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果果w65k9gp8te 2019-02-0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素来崇尚有恩必报。陈寿《三国志·骆统传》载:“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意思是说,古时朝廷宴会赏赐的时候,让每个人按次序入座,通过询问来了解他们的志趣,以达到让臣子感恩知报的目的。感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以父母之恩、朋友之恩、教诲之恩、知遇之恩等种种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在历代古诗词中俯拾皆是。

感恩,既是一种处世哲学,又是一种超乎伦常的情怀与理念。唐代诗人陈润写过一首五绝《阙题》:“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三句不离“感恩”,可见古人对感恩的重视程度之高,已到了渗透于血液之中的地步。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种人伦至孝,亦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感恩之情。

被誉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慨叹。

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感恩诗《游子吟》,道出了为人子女出门时,对母亲的拳拳爱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天涯游子,感怀父母恩德的诗词还有很多,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十五月圆之夜,听到声声杜鹃啼鸣,想起难以膝下服侍老母,不禁辗转反侧,以诗寄怀:“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清代诗人黄景仁,一生为生计奔走四方,亦为不能岁时报答母亲恩德,内疚不已,在他的《别老母》中,可以捕捉到他内心里深深的自责:“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类似于黄景仁的,还有清乾隆年间诗人蒋士铨,在岁末回家面对高堂父母时,发出“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的由衷感叹,对父母不能报恩服侍的惭愧之心溢于诗外。

春秋有管鲍之交,朋友相助,义字当先,对友情的回报,是一种“不因生死贵贱而易其心”的感恩之情。

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阻止秦国对燕国的进攻,恩遇于荆轲,后来,在太子丹派其入秦行刺秦王时,义不容辞,慷慨赴死,以报答太子丹之恩。后人多有诗咏其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咏荆轲》就很有代表性,节选诗曰:“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诗句惊天地泣鬼神,诠释了报答友情之恩的慷慨激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对父母生前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每每引为憾事。“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这是唐代诗人陈去疾的一首《西上辞母坟》,诗里行间,为我们刻画出一幅主人公独立母亲坟前,悲不自胜,未能报答养育之恩的深情画面。

尊师重教,铭记师恩,古人也不忘以诗记述感怀师恩教诲之情。唐代诗人罗隐借蜜蜂酿蜜来喻示师恩:“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来形容师恩,可谓言简意赅,直抒胸臆。

我国素有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留下许多感恩的记述和生动的感恩故事,这在一些因典故而形成的成语中,亦屡见不鲜,如“知恩图报”,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穆公不但不追究,反而以酒相赠一群杀了他的骏马吃肉的人,结果,后来一次被晋国围困的危难时刻,被这群人所救的故事;“一饭之恩”,反映秦末韩信少年时,忍饥挨饿,受漂母饭食之恩,成为齐王后,以千金相回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既是一种美德,亦是一种人生境界。当我们从这些充满感恩情怀的古诗词中走出来,回眸古人的感恩情结,在深深的敬意之余,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承前启后,让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传承与弘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