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養生是開懷歡心 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養生攻略)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9-02-06

香港註冊中醫師 楊沃林(養生攻略)

2019-01-27香港文匯報 > 養生坊

 

最近參加了好友李強在香港和深圳組織的宴會和茶敘活動。李強的個人魅力很強,朋友們都喜歡與他交往。最重要的一點是,年屆半百的他,外表看起來像28歲左右。

朋友們知道他的真實年齡後,都非常驚訝,必定向他討教容顏不老的秘訣。

在英國攻讀建築設計的他,返港後卻致力推廣藏傳佛教,經常四處去弘揚佛法。

雖然他保持容顏不老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他修密煉功。但李強回答朋友的詢問,總是笑呵呵地回答:「保持開心的笑容」。

健康不是說你面色紅潤、精神飽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等。健康就是「平常」,還有「中和」。

整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交響樂,跟天地這個大的交響樂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這就是健康的標準。

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節」,或者「失勢」。

「常」是自己與社會、與這個大千世界處於相對和諧的關係中,能跟自然的節奏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太過、不及,都是失常。該高興的時候突然哭了。原本是傷心的,卻強迫自己堅強,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這是反常。

很多人生病,源頭就是某種很大的煩惱,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們無法解決的困惑,很多時候,病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去面對、澄清、解決。

中醫認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形病。疾病先從生命無形的部分,即從精神、信息的層面開始出問題;第二個階段,到氣的部分,能量格局和運行規律發生紊亂;第三個階段,才到有形的疾病層面。

具有積極樂觀精神的人身心更健康,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更低,肺部功能也更健全。

養生不是刻意為之,養生也沒有固定程式,養生應該是心境上的修養,是順應自然的過程。《莊子.達生篇》:「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而鞭之。」養生並無定式,而是揚長補短順勢去做。就像是一個放牧的人趕一群羊,當某一隻羊掉隊了,去趕一趕,整個羊群就跟上去了。

古語說:「體壯曰健,心怡曰康。」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體質健壯。所以人們所追求的健康應該是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和道德上的和諧狀態,養生以養心為要,養心才能達到心身的和諧,個體與社會的和諧。

《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放鬆的、微微的甜美。

真正會養生的人,能夠做到心境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到平常即是真」,保有一顆平常心才活得真實。

養生和調理,真正重要的是盡可能去找讓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狀態。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與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做合適的事,令自己開懷歡心,這個就是養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