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家公司,每个都只卖一种产品,或年入6亿,或半年盈利成业界标杆|微案例

 慎独和感恩 2019-02-06


很多公司体量还没有多大,业务却已经遍地开花,原因无外乎是不敢在一条道上走到黑,多试试,成功的概率也会大一些。不过来上过高维学堂《升级定位》课程的创始人应该都止住了胡乱延伸和扩张的欲望,懂得克制即“聚焦”,less is more。

 

为什么要“聚焦”做减法呢?一是从心理学角度,做减法能简化认知,产生“我就是专家”的效应;二是从经济学角度,专业分工,达到规模经济。 


但必须小心形而上学理解了这两个字的份量和含义:绝不是单纯的减法动作,做了多少减法就要做多少加法,这里加法是指围绕减法之后的定位,不断打磨完善相关配称(让品牌占据定位的全部运营活动)今天高维君带来4家日本公司,规模或大或小,但都有个共同点:只卖一种产品还活得相当不错,算是“聚焦”高手。


1

只卖一种便当,年销售额6亿元


有这样一家外卖企业,每天只做一种便当套餐,每天卖出外卖便当13万份!只有700人的团队一年销售额达到90亿日元(约6亿人民币)。


这家日本专门外卖的企业叫做“玉子屋”,是一家面向公司销售便当的公司,成立于1965年,它之所以能够驰骋外卖界50余载,关键在于他做到的以下几点。

 

01 零售思维:每天只提供一种菜品(减法)


这个公司的盒饭太便宜了,便宜的连要饭的都能吃得起的程度,定价始终固定为450日元,按汇率约合人民币23元左右,按购买力换算,相当于麦当劳端半个小时盘子或者4瓶水。


因为每天的菜单只有一种,因此可以批量采购食材,从而获取低廉的采购价格。此外由于每天只提供一种菜品,所以它的废弃率只有0.1%,远低于业界平均2%。


玉子屋将缩减的成本全部用于丰富食材,因此可以在同一价格区间,以优质食材取胜,满足顾客“好吃又便宜”的需求。玉子屋每份便当的价格统一为430日元,比同行的主力便当便宜20到30日元。

 

在玉子屋创始人菅原勇继看来,如果为了提高便当品质,单纯地加大食材成本,那么售价就必然会上涨。而单一菜单的方式,既提高了食材品质,又保持了便宜的价格,还能在无形中降低了顾客纠结于“吃什么”的决策成本。

 

02 团购思维:做公司生意

 

采用单一菜单,与国内的外卖面向个客户为主不同,玉子屋的客户是来自各个公司,大小公司应该都有,不接受10份以下的订单,也就是说其实是某一种程度上的外卖“团购”。


玉子屋的经营模式类似会员制,会员以公司为单位,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订餐,条件是一个公司每天至少要订10份以上的便当。也就是说,玉子屋只接受一定数量的团购,靠的是规模制胜。


随着订单规模不断增加,单个产品的成本就自然会减低,因此玉子屋拥有了非常强的成本竞争力。

 


03 规模化思维

 

玉子屋坚持每天只为顾客提供一种便当,统一售价430日元(约23元人民币),这在市场中够便宜,而且只要一通电话或者网上下单,玉子屋就可以将便当送到顾客手上。虽然,国内也有不少做单品餐饮外卖的,但每天只做一种外卖便当却是极为少见。


玉子屋的全自动煮饭系统可以在1小时内煮好15000份米饭,日本的便当多为饭菜分离状态。“单一菜单”使成品制作的效率提高了至少30%,而且食物温度的稳定性更高。如果每天的菜单有十种,集中加工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正是有了“单一菜单”对成本和效率的把控,玉子屋才有可能去追求规模经济。随着订单规模不断增加,单个产品的成本就自然会减低,因此玉子屋拥有了非常强的成本竞争力。


玉子屋是凭借改变商业模式而非消减菜品品质和员工收入,追求规模经济,这是其屹立于市场的法宝之一。

 

