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规范化治疗,它适合规模化。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它只适合于个体。用中医院这种规模化的模式和西医院去竞争,结果就是以中医的劣势来挑战西医的优势,大败是必然的。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几十年下来,西医院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而中医院却是门可罗麻雀,难以为继,为了生存,不少中医院走向了西医化,名为中医,实为西医。现在国家还要去扶持中医院,真是很不智。 中医自古就是在民间就是以个体的形式发挥着救死扶伤的社会功能,象西医院那样的规模化形态是不存在的。中医院这种形式的出现,是中医面对西医强势进逼的一种自救,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抗西医的围剿,可事实上,中医不仅没有保住自己的地盘,反而迅速走向了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不可谓不重视中医,如毛泽东,为了大力发展中医,就效仿西医的规模化诊疗机构开始在全国各个地区新建中医院,不仅在国家财政和法规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把民间中医的精华抽调到中医院,使中医院成为中医发挥社会功能的主要终端形态,民间中医失血严重而一蹶不振。如果说,这些民间中医的精华能够在中医院或中医药大学开枝散叶,或许中医还不会迅速走向衰落,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这些老中医不仅没有培养出合格的下一代,反而把自己的一生浪费到官僚机构。 中医的优势是简便易廉,很多小病几乎上不花钱,即使花钱,也经常是用一些偏方或食疗方就可以解决,只有到了急病的时候,中医才会真正用上派场。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步,就是因为中医所有诊疗过程几乎上都是一个人完成的,投入成本极低,很多名中医甚至还对没钱的病人免费施治。而中医院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分工明确,从挂号,到诊断开方,交费,再到抓药等等,需要养活一大帮人员,这就必须要求中医院以挣钱为目标,否则就难以支撑下去,这就使中医“济世救人”的目标整个变了味,一旦为了金钱来治病,中医的优势也就不在了,比如,本来三付药就能够治好的病,就能够让你抓上十付药,本来是小病,就能够让你调理半个月,一句话,医生都有赢利的目标,不完成不行啊! 中医院的设立本来是为了应对西医院的疯狂扩张,可是,中医个性化的特点就注定了它不具备西医那种分工化和规模化的“简便廉验”的特征。更可笑的是,这些中医院竟然模仿西医院搞起了分科,什么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等,这几乎上把整个中医的优势瓦解掉了。因为中医从来都是不分科的,它不管什么病,都是一种治法,那就是恢复人体的平衡,只要身体平衡了,整体的管理就恢复了,此时百病皆消。分科的结果使中医各科都发育不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就不得不对中医进行西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医疗服务实体,就必须能够获得相当的利润才能够生存与发展,这与中医的“简便易廉”固有诊疗服务特征完全相违背,为了挣钱,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抛弃了中医的传统,以中西医结合为名,大搞中医西医化,比如,在中医诊断上,弱化“望闻问切”四诊,使用西医的各种诊断设备和仪器,美其名曰“辨证与辨病结合”;在治疗上,抛弃简单的针灸和汤剂,使用科学化的中医治疗仪器,或者开具西药和中成药;除此之外,还像西医院那样让患者住院,通过住院治疗进一步从病人身上获利。这种中医院西化的倾向使中医更快地走向了衰落。 现在中国的中医院,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不过,国家的管理者们并没有认识到中医院的问题出在了哪?反而仍然把支持中医的重点入到了中医院上,当然一些专家也为些摇旗呐喊,他们向社会渲染中医院诊疗服务收费太低,建议国家大幅度提高中医的诊疗服务价格,或者对其给予财政补贴。不过,这真的能救中医院吗?当然不能!因为中医院和西医院对比根本没有优势。 说句实话,中医院的出现就是社会的一个怪胎,它最初是因应西医院的进逼而出现的一种尝试,不过,尝试还没有结果,就被少数管理者当成是对抗西医的唯一模式大量复制。市场是公平的,当它不适合社会需求的时候,无论你再怎么努力,最终它都是要消亡的。中医院就是如此,它和个体竞争没有优势,和西医院竞争也没有优势,靠什么能活下去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别浪费时间,彻底废除它。 当今之际,中医要对抗西医,唯一的方式就是重新开放个体中医,只有这种个体形式才最适合中医,使它能够充分发挥中医”简便易廉“的优势,从而在与西医的竞争中重新获得优势。中医院空有中医之名,而无中医之实,应该淘汰。如果真的如此,那将是中医之大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