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特的石屏化石村

 木香草堂 2019-02-05


 


与建水相距40公里的近邻石屏有异龙湖乃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面积约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近年实行封湖禁渔,只有每年11月10日才开湖捕渔,期限40天,开湖时常常鱼多烂市。今年石屏县借此良机举办花腰歌舞节并广邀宾客,以期扩大影响。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周边平民百姓却没有听到宣传,只能相互打听,后来报纸上看到豆腐干似的简讯也不太详细,使凑热闹的我们跑了两趟。其实相关部门还是很尽心了,只是接待工作太忙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嘉宾身上。好在距离较近,我们多跑一趟也多玩一次。






 

捕到的鱼几乎都是白鲢鱼,四五块一市斤,像这些新鲜的死鱼三块也可以买到







 

两只小渔船已经是第三趟出海(当地人更习惯把异龙湖叫做石屏海)
关于把湖称做海的问题我原以为是云南没有海,因为向往的缘故,人们便常常把大点的水面称作海或海子,比方湖甚至水库、水塘都会叫海,建水的另一近邻也有“湖”便干脆叫做通海县了。后来在一本书中发现可能另有深意,书中是这样说的:发源于草原游牧部落的元帝国,梦魂萦绕的是水。在草原上有水就有了生活。有水,沙漠也可以变为绿洲。他们没有看到过海,认为湖即海。所以。蒙古人把水也称之为海,“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即“花园”。《宸垣识略》这本书中云∶“北人凡水之积者,辄曰为海,如宝抵之七里海,昌平北之四海冶是也。紫禁城中外海,即古燕市积水潭也。
理想到强盛的元帝国的铁蹄曾把很多蒙古人带到了云南,为镇守疆土他们多数就定居在了这里,至今通海县尚有一个蒙古族聚居乡存在。所以,云南人把湖称做海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呢?
也可能云南人和蒙古人都是因为向往而很巧合的都把湖称做海吧?



 

舱里的鱼不太多,渔民告诉我“每次开湖每艘渔船缴纳一千元,可以捕鱼40天,第三次下网鱼就少了”





 

还活着的鱼放在池塘的网箱里,这个池塘与异龙湖一堤之隔,是以前围海造田的产物。湖水往年与池塘基本持平,今年湖面却低了塘面1.5米左右,因为云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试想一个平均水深只有4米的湖泊水位下降1.5米的景象。抚仙湖是云南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耗巨资修建了引水渠至玉溪,也因水位下降1米多(详细数据我不清楚)而停止引水,现在是蓄水期,明年确实难啊。因而我的帖里老说云南大旱还望大家理解



 

开湖有很多活动,我拍的这里并不是看捕鱼的点。那些地方肯定热闹,但人太挤,看得也不一定真切,所以我们去了外人极少涉足的化石村——老旭甸



 

五年前我曾慕名而来,从牛街乡的水泥路转入村道后路面狭窄、怪石嶙峋,家人非常担心。路上看到一村妇挑着担子后面跟着个几岁小孩,正在烈日下行走,我们向她问路,她说她就是去老旭甸,让她搭车,上来后才注意到她智力略有问题,身上散发着特殊的气味,小孩忽闪着大眼睛表现出既好奇又害怕的样子,村妇担心我们不给她座车就老说“不远了,快到啦”。那是一辆长安微型面包车,没有空调,天又热,弄得一家人极不自在,当然我们也不会赶她下车。迎面来了一辆130货车,原来是来接她的,告知他们人已经座我们车上了,然后继续前行,路越来越烂,家人担心车子说别去了,我只好对村妇说我们不去了,让她下了车,调头往回是上坡,很陡,一公里后碰到130,竟然是倒着回来的,因为无法调头,天哪!刚才我走这一段他还是无法调头的,他要倒到什么地方啊,换我根本开不回去了。
这次重来这里已经是弹石路且加宽了一些,但遇到一辆货车时路面窄,双方的右轮都已帖着路沿,我的后视镜折叠后与货车箱只有三四厘米才错开,可惜一路没人拍照,这张是村子附近拍的



 

这就是化石村,这些房子全是用化石盖的,甚至厕所和猪圈也是化石所建,你蹲在里边闲着无聊随手一扣也许就有惊人的发现







 

走在宁静古朴的小巷里似乎回到了记忆深处的老街巷、又好似胡同、更像是古堡中穿行?其实都不是,它只是某一部分与自己的所见所想暗合,确切的说像梦似幻。这些老屋应该有辽远的历史了,辽远的故事是否像化石一样保存在里面呢。裸露的石墙布满岁月的沧桑,正讲述着辽远,我仿佛听到了又仿佛没有














 

我们从这户人家爬上了屋顶

nEO_IMG_DSC01607.jpg

 


 

房子依山而建,高差不大的人家屋顶竟然是连在一起的,没有缝隙,堪称无缝连接,可能有十来户,我分不清楚,串门可就方便了,同事小高说她来自农村也没见过这么多户相连的,是的大家都没见过










 

因为严重缺水,村里没有稻田,粮食作物基本是玉米,经济作物是烤烟,但似乎都不大好










 

我们从另一户人家下来


 


 

在小巷深处看到几个小学生,起先没在意,走近发现是一群





 

呀!原来这里是他们的教室。近年国家重视教育经常听说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怎么这里还有这样的教室?