04 控制利润,只赚5%利润


每份外卖450日元的售价。玉子屋把50%用于食材,45%用于人工、设备及其他成本,5%为追求的利润。


这么微薄的利润率,出自日本便当业的残酷竞争。因为便当文化的传统,在日本随处都可以买到便当,例如超市、药店、便当店、便利店、公司食堂等,一般的中等便当都是这个价格,甚至更便宜!所以想生存,其实没有太多选择。

 

05 精细化管理,废弃率控制0.1%(加法)

 

玉子屋一天的所有盒饭,是当天9:00到10:00接受预定。当天的最终数量,要在预定截止时才能知道。但便当食材,却需要提前一天准备。便当制作是在下单前就开始了的。

 

那么,既要保证数量足够又不能有太多浪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玉子屋是通过与订餐单位的长期联络、回收饭盒时的跟踪调查等人对人的沟通,结合历史数据分析来精准预判的。

 

至于送货,玉子屋采用的是分组送货的配送方法:


负责离中央厨房较远地区的送货车,称为先发组,装上比预估订单数略多一些的便当先出发,在负责的区域进行配送。在完成配送后不直接回工厂,而是和后发组取得联系,再对便当不足的区域进行补足。


凭借这一套配送方式,玉子屋不仅每天按时将便当送到顾客手中,还把便当废弃率控制得极低。外卖界的平均废弃率是2%,也就是说,当天生产100盒便当,有2盒是多余卖不出去的。


一些便利店的便当废弃率甚至达到20%左右,这就导致了商家把成本转嫁到售价上面。而玉子屋的废弃率低得惊人,只有0.1%,因此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玉子屋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完美的配送,很大原因在于它每天只有一种便当,不必花大量功夫来调整不同菜单的需求。

 

06 回购饭盒,拉动复购(加法)

 

玉子屋从不在广告宣传上花钱,公司也没有专门负责推销的业务员。所有各类业务,都是由送货员完成的,因为每天他们都和顾客见两次面,一次送便当,一次回收便当盒。


玉子屋认为:没有比每周见十次顾客更棒的营销了!


玉子屋回收便当饭盒另有深意。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也为顾客省去扔垃圾的麻烦(日本垃圾分类要求极严);此外,回收饭盒还有一个战略性的作用——“了解吃剩下的饭菜”。

 

送货员每天下午再次前往客户单位回收饭盒,这时会打开盖子,认真记录剩菜情况并反馈给总部。这既可以用来改进菜单,也通过与顾客再次见面,了解第二天的可能订单数量。


从单一菜单、高效配送、面对面沟通营销手段等每个环节的链接,最终才成就了这样一家外卖专门的企业,那玉子屋的模式在国内能否被参考借鉴呢?


2

只卖一道菜的“未来食堂”

接下来还是一家餐饮企业,这家日本餐厅的创始人小林せかい(sekayi),33岁,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是一位IT工程师,曾经在日本IBM和最大的菜谱网站工作了6年。后来辞职去工作到不同的餐厅工作,打下手,学习厨艺。

 

2015年9月,小林在千代田神保町写字楼地下一层,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这里租金相对便宜,店铺不大,取名为“未来食堂”,定位独特,极具产品思维,也因此一炮而红,让店主小林直呼店里位置不够,让大家来年再光顾。


01 每天只卖一道菜+定做料理(减法)

 

在未来食堂的菜单上,每天都只有一道菜,以套餐的形式呈现,包括米饭、菜和汤,售价900日元(人民币约53元),但是每天不重样。

 

虽然大家餐厅都在做聚焦,但是真正只卖一道菜,这种冒险的举动,基本没有餐厅敢尝试。都在追求用户体验,怎么可能让用户没有选择?


小林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在之前餐厅学艺时的有感而发:”现在的消费者大多都挑食,只选自己爱吃的,几乎都不注重营养搭配。而且市面上绝大多数的餐厅,都不会督促客人注意每一餐的营养搭配,既然没有人来做这件事,我来!”

