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朱棣画像 25.明朝在永乐年间,曾经发生过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此战明朝皇帝派遣十余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大军(八十万,这个数字就很不吉利),而越南则纠结全国兵马二十余万,诈称700万大军全力抵抗。这场战争以明军压倒性的胜利结束,交战的过程太过短暂,宛若行军一般,毫无技术性可言。但是双方那不把牛皮吹上天不罢休的精神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注:那时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见《明实录》等】 吐槽:八十万大军,上一个这么喊的曹老板可是在赤壁打的大败亏输,真亏有人还敢这么喊。这不,老天爷表示不给点颜色看看你当老天是Hello Kitty呢,直接就把明军的一位国公,成国公朱能带走了。。。带走了,啧啧。 26.翻遍整个清朝,大概难以找到另外一个像道光皇帝一样“节俭”的人了。他为了鼓励开源节流,亲自为天下人作表率,连龙袍破了也不做新的,而是找个裁缝给龙袍缝上补丁,然而一个补丁居然要花费四两银子。可怜道光皇帝节衣缩食,一心为国,自己却被手下耍得团团转,可悲、可叹。 吐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大概就是对道光皇帝这样的、完全不知民间真情实况的皇帝的总结了。皇帝,皇帝,名义上是天下至尊,可是有清一代,又有几个皇帝能真正了解宫外是个什么情况呢?一生被蒙蔽的至尊,真正是践行了“何不食肉糜”的天真,难道不也是一种可怜吗? 公元610年隋疆域全图 唐公元680年唐疆域全图 27.唐朝“开元之治”时期,户部统计全国有户820万,这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90万,这是隋朝的最高值。终唐一朝,人口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数据来自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 吐槽:其实单纯比较人口的话真的没有意义。一者隋朝时间太短,很快就灭亡了;二者,唐朝建立前经历了一段黑暗时期(包括修建大运河、三证高句丽、然后是隋末诸侯混战等等天灾人祸),使得人口锐减,唐代是在废墟里进行的重建;三者,唐代并不像隋朝一样实行了严格的人口普查政策,这种漫不经心的人口统计政策,使得唐代存在大量的不纳税人口。不过不管怎么说,一个万国来朝、国大民骄的朝代,令人向往不已。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图 28.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08~1262)大约在公元1247年就已经发现了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而欧洲人则是在四百多年后才发现,但在现在国内的课本上这个公式(卡尔丹公式和盛金公式)仍是以欧洲人的名字来命名的。 吐槽:仔细想想,说到底还是祖先们的数学学科在国内一直不被重视啊。毕竟类似的情况(国人先发现,国际上却不承认)其实还是很多的,也不能全用“崇洋媚外”来片面性的概括。 郑和下西洋舰队概念图 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29.公元1405年~1433年,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拔锚,带领240多艘海船(最大的宝船排水量竟高达7500吨)、2.7万多人,前后7次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曾抵达过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最远曾达东非、红海。如此大规模的船队,堪称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交团了。且比麦哲伦海航要早约一个世纪,可谓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整个大航海时代唯一的亚洲代表队了。 吐槽:只可惜,郑和七下西洋后,全亚洲竟再也没有国家组织过如此远距离、大规模的航行了。原本可能使得亚洲文明继续领跑世界的一次机遇,却最终在内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可恨啊,必须引以为戒。 慈禧彩描画像 30.一向表现的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却在1900年突然强硬了一把,干了一件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事情——同时向十一国列强(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宣战。更为离奇的是,这次宣战竟然是由坚定的投降派的唯一领袖——慈禧老佛爷力排众议,不顾光绪帝和大臣们反对,一意孤行的推动的。不过比较可惜,如此“莽A”的行为并没有让慈禧老佛爷带领大清C位出道,反而被列强反手一下便按趴下了。 吐槽:大概翻遍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史书,再也没有另外一个人曾经向全世界宣战过了吧?慈禧老佛爷,你又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段子。(至于因战败而签订的《辛丑条约》,以及庚子赔款,后来又衍生出庚子奖学金的故事,其中故事情节曲折,一波三折,就不赘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