 

进来看到院子和房子很小,课桌紧紧挤在一起,竟有36个座位,第一排和黑板之间刚好够老师转身。老师不在,孩子们告诉我他们是五年级,这里只有一个班。在村里我刚才看到学校的,还有朗朗书声,现在想起来好像是平房,可能教室比较紧张,也不知其它地方还有没有散落的教室。这样的教学条件现在已经很少了,通常只能在老照片里看到,没想到在化石村还存在着一个像化石一样的教室,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新奇,但我的心是紧的。化石一样的教室也许可以保留,孩子们却不应该在这里了,但愿下学期他们就可以走进崭新的教室......



 

红衣服这个小女孩是班长









 


 

一男孩问我们从哪来,我们说建水,他竟然说不知道,着实令人吃惊。建水和石屏唇齿相依各方面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他也许出山的机会太少了。他的家是老旭甸所属的一个更偏远的小村,已经住校几年了


 

孩子们本已放学,因见到我们也很好奇于是都不想走,这时同行的弯嫂说“小朋友来唱个歌”,他们大笑,弯嫂又说“谁是班长来唱歌”,小班长叽里咕噜几句彝话孩子们呼啦一下跳到座位上齐声唱了起来!弯嫂也大声地唱了起来!





 

我们要走了,孩子们唱歌后也不拘束了,追着我们出来,我一抬相机他们就笑着跑,可惜我的卡片响应速度慢不说还无运动模式,拍得不理想






 

可喜的是近年国家比较重视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卫生条件大有改观




 


 

这位辛劳的老人身高不到一米五,她背着的松毛(云南方言)可能用了一天时间方才收集而得。因为经济和交通的原因村里燃料主要靠薪柴,来去的路上我们就多次看到村民砍树,老旭甸这一带山体本就十分干燥,如此可是恶性循环啊,可不砍树又该怎么办呢?






 

贫瘠干旱的山坡上盛开着一簇簇娇艳的野花,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这里的人们一样生生不息,绽放着自己的光华。




 

这里就是化石的采集点,是一面石崖







 

基本都是植物的枝叶化石。据我的观察和判断这里远古时曾经流水潺潺、古木参天,由于地处石灰岩岩溶地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钙华在此处形成堆积,不断地把枝叶一层层地覆盖在这里,经过亿万年形成了今天这面高十余米、长数十米的化石断崖。因为断崖上曾有钟乳石发育(独家见解,目前尚未看到相同观点)。

 

 


 

弯哥好像很专业的样子

 


 

 

 


 

这些是水窖。其实在这座大山山脚就有一条大河,红河!红河州的母亲河。据我观察,老旭甸地处红河干热河谷,降水偏少,加之山坡面南,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较大,所以比较干旱。云南由于地理条件的关系,很多地方都是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

 

 

 

 

 

 

 

 


 

小吴在吃老乡给的红薯

 

 

 

 


 

据村民讲;按照家谱的记载,这个家族在老旭甸村,已经生活了21代人。早在明朝初年,随沐英、兰玉、傅友德南征的先祖,来到了云南。之后,祖上先后在红河州一带为官。其中一位在临安府为官的先祖,为其子女购买了12座山头,老旭甸村所在山头,就是其中之一。没过多久,他的一个儿子选择到这里来安家落户。从此周家在老旭甸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几百年。周在棠告诉记者,听他的四爷爷说,搬到这里后,周家先后也出过一些读书人,但慢慢地就演化为以农耕为主,到他们这一辈,家族里识字的人已经少得可怜,族谱也遗失了,现在整理出来的这本家谱并不全。至于为什么祖上会选择用村下的“软石头”盖房子,什么时候开始盖,就无人能知了。但化石建盖的房子尤为牢固,是有历史见证的。周在棠将我们领到一户人家,指着一面长了青苔的化石墙说,这栋房子,按祖上的说法,就是最早建盖的化石房子之一。(上面这段文字是我从网上摘录的,据此我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这一带唯独老旭甸村内有泉水,自然条件最好,所以周家选择了这里。2:周围都是彝族村寨唯老旭甸是汉族村。似乎可佐证上面的摘录。至于选择这种石头盖房我认为1:相对其它石头较轻、较软省力。2:石头有毛细孔可能冬暖夏凉、防潮。也是独家见解,尚未看到相同观点)




 

村中小伙们的新摩托车,可能是摩托下乡的产品




 

村外一处出水的山洞,淌着涓涓细流,村民说今年出的水很小了


 

洞中的水一部分流到下方的路边供牲畜饮用,这也是我在牛街片区数十公里唯一路旁看到的水源




 

返程中我们到马鞍山温泉小恬,看到温泉旁有些人搭了简陋窝棚在此居住,是来自更贫苦的乡村


 

酸角树



 

天然温泉出水口,水温有60度左右





 

男浴池,相对开放,走在路上或可欣赏到







 

神秘的女浴池,隐蔽地藏在灌木丛中,阿罗在里面呼唤我们“快来!快来!没事,好舒服!”,我和弯哥连忙跟了进去,两个村里的少女忽然见到男人闯入还端着相机,吓了一跳羞怯地低着头飞也似地逃了去......
             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