  

“别人我管不到,但是只要来我店里,那你就别无选择了。”

 

这么霸道的经营理念也是独一无二了。她说在她的店里她会监督客人做到饮食均衡,加上店内人手不够,每天只提供一道菜的独特想法就产生了。正是因为这种模式,所以才创造了午餐两个小时翻台率就高达10次的记录。

  

然后多花400日元,可以定做料理。

  

每天虽然只卖一道菜,但是,在未来食堂还有一个规定,如果顾客另加400日元,就可以基于当日店里有的食材和调味品,现点自己一道想吃的料理,这种点菜方式被小林称作“定做料理”。

  

这种基于现有食材的定做料理的方式,减少浪费,还会给顾客一种“专属料理”的特别感,给顾客惊喜与专属感。


02 让顾客参与研发菜单,每天换新(加法)

 

做了减法之后一定要做加法,只是单纯地减是灾难。未来食堂的加法之一就是每天的菜单都不一样,虽然菜单上只有一道菜,但是要做到每天都新鲜。这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小林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周组织在店内吃饭的顾客开菜品讨论大会,让顾客提出想吃的菜品,纳入到下一周的菜单中。她说:“一个人思考菜单,会受到自己厨艺的限制,而让顾客聚在一起开一个菜品大会,决定下周吃什么。这样的方式,不仅愉悦了顾客,还开拓了自己的思维。”

 

这是典型的用户思维,倾听用户的反馈,让他们参与进来,再做成产品给用户品尝,相比小林自己闷头在家研发菜单产品,高效很多。

  

03 自创“帮忙”体系,一人管一家店(加法)

 

未来食堂火了之后,顾客越来越多,最忙的时候,午餐时间翻台率就能高达10回,单凭小林一个人怎么能有条不紊地经营?

 

她独创了一套“帮忙”体系:顾客只要在店里帮忙50分钟,可以换来免费一顿饭;帮忙10次的话,就可以获得额外的“免费美餐券”,这个餐券可以转赠给别人;帮忙20次的话,就可以来体验当一天店长。

 

工作的内容也不会很复杂,包括点单、店内清扫工作等,小林会事先跟客人商量好帮忙时间和具体需要做的工作,甚至还专门制作了工作手册,让第一次参与的人也能很快上手。

 


在“帮忙”体系推行之后,附近的公司职员、创业者,甚至小学生,外国人等都陆续参与进来。据小林称,食堂一天最多能招来7位帮手,在开张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已经聘请过450多位帮手。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未来食堂都会每月开展一次“感谢日活动”,把这些参加过“帮忙”的人聚集起来,举办一场人均500日元的自助餐party。

 

因为这套独特的“帮忙”体系,不仅节省了店里的人工费等固定开支,还与顾客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同时节省了店里的人工费等固定开支。小林才能在三年的时间里,都坚持一个人管好一家店。


04 每月公开内幕,披露全部经营数据(加法)

 

餐饮企业的账目一直以极度不透明著称,但是小林却专门开设了官方网站,将每个月的收入、成本、利润以及事业规划、作业流程(大家来帮忙时的须知事宜)、切菜秘诀等,都在官网上公开。

  

而且不仅仅是公开这些重要的经营数据,小林还会针对这些经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经营日记的形式,来对外分享背后具体的原因和经营方法。

 

小林这种毫无保留、完全开放的态度和精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餐饮行业都是独树一帜,小林表示也欢迎有人发来“模仿”这种模式,希望自己的店传达的理念可以更多地影响这个社会。

 

05 门店摆放百本书籍,每月更换两次(加法)

 

虽然门店面积不大,但是小林还是在墙壁上专门设计了书架,摆放上精心挑选的书籍,以供顾客在等餐的时间里,翻阅图书,打发时间。


同时,门店里的书籍每半个月就会更换一次,而且还会在网站上公开每个月的书籍列表的详细日历,以便让顾客知晓。久而久之,在未来食堂翻阅书籍,都变成顾客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聚焦之后的加法之一。

 

3

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

 

