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换头是什么意思?

 天童老僧 2019-02-06

问题:诗词中,换头是什么意思?

.....

前言

诗词中的换头不是医学上的”换头术“。词的换头是指上下两阙开头处有所不同,所以叫做换头;

但是诗的”换头“很多人就不清楚了,相对来说,诗的”换头“比词的换头历史地位要高得多,因为它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并影响到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下面老街味道分两段说一下词的换头与诗的换头。

一、词的换头

词的换头一般人都知道,词的上下两阙第一句的句式不同,称之为换头。

1、词一开始都是小令,最短小的都是单片,例如《闲中好》:单调十八字,四句两平韵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 ○●●○△
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

2、小令中也有不少双片的,例如《采桑子》、《蝶恋花》等,他们的上片和下片句式是一样的,例如《采桑子》:

3、当然,也有上下不一样的,例如这首《谒金门》

钦定词谱中,有说明: 

此亦韦词体,惟换头句七字

换头句七字就是指下阙的”梦过江南芳草渡“句式不同于上阕的”江上路“三字句。

注:换头当然不仅仅是小令,以上老街以小令举例为了简明扼要而已。

二、词的换头 第二种说法

关于词的换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指的整个下阕,例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评价苏轼的《卜算子》: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胡仔说“至换头但只说鸿”,说的是整个下半阙只说“鸿”。

这首词上半阙先说夜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先是点出 “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转像了“孤鸿”。下半阙就只写那只的孤鸿了,不过明显是以“孤鸿”来比喻幽人,物我合一。

三、诗的换头

格律诗在永明体诗人的手里,已经完善了平仄、对仗、押韵的三个的规则,只有“黏连”这一规则是在唐朝确立的。虽然南北朝也有黏连无误的格律诗,但是并没有见到相关黏连理论的确定。

在初唐的上官体诗人中,有一个叫做元兢的不起眼的诗人,他有一本《诗脑髓》因为流传到了日本,幸运的流传了下来。关于换头还分了双换头与单换头(第二字换头):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句 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 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不入,次句头用上去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上面引用的看不明白也不要紧,这里的换头就是我们今天指的黏连,我们的黏连多是单换头。

黏连的规则在不久以后就被用在了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五言排律必须满足平仄、押韵、对仗、黏连的四大规则,从此一直到清朝的的试帖诗都是如此。

结语

古诗中的一些名词常常有多种意思,例如上尾这个词,文镜秘府论和仇少鳌的说法就不一样,王力的汉语诗律学采用用了仇少鳌的说法,和唐人的定义就有所不同。

@老街味道

附:关于元兢的换头有朋友说看不懂,老街特意写了一篇文章《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发于2018-12-11 02:08。用杜甫的一首诗解释了”单“换头,用元兢的一首诗解释了双换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