饮屠苏酒时有一个特殊的风俗------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然后依次挨下去,年纪最长者最后喝,因为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让他们先喝以表祝贺;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后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陆游自己写春联 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到了桃符,苏轼的《雪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也提到了桃符,而陆游的 《除夜雪 》则以一种更富生活情趣的方式,将桃符请入了他的春节诗作------
两宋时期,我们熟悉的以字为主的春联已经替代了以画为主的桃符,所以,宋人笔下的桃符其实是春联的代称,而“灯下小草写桃符”则明确地告诉我们陆游《除夜雪》一诗中的桃符实际上是春联的代称。 南宋时期,印刷业已经相当发达,印制的春联应该已经出现,可陆游却更钟爱自己亲手写就的春联,这才有了温馨动人的放翁雪夜撰联图。 遥想七百多年前的那个雪花飞舞的除夕夜,陆游会写些什么样的春联呢?虽然这个问题乃是难解之谜,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陆游笔下的好多佳句都可以作为春联的内容,比如“箫鼓追随春社近,衣衫简朴古风存”,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比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前几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有一首当时广为流传的歌叫《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明朝大画家,文学家文征明在五百年前也曾遇到过类似的烦恼。 请看文大才子的这首《拜年 》:
此诗翻译成现在的话,意思是这样的------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简慢,而不会嫌弃这其实只是空虚的礼节。 关于文征明在诗中吐槽的不见面的拜年,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就是短信拜年或微信拜年的明朝版呢?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