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家阿劳的演奏风格

 yangtz008 2019-02-05



浅析克劳迪奥?阿劳的演奏风格

 克劳迪奥?阿劳是南美洲产生的最杰出钢琴家,因其曲目惊人的广泛和技艺的炉火纯青,在全世界备受景仰。他出生于南美洲的智利,在德国接受教育,最后在美国定居。他是南美洲最完美地继承了德国传统的钢琴家,也是南美洲钢琴家中第一位真正摆脱地域性,成为国际大师的人物。他继承了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到克劳泽的钢琴艺术传统。我国也曾经翻译引进过一本《阿劳谈艺录》(作者约瑟夫?霍洛维茨),全书包括阿劳的生平、趣事、求学、练琴经过等。

 阿劳在他老师马丁?克劳泽死后完全靠自学完成了自己的音乐教育。学习手段主要还是来自师从克劳泽五年间的正确方法。他为了纠正自己的演奏姿势,除了练琴时对着镜子,还拍成影片来进行自我纠正。为了在紧张中平静下来,他学习了很多禅宗方面的知识。在《阿劳谈艺录》中他常常提到一本叫做《禅宗的射箭艺术》的书,强调技能必须培养至忘我的境界。



 阿劳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技巧高手。但他从来没有认为技巧是钢琴演奏的最终目标,练习所有的钢琴演奏技术包括踏板,都不过是为了表现音乐观念的手段而已。换句话说,演奏技巧是艺术诠释的手段,是为了对作曲家想表达的原意作完全忠实的表现。你必须研究最原始的版本和手稿,才能完满的表现出来作曲家的原意。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这种对原谱忠实的态度,只是艺术家建立自己的艺术观,对这首作品产生自己理解的基础罢了。这点从他编纂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中可见一斑。

 阿劳毕生热爱着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他灌录的贝多芬钢琴作品集的录音至今仍是很多爱乐人心目中的无上经典。同样阿劳毕生也为贝多芬作品的解释做着不懈的努力。他全面地研究了贝多芬作品的各种乐谱版本及原稿,编订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的新版本,他认为从原稿的角度来看,他的版本可能更接近原作。他是这样理解贝多芬的:“贝多芬具有巨人般的自由,他能随时随地任意地改变分句的方式。为什么非要使他的分句每一次出现都一个样子呢?句子的每次出现有一点小小差异应是符合贝多芬性格特征的。”阿劳在演奏他的作品时力求挖掘出最具生命力的因素。奏出的音色自始至终干净利落、绝不拖沓。有时还特意加入一些粗糙的音色处理,使理性和超凡入圣的精神意蕴多了一份厚重有力的依托和支撑。很多人认为,阿劳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有时技巧不够凌厉,音色也欠优美。其实,阿劳并不是弹不出美丽的音色,他认为贝多芬作品的音色不一定从头至尾都是优美的,有些时候需要用粗犷的处理来表现可能效果会更好。


 在尽可能去领会、捕捉作曲家的意图时,阿劳也从不亦步亦趋,而是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注入新鲜的活力,使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发出各自的声音。

 阿劳除了对贝多芬的作品有很深入的研究外,对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也有很独到的见解。譬如在演奏舒伯特即兴曲中D899(Op.90)中的第二首时,阿劳弹得乐句清晰,音色明亮,简单的旋律进行被注入了富于音乐表现的因素。中段音量宏伟,音色饱满,感情充沛。第四首第一部分十六分音符的下行,阿劳弹奏的每一个音让人听来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音色清澈均匀。当他在弹奏作品D935(Op.142)中的第三首主题时,速度舒缓,在此阿劳为简单的主题赋予了深刻的内涵。第一变奏从整体到局部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把四个声部都交代得清晰明了。第三变奏的“后十六”被他处理成三连音后,更是比较贴切地营造出了乐曲的悲伤气氛。

 阿劳的性格比较内敛,而这种性格特点在演奏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时就常常带有悲观的色彩。他的演奏含蓄而内在,并努力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来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他认为演奏的过程既是对原作品的阐释过程,更是体现演奏者自身对作品理解和演绎的过程,这二者保持平衡是决定演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音乐既要超越于音符之上又要寓于音符之中,弥散于音符的字里行间。即使在乐谱上标有休止符的地方,也会呈现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乐思延续。


 他晚年在舞台上的演奏,更多体现出的是成熟矜持的优雅风度。那丰富的色彩和富有装饰性的效果,会时时撩拨起听者内心思绪的种种联想。而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年逾古稀的老者,其精力仍是如此健硕。因为在处理那些困难而突然出现的和弦之前,每一次他都会将手臂充分地举起以获得足够的力量,从而敲击出一串串厚实而明亮的音色。

 阿劳有一双强有力的大手,他从不孤立的用手指的力量弹琴,总是把手臂和手指结合起来。首先从手臂的大动作开始,把手臂高高举起,全部重量自由落下,把整个手臂的重量落到坚实的手指上。黑键上也是如此,以取得宏大而丰满的音响效果。他认为必须视手臂为一体而不分手掌、手腕、前臂和手肘,必须使手臂变得如蛇一般,千万不可以肢节分离,这样就很容易和琴结为一体,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把钢琴作为一个无生命的东西,供作锤击而已,绝对不可以虐待钢琴。

 例如贝多芬《C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里所有的分解八度,以及发展部中困难的分解和弦,几乎没有人能把左手部分所有音都弹出来,他在弹奏那些困难而突然出现的和弦之前,每一次都要把手臂举起,以获得充分的力量。钢琴家宽大的手掌使他在弹琴时运转自如,尤其是厚实的手指弹出的明亮音色更是一大特征。在他看来,技巧不过是诠释作品的手段,对于演奏者来说最主要的是能够从作品深层内涵方面入手。


 听阿劳的演奏,不会给人虚张声势的炫技印象和咄咄逼人的威慑之势。听他的唱片第一次可能感觉不出他的特性,再听就会发现他演奏中的哲学韵味。初次接触,不会像听霍洛维茨的那种难以忘怀的触电感受,也没有鲁宾斯坦的温暖感,他总是很冷静的把音乐表达出来,这也就是他纯德国式的理智,尽力追求音乐作品内涵的体验。他对作品准确理解基础之上所散发出的纯真、清新、洒脱的气息和那富有内涵、深邃而灵动玄妙的表情刻画以及稳实圆润的音粒造型等等,总是那么美不胜收、引人入胜。

 阿劳是个很难归类的钢琴家。虽然技艺惊人,但并不炫耀。他是个有点拘泥于字面意思的人,对于所演奏的音乐文本仔细审度,一旦决定采用哪个版本就一丝不苟的照本演奏。但是在演奏中仍然会融入独到的见解,从而避免图书馆式的直观主义侵害,有的时候用折中主义来形容他并不为过。他充满活力的演奏、丰富而多变的音色、对待乐谱和演奏谨慎认真的治学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后世的学琴人仿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