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好了明理 2019-02-06

《史记·高祖本纪》中这样一段话,说是高后吕雉问刘邦死后,大汉朝廷中枢机构人选应该如何安排: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这段对话发生在刘邦镇压九江王英布叛乱的时候,这一次刘邦中箭又染病,似乎有挂掉的危险。吕后为了防止老公突然驾崩,朝廷政局混乱,所以询问了一下人事安排。从这段对话内容看,刘邦认为,萧何如果死后,依次可以担任中枢大任的是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在谈到周勃的时候,刘邦似乎特别看重,说“安刘氏者必勃也”。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刘邦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安刘必勃”的由来,那么,周勃是否真的承担了“安刘”的重任呢?

既然有“安刘”的需要,就说明当时刘氏汉朝有倾覆,至少是动荡的危险。这段对话发生在刘邦讨伐九江王英布的时候,当时的汉朝有什么危险呢?

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面临的外部危险,也只有那些被迫分封的异姓王了,什么韩王信、楚王韩信、九江王英布之类。刘邦对待这些昔日的合伙人也是毫不手软,一连解决了很多异姓诸侯王。

清人汪越在《读史记十表》中曾对刘邦诛功臣的事情这样评价过:

表列同姓九国,而异姓独长沙吴芮,然楚始韩信,淮南始英布,燕始卢绾,赵始张耳,梁始彭越,代始韩王信,皆异姓也。盖汉得天下,初封功臣,楚为大,梁次之,淮南又次之,赵又次之,燕、代为弱。高祖心害六王之能叛汉也,裂土而异之,初非得已。至于夷灭皆尽,而以树同姓······然汉高猜忌功臣,诛锄异姓。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韩信

刘邦裂土封疆,分封功臣,造成了汉初异姓王与汉共天下的格局,这本就是不得已之举。等到局势稳定,刘邦就开始痛下杀手了。英布造反,很快兵败被杀,这一年是公元前196年,这时候,汉初的异姓诸侯王其实都被收拾差不多干净了,已经不可能再动摇汉朝江山了。所以说,若论“安刘”,异姓诸侯王这块儿,其实已经不是问题了。

那么,在刘邦临了,将挂之时,还有什么能威胁刘家江山呢?那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以吕后为首的吕氏外戚集团。从后面历史发展的结果看,所谓的“安刘必勃”似乎针对的就是吕氏集团。

吕氏外戚集团在汉初政治中的地位可不一般,可以说,没有吕氏,就没有后来刘邦的汉朝天下。当年如果没有吕太公的知遇之恩,刘邦也就娶不到吕雉。在刘邦的造反事业中,吕雉及其家族一开始就追随其中。当刘邦亡命芒砀山的时候,全靠吕雉从中传递消息,刘邦的那些神奇传说,也都是吕后四处传播,制造神话,于是““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吕雉

刘邦东征之时,全靠吕后和萧何镇守关中,稳定后方,刘邦前线的后勤给养也都有赖于吕后在后方调度。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时候,吕后也是得力助手,《史记·吕太后本纪》上说:“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氏外戚是刘邦集团的功臣,吕后的两位兄长吕泽、吕释之都是刘邦的战将,吕泽为刘汉政权战死沙场。吕后妹夫樊哙,也就是刘邦的连襟,也是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屡立战功。因此,汉高祖在封功臣时,封吕释之为建成侯,吕泽之子吕台为郦侯,吕产为交侯。吕氏集团因功臣列侯之重,又兼皇室外戚之亲,在刘汉政权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吕氏集团是刘氏皇权的同盟者,而且并非威胁者,否则吕后不可能与刘邦协商日后中枢政局的安排。所以说,“安刘”的说法若存在,其威胁也应不是吕氏。如果说刘邦与吕后之间有什么冲突,那就只能是刘盈太子废立之争问题上。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刘邦与吕雉

汉高祖二年,刘邦立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刘邦得戚姬,生赵王如意。戚姬这个女人的脑子有点拎不清,仗着刘邦宠爱,竟然“日夜啼哭,欲立其子。”史书上说刘邦“以爱欲易太子”,这种说法可能有点小看刘邦了,刘邦想改立太子,很可能是想让嗣君能够摆脱吕氏集团影响,巩固皇权。

不过,刘邦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吕氏也是功臣集团的一部分,他们在废立问题上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不仅吕氏,功臣集团几乎全部反对刘邦废太子、立赵王。那个口吃的周昌在朝堂之上就怼了刘邦:“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东征英布,返回长安之后,刘邦还想废刘盈而立如意。为此,张良强谏不止,并称病不朝;一向圆滑随顺的叔孙通也以死谏高祖: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张良

在群臣强大反对力量面前,刘邦只好作罢。待到看到商山四皓出现在太子刘盈身边,刘邦真的意识到太子地位不可撼动,“羽翼已成,难动矣。”其实,商山四皓本身不是什么问题,而是整个功臣集团才是关键因素。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所说:

高祖刚猛伉厉,非畏缙绅讥议者也。但以大臣皆不肯从,恐身后赵王不能独立,故不为耳。若决意欲废太子,立如意,岂山林四叟片言遽能扼其事哉!

