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铁血老枪 2019-02-05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富二代在地下室

拿了两个诺奖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小时候,老师经常会用这句话来激励我们,但是老师永远不会告诉我们爱迪生这句话还有后半句。

“但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更重要。”

但在数学上,“99%>1%”是一个必然事件,而且这还是一个有理有据的证明。

弗雷德里克·桑格就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99%的汗水是如何超越那1%的灵感的。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英国生物化学家

1918年8月13日,桑格出生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父亲是一名全科医师,母亲则是出自一个做生意(棉花加工)的大家族,上有哥哥弗雷德里克·西奥多,下有妹妹弗雷德里克·玛丽,一家五口,知识、财富应有尽有,小日子过得要多滋润就有多滋润。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虽然俗话说得好,“子承父业”,但桑格和他哥哥最终都没有选择从事医学,特别是桑格尤其“任性”。

最早的时候,桑格是打算将来从事医学研究的(受父亲影响),但是在布莱恩斯滕中学上学的时候,桑格因为老师的缘故而喜欢上了科学这门学科,而且表现优异的桑格还是提前一年毕的业。

1936年,桑格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科学”后(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发现自己对物理和数学不太(xue)感(bu)冒(hui),就果断选择了生物和化学。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玛丽、桑格、西奥多

按照国际惯例,超模君以为桑格要展现开挂般的人生了,谁想到他读个大学把一辈子的委屈都受完了。

剑桥大学的天才实在是太多了,跟天才们比起来,桑格大学四年的成绩实在是“太普通”了,没有像样的作品,更别谈拿奖学金了。虽然表现平平,但桑格终究还是拿到了剑桥大学自然科学的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当时的桑格就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才能不去服兵役?(二战时期)第二,怎样才能继续留在剑桥?

桑格为了避开战争的困扰,选择加入基督教新派贵格会,再以宗教的名义去拒绝在二战中服兵役。躲过了二战之后,桑格立马就退出了基督教。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那怎样才能在剑桥继续混下去?(牛津大学毕业总不能回家“弹棉花”吧)

于是,桑格主动给校方写了一封自荐信:

“我感觉自己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留下来继续深造,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攻克一个个实在的难题。”校方:“这就是绩点低的理由?那你得过什么奖吗?”桑格:“没有,全自费上的学。”校方:“作品或者特长呢?”桑格:“我可以倒贴钱来搞科研。”

就这样,桑格在剑桥一边深造,一边当自费劳动力。而且桑格的实验室还是一间和别人公用的地下室,工作台旁边全是室友养的小白鼠。

后来桑格回忆说,“其实我还挺喜欢那个实验室的,那些小白鼠都挺可爱的,就是气味重了点。”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攻读硕士期间,桑格好不容易考了次第一名,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继续申请个机会,继续读个博士深造。可是大家都不相信一贯成绩平平的桑格,也没有教授愿意带一个“靠运气的学生”。

然后桑格又写了一封信:

我愿意主动放弃奖学金,未来在校期间的科研完全由我本人自费。

最后带桑格的导师是一个“甩手掌柜”,甚至他们两个的关系都可以用“素未谋面”来形容,一年见一次都是奢望。

桑格在地下室埋头苦干了那么多年,“伯乐”终于看不出下去了,阿尔伯特·纽伯格接受了桑格这个博士生导师,给了桑格不少的指导和建议,桑格本人回忆到,“这是他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操作经验和理论基础的重要时期。”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便在是黑暗潮湿住满小白鼠的地下室。

博士毕业后,桑格选择继续留在了他战斗多年的地下实验室,并开始做牛胰岛素的氨基酸测序工作。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的结构是没有形状的,并且没有规则可言。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从那以后,桑格在地下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科研战斗,而且说是一场战斗一点都不为过。

在当时,人们对蛋白质组成的认知,仅限于它是由19种常见氨基酸构成的,对构成的方式却一无所知。我们做个最简单的假设:每种氨基酸在序列中只出现一次,19种氨基酸在一条肽链上都有12亿亿种排列方式,而且这还是最简单的理想状态。

一般情况下,科学家们搞科研都需要寻求资助,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消耗大量时间、金钱的过程。

而对于研究氨基酸测序这项工作,本应寻求制药公司的资助,但是这么多年来桑格早已养成习惯——科研是个自费项目,再说桑格也并不缺钱。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经过十年的奋战,桑格于1951年和1952年得出了牛胰岛素B和A的多肽链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并于1954年,正式公布了这项研究成果——胰岛素具有特定的氨基酸序列,蛋白质有明确的构造。这也让桑格荣获195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1958年桑格获诺贝尔化学奖(右四)

拿了诺奖之后,桑格应邀组建了一个新实验室,并担任蛋白质化学部门的负责人(隶属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迄今为止总共诞生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终于告别了他奋斗多年的地下室和可爱的小白鼠们。

但从地下室走到了正规实验室的桑格却遇到一个难题——怎么跟人相处?

在此之前,桑格在剑桥长期与小白鼠为伴,但现在身边全是人(助手),桑格有点不知所措。他不敢分配工作给助手们,就连实验室成员间发生矛盾,他都假装没看到,每天都只是若无旁人的做实验而已。

对许多人来说,“诺贝尔奖”已经意味着人生圆满了。然而,桑格对此并不是很感冒。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在参加了一次蛋白质与核酸的学术会议后,桑格发现,“比起牛胰岛素,人们更为关心那些可以决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DNA”。所以,桑格很快把研究方向转移到DNA的排序上。

慢工出细活,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桑格着实把实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少了小白鼠的陪伴,桑格唯一的消遣就是坐船,喜欢乘船到湖中心一个人静静。

1977年,桑格和同事们(沃尔特·吉尔伯特、保罗·伯格)公布了可用于测序DNA分子的“双脱氧”链终止法,也称为“桑格法”,这是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桑格为DNA快速精准地测序提供了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

1980年,桑格凭借“桑格法”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富二代、两次诺贝尔奖,他是剑桥地下室走出来的“基因组学之父”

1980年桑格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第一次诺奖,桑格让蛋白质测序成为了可能。

1965年,世界第一个人造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诞生。如今,人造胰岛素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第二次诺奖,桑格让DNA测序成为了可能。

如今,“桑格法”已经被用于对整个人类基因组进行排序工作了。

桑格也因此被称为“基因组学之父”,但是桑格对自己的评价却十分谦卑——我只是一个在实验室乱搞的人。

1983年,这位在实验“乱搞”了几十年的巨人突然对外宣布,“我觉得我年纪有点大,该退休了”——在家里种草养花。

2013年11月19日,桑格用人生最后的时光,给世人留下了满院子的花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