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人维护传统价值观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严5566 2019-02-06

 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两种很奇怪的思潮,一是对读书人的丑化、矮化,二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这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学历人士的地位是提高了,但是那时的读书人却又成为了传统价值观的破坏者,以反封建的面目出现。实际上那些整天批判封建思想的老三届大学生,连什么是封建都搞不懂。他们甚至说文革是封建法西斯专政,其实文革根本就是反封建的,更谈不上法西斯,法西斯是对自己人好、对敌人狠,文革纯粹是自虐。这样折腾下去,一方面造成读书人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造成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受到极大破坏。

      因此读书人应该维护传统价值观,这样对自己、对社会都好,也更容易融入社会。

      现在的社会现实是:读书人自轻自贱,没文化的人也看不起读书人,互相诋毁、丑化甚至仇视,就谈不上团结一心共建和谐社会了。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中国的传统是:读书人受没文化的人尊重,而且他们也懂得关注民生疾苦。

     读书人不应该去丑化、矮化读书人,因为这其实就是在丑化、矮化自己,最后也不会有好下场。在小说《三千里江山》里丑化一个工程师的杨朔,文革时也死得很惨,真是现世报。既然是读书人,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区别于没文化的人就在于专业特长,应该将心思放在读书学习上,再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比如当医生的,业余时间应该专心读书,努力提高医术,要是整天去干一些做饭、洗厕所之类杂事,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还跟不学无术的家伙厮混在一起,近墨者黑,业务水平肯定提高不了。

  孟子说过劳心者食人,劳力者食于人,有些人以为到基层去跟群众打成一片、浪费宝贵时间干琐碎事情就能增值,这只是自贱和自虐,其实应该是人向高处走,到基层浪费时间去干体力活,提高不了专业水平,到头来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了。一个人有没有在基层混过,跟有没有雄才大略、有没有专业水平一点关系都没有。扫厕所掏大粪掏得很好,不等于就能研究出方便实用的洗碗机。个别人在基层混上了去,但绝大多数下基层的人是一辈子默默无闻,反而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医院里工作的大学生,当不了名医也是个主任医师、当不了大官也是个收入丰厚的主任科员。当年某人将大量知识青年放到农村去浪费青春,其实是现在这个国家科技落后的原因。英国、俄罗斯的科学家多数都出身于贵族,因为他们不用干体力活,能有大量时间去搞科研。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有些大学生、研究生人云亦云地说什么实践经验比读书重要,他们说这些的话,那些没文化的人也不会因此尊重他们。读书人说实践经验比读书重要,其实就是否定自己,等于说自己没用,是在犯贱。既然读了这么多书,就应该坚持相应的待遇,否则就应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不是长期居于人下还整天去拍那些外行领导内行的家伙的马屁,给他们当垫脚石,其实那些外行领导内行的家伙骨子里就对读书人非常仇视,也不可能真正信任有文化的下属。

    读书人应该讲究穿着打扮,过去的文艺作品过分地描写蓄发留胡、衣冠不整的书呆子,造成一些教师、医生以衣冠不整为荣。读书人要树立良好形象,应该首先从穿着打扮做起,养成穿西装、衬衣和打领带的习惯,衣冠楚楚就自然会注意言谈举止,这就是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现在的年轻教师都比较注意穿着打扮,主要是一些年纪大的男教师不注意,不符合师道尊严的传统。

    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嫡庶有别三从四德是处理家庭关系的道德原则,因为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实现了群体利益最大化,容易得到多数人接受。有些人以为读书多了,就应该信奉男女平等爱情至上性解放,只会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反感,给人文人无行的感觉。学校里处理师生关系也应该注意男女有别,一些男教师和女学生交往不注意影响,连男同学们都在背后议论纷纷。

      说到底,读书人要是有一种自贱和自虐心理,一门心思去讨好没文化的人,向他们看齐,没文化的人反而会更看不起你。要是能够按照传统价值观来为人处世,清高一点、和没文化的人适当保持距离,一门心思提高专业技能,反而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