商山四皓肯定不能影响到刘邦立储大事,司马迁的《史记》把这个传说放进去,只是为了夸大当时太子的影响力,真正决定大局的还是功臣集团的向背。刘邦能诛杀一个两个,难道能为了立赵王,和整个功臣集团翻脸吗?

此时的吕氏与整个功臣集团是一体的,可谓是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史书中也未见周勃对废立问题的看法,大体是与朝臣们保持一致的。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去世,刘盈即皇帝位,是为惠帝。由于惠帝性格仁弱,国家大权实际操持于吕太后之手。这时心政治格局本质上仍是刘氏与功臣,尤其是吕氏集团的联合政权。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商山四皓

与一般意义的功臣集团不同,外戚吕氏与刘氏皇权的相互依存度更高,刘氏皇权稳定也就是吕氏地位稳定。在吕后称制的十余年间,她基本上遵照汉高祖的既定方针,相继以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为丞相,辅佐国政,维持着高祖定下的局面。

同时,吕后又把吕氏的女子配与刘氏宗宝子弟为妻,欲使刘吕两姓结成牢固的婚姻关系.如吕产之女东与赵王刘友为妃,吕禄之女嫁与朱虚侯刘章为妻,梁王刘恢之妃也是吕氏女子。吕后还将外孙女张嫣配与惠帝,并立为皇后,“吕太后以重亲故,欲其生子万方。”

这样一来,刘吕世代婚姻,亲上加亲,关系更加密切。吕后在优待功臣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高后二年春,她下诏“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藏于高庙,世世无绝,嗣子各袭其功位,其与列侯议定奏之。”

在吕后的政治格局中,吕氏外戚的势力肯定得到了扩张,但在惠帝在世期间,还算稳定。刘氏皇权与吕氏外戚,以及整个功臣集团的平衡,在惠帝死后,发生了动摇。惠帝早亡,没有壮子继嗣 , 这就使政局再次骤然失衡 ,吕后因此更加忧惧 功臣势力 , 正如张辟强对功臣们所说 , “帝毋壮子 , 太后畏君等”。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秦岚版吕后

吕后稳定局势的办法就是分封吕氏外戚,借以巩固皇权,“及孝惠帝 崩 , 天下初定未久 , 继嗣不明 , 于是贵外家 , 王诸吕以为辅”,通过分封诸吕来壮大皇权 集团 , 稳住刘氏天下。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盖诚以少帝年少 , 欲藉外戚以为夹辅 , 亦特 使与刘氏相参”。

吕后虽然分封诸吕,但是汉朝中枢权力依然是陈平、周勃这些功臣,她分封的原则又是“欲侯诸吕 ,先侯功臣; 欲王吕氏 , 先王刘氏”,吕后先后封吕氏 5王 , 但她所封刘氏有 8王。分封外戚,夹辅皇权,这在当时的朝廷也算是共识,“吕氏立三王 , 皆大臣之议 , 事已布告诸侯 , 诸 侯皆以为宜”。

如果说在高祖死后,有“安刘”的问题,吕后非但不是威胁,而且是功臣,吕氏外戚与刘氏皇权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而不是对立。

那么,吕后死了之后呢?这种格局还能继续维持吗?刘邦和吕后夫妻俩,对待功臣是两手政策,既重用,又打击,以韩信为代表的那一拨功臣被杀,曾经造成人人自危的心理恐惧。吕后在位之时,大臣们对她很是畏惧,“高后时用事专权 , 大臣尽畏之”。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周勃

高后八年 (公元前179年 ) 八 月初一 , 太后吕雉驾崩。陈平、周勃这些人就不需要继续畏惧了,他们“常燕居深念” , 彼此交通 , 共谋吕氏。吕后对自己身后的政局也甚为忧虑,所以临终对吕氏诸人说:

