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4年之前,美国援华的冲锋枪主要是汤姆生。1945年魏德迈协助装备国军运来大批司登冲锋枪,主要是单杆式枪托的英国造司登2型与框式枪托的加拿大造司登。这款冲锋枪,是廉价简化的冲锋枪,容易走火,且有传统冲锋枪破坏力小的老问题,实用射程50米,精度却不高,只能以弹雨取胜。另外由于国民党部队后勤供应的运力有限,没有弹药优势。因此在中国战场,司登冲锋枪没有引起前线部队的重视和喜爱。 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军长邱清泉非常重视俗“小战术”的班排战斗动作。他以实战经验反复改良战斗法。 邱清泉也是一个冲锋枪大师,经细心研究,他为司登冲锋枪创发出战斗新法。他以树枝等简易路障构成的 “鹿砦”,迫使迎面冲锋而来的日军胶着在阵地前,而后让司登冲锋枪在30米近距离打活靶。 据战士回忆:日军劈刺较我军为优,但我军以鹿砦猛阻挡,使日军不能冲人我军阵地。部署冲锋枪的散兵坑挖在距离鹿砦1米处,使日军的三八式长刺刀无法隔着鹿砦伤到散兵坑中的士兵。而我们在鹿砦外10米则遍设拉发 手榴弹,增加阻隔力。当日军被简易路障阻挡时,司登冲锋枪开始从容打活靶,日军均被冲锋枪杀伤十之八九。 为了节约弹药,邱清泉又发布射击训令。禁止冲锋枪全自动射击,一律调成减半,自动点放,而且需等来敌逼近,才准开枪。 具体要求是:冲锋枪发现敌人至50公尺处,开始射击。如敌仅少数,每次只准点放三五发。如敌来猛扑,每次不得超过一个弹夹。 由于第5军的冲锋枪射击非常精准。在一次敌后侦察中,4名手持冲锋枪的土兵与9个日本兵拼上刺刀,冲锋枪一阵急促点射,8个日兵应声倒地,每个人胸前都有两个以上枪眼。 今日影视作品中的冲锋枪,普遍以威猛潇洒的全自动扫射制造震撼观众的大画面感,但在真实的抗日战场,豪迈的全自动扫射是对冲锋枪的糟踏。在谨慎自制的三发点放之中,冲锋枪克服了先天局限,成为抗日战场的杀敌利器。 |
|
来自: 文化学者 > 《军人军事兵器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