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虫小技:“爸”“妈”

 爱雅阁 2019-02-06
图片
照片名称:2017-11-21
所属相册:亲人(老照片)


古时候,人们对父母的口头称谓一般是“爹”和“娘”,很少有称呼“爸”和“妈”的。实际上,“爸”和“妈”这两个称谓早已有之,并非外来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三国时期魏人张揖仿《尔雅》体裁编纂的训诂学著作,相当于其续篇;名为《广雅》,取增广《尔雅》之意)明确记载“爸,父也”“妈,母也”(《广雅·释亲》)。这说明中国古代就开始称父母为“爸”“妈”了,但是其词义固定下来并广泛流行,却是从近代开始的。

先来说说“妈”。

从古至今,“妈”(亦作“嬷”)经历了一个从多义到单义的变化过程。宋元明清时期,“妈妈”的词义与今日之义并不完全对应,其语义范围要大很多,其主要义项如下。

一是作为母亲的俗称出现在口语中。如宋人汪应辰《祭女四娘子文》:“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祭于四小娘子之灵。”清人魏秀仁《花月痕》:“后来我掌起门户,他嬷便死了。”关于此义项,《康熙字典》里有明确解释:“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

二是指妓院的鸨bǎo母。如施耐庵《水浒传》:“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又如冯梦龙《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公子闻叫,启门相延道:‘承妈妈厚意,正欲相请。’便将银三百两放在桌上。”

三是对年长妇女(或乳母)的称呼。如曹雪芹《红楼梦》:“那王善保家的又羞又气,刚要还言,凤姐道:‘妈妈,你也不必和她们一般见识,你且细细搜你的,我们还要到各处走走呢,再迟了,走了风,我可担不起。’”

再来说说“爸”。

一种说法是“爸”原本是古时东南地区对父亲的称呼,后来慢慢地融入了汉语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在上古汉语中,“父”本来就念“ba”,后来由于语言演化,其读音发生了改变。于是人们根据形声原则创造了“爸”,其上半部代表字义,下半部代表读音。这个字很早就被创造出来了,只是在文献里较为罕见,一直到晚清才时常出现在口语里,并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如清人文康《儿女英雄传》:“连随缘儿都认不出他爸爸来了。”又如吴趼jiǎ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忽然一个小孩子走进来,对着他道:‘爸爸快回去罢,妈要起来了。’”

另外,看过电影《冒牌皇帝》的人都知道,在电影中光绪皇帝对慈禧的称呼不是“额娘”,亦非“母后”,而是“亲爸爸”。慈禧让光绪称其为“亲爸爸”乃是一种心理和政治上的需要。光绪皇帝非慈禧所生,其母是慈禧的亲妹妹,也就是说,慈禧是光绪皇帝的姨妈。继承皇位后的光绪帝,称呼处于太上皇高位的慈禧,在“爸爸”之称前另加一个“亲”字,以示恭敬且掩非亲之嫌。这无疑是告诫光绪:慈禧不仅是你的长辈,更是你心目中爸爸一样的人,你要老老实实地听话。这同时也是向天下臣民表明,她的地位高于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其权力至高无上。

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和报纸上开始出现“爸爸”和“妈妈”的称谓。“妈妈”专指母亲,其他几个义项逐渐消失。“爸爸”也开始取代了“爹”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密切,俄语成为学校里最主要的外语语种。当时的俄语课本中“父亲”“母亲”的读音就是“爸爸”“妈妈”。于是,在城市中,“爸爸”“妈妈”便成了“时髦”的称呼。由于“爸”“妈”发音简单,又特别适合婴幼儿发音(从世界范围来看,各种讯言中“爸爸”和“妈妈”的发音都非常相似),因此这两个词就逐渐在社会上推广并流行开来。(作者系暨南大学讲师)
                          题材来源:《语言文字报》(作者:钱伟,2018-04-04    编辑:一梦如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