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都需要派兵保卫皇宫了,这说明吕后的权力其实很脆弱,非外戚的功臣集团与她的关系依旧很紧张,其原因还是以往高祖开始的诛杀功臣政策。吕后没有想到的是,在她死后,功臣集团联合的对象竟然是刘氏外藩。吕后在位期间,对刘氏宗亲势力的政策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分封较弱的,同时也对强藩进行削弱。齐王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势力比较大,也一直被削弱。所以,齐王这一支队吕后是怨恨至极。

刘肥薨逝之后,继位的是其长子刘襄,次子刘章被封为朱虚侯,说实话,吕后待刘章不错,但是他却“忿 刘氏不得职” , 甚至还杀过吕家的人。刘章的行为给了朝臣们一个信号,所以“大臣皆依朱虚侯”。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朱虚侯刘章

吕后驾崩之后,刘襄和刘章是最先行动的人。齐王刘襄闻知吕后死讯,即发兵“西攻吕国之济南”,又投书于诸侯王曰:“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朝廷得知消息后,派遣颖阴侯灌婴率兵东征平乱,但灌婴却屯兵荥阳,派使者与诸侯联合,“以待吕氏变,共诛之”,

刘襄起兵后,陈平、周勃在长安也开始行动,先是用计骗取了吕产、吕禄的兵权,然后就开始了政变,朱虚侯刘章“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 , 欲令发兵西 , 朱虚侯、 东牟侯为 内应 , 以诛诸吕 , 因立齐王为帝”。为了政变成功,刘章又“欲与太尉勃丞相平为 内应”。

当内外联络妥当之后,功臣集团与齐国势力就开始了政变。主管符节的襄平侯纪通 ,“持节矫内太尉北军” , 周勃因此控制了北 军。 陈平则召来刘章 , 让他带兵赶往未央宫 , 攻杀了吕产 , 并派人分头 “悉捕诸吕男女 , 无 少长皆斩之”。第二天 , 又 “捕斩吕禄 , 而笞杀吕 , 使人诛燕王吕通”。至此 , 吕氏被族灭 。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陈平

吕氏被灭,根本不是什么“安刘”,而是高祖留下的功臣集团与齐国势力的一场联手政变,其目的是对汉室诛杀功臣的一种报复。齐王刘襄兵强马壮,他与朱虚侯刘章兄弟二人能成为功臣集团的盟友,也因为其实力雄厚。刘襄出手的原因就在于皇位,这也是他们与功臣集团的协议之一。

但是,功臣集团却违背了协议,先是以少帝非惠帝之子未由,将其废黜并杀掉,而后又迎代王刘恒入继大统 , “而遣朱 虚侯以诛吕事告齐王 , 令罢兵”。齐王刘襄兄弟的愿望落后了,所以迎代王刘恒入继大统 , “而遣朱虚侯以诛吕事告齐王 , 令罢兵”。

为什么是代王呢?就因为刘恒当时势力较弱小,易于被控制,只是他们没想到,刘恒竟然手腕厉害,很快就控制了局面,成为一代雄主汉文帝。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汉文帝

即便是文帝,起初对周勃这些人也是很畏惧的。当长安决定拥立代王的时候,代国上下并不相信,代王郎中令张武就说: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 , 习兵 , 多谋诈 , 此其属意非止此也······今已诛诸吕 , 新喋血京师 , 此以迎代王为 名 , 实不可信。

即便是登上皇位之后,文帝依然觉得“误居正位 , 常战栗栗 , 恐事之不终”,足见当时的功臣集团对大局的影响力。

回望这场所谓的“安刘”事件,不过是一场军事政变,吕氏家族不过是牺牲品而已。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言:

吕后初意,固惟汉宗室、功臣之任也。吕氏之败,正由其本无翦灭宗室、功臣之计,临事徒思据军以为固。·······使其早有危刘氏之计,何至是乎?乃诬以产、禄欲为乱关中,产、禄果有反谋,安得吕禄去军,而不以报吕产?吕产又徒手入未央宫,欲何为平?

汉朝历史上的一场阴谋政变,却被美化成正义之举,很多人无辜枉死

汉军

很明显,所谓的“诸吕”之乱,是根本不存在的!大臣们诛杀诸吕,是为了控制朝廷而已。所谓的“安刘必勃”应该不是什么刘邦临终遗言,极有可能是周勃、陈平控制朝廷之后制造出来的谣言,目的的为那场政变建立合法性!

事实上,吕氏外戚并没有诛杀过功臣 , 而功臣除了诛灭吕氏外 , 还废弑少帝 , 杀死济川王刘太、 淮阳王刘武、 常山王刘朝等 惠帝这一支,全部被杀掉 ,如此一个大臣,还能说“安刘必勃”吗?只是对于文帝支系来说 , 周勃陈平确有 “定刘” 之功 , 但终究“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