接下来是一家实体书店。在大众印象中,实体书店么,尤其是那些街边小店,赚的只能是格调,钱肯定是亏的。可是这家不起眼的街边书店却打破了这个魔咒。


说它是街边,实际上它所在的日本东京银座底层的店铺租金当真不便宜,但小是真的,只有15平米,一个小一居客厅的面积。


书店的名字森冈就是老板的名字,这并不是森冈第一次开书店,他算是书店连续创业者。早在2006年时候,他就开过一家主要销售艺术类旧书的书店,店里品种大概200册。再在这之前,他在日本一家大书店做学徒。是个书精本精无疑了。


第一家书店主要卖收藏性质的外文书,有时候他还要跑到国外去买。因此一本书他得卖到1万日元(500元)以上才能不亏钱,可是森冈说自己上网搜索时发现,亚马逊和一些旧书网上,同样的书才卖1000日元。10倍差价,真是扎心了。


之所以差这么多也很容易理解,森冈自己也门儿清:“因为他们的规模比较大,种类多、有历史,也许能经营下去。但像我这样没有很多经验和资金的个人,要把一家独立的旧书店开下去,是个难题。这个问题我是很早就发现的,但我是爱书的人,怎么想也无法放弃卖书这事儿。”


之前的一些经历也让他有了方向和经验:作为一家私人独立书店,拼价格拼种类多少都是死路一条。那么不如换个思路,占领一个细分独特领域:“当可供挑选的对象一多,你就会出现‘选择困难症’。试问:当你从头到尾都在纠结‘我该买哪本书’的时候,怎么还会去关注某本你或许已经看中的书的内容是否精彩?”


所以他决定了,开第二家书店,并且每周只卖一本书。


一家摆满同一本书的书店,能吸引到顾客的眼球吗?开业不满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它说是 ' 只卖一本书 ',但它会摆设和图书相关的 ' 周边物 ',而书就是这些相关物品的核心。比如,某次要介绍一本摄影集,就会摆设摄影原作或作者手写的一些草稿。若介绍的书是关于手工艺的,那么店里会放一些相关的工艺品。


还有比如小说作者使用的同款文具、写真集里的实物等。同时,在这一周内与此书诞生相关的作者、摄影师、编辑都会受邀在森冈书店齐聚一堂,让书这个二维的媒介,升级成三维空间,并邀请读者前来分享。


这样经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每每被摆上森冈书店的书必定会成为当周的畅销书。许多出版商纷纷找到森冈,请他推荐他们手头新近出版的好书。这样一来,森冈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好的新书,然后推荐给读者。形成良性循环。


4

只卖白T的服装店

 

店名是“#FFFFFFT”,这个名字据说设计师一看就能秒懂,因为在电脑色中输入#FFFFFF这串字母,就能得到最纯正的白色。但是外行人比如高维君就有点懵:一是从名字联想不到品类或者特性;二是听起来不像个品牌名;三是听不住记不住不知道怎么说。

 

不过创始人夏目拓也的意思是:“我不想依存于日语或英语的某种特定语言,所以选择了国际通用的电脑代码,大家都会问,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反正目前看来,这个品牌名并不妨碍它成为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对象,它究竟有什么魔力?

 

01 品类市场足够大,却没有绝对领导品牌


白T是永不衰败的经典,可以说是每个人衣柜的必备品,所以这个品类市场足够大,并不会小众,更不需要教育市场。但是提起白T,每个服装品牌都有白T卖,却没有绝对的领导品牌。高维君就n次听身边朋友抱怨,不知道去哪里买合适的白T,贵的不一定好,便宜的又常常换款式。“就不能老老实实卖件舒服的白T吗?”现在还真有了,可惜在日本。这会不会也是一个创业灵感呢?


02 夏目严选——为了一件好T会满世界跑

 

白T是高频次消耗品,反复穿着洗涤过后,很容易泛黄、弄脏,又不大可能专门送到洗衣店干洗处理,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购买。夏目拓也自己就是一个重度白T患者——有时候为了一件合适的白 T ,他会跑到世界各地去寻找,现在收集了不下百件,从便利店的廉价自主品牌到Prada等奢侈品牌,三个月天天换都穿不完,所以他就是一个白T数据库,拿业内行话说,是位非常合格的产品经理。

 

对了,他和妻子就是因为都喜欢白T而相识相恋的。看,人家一边发展兴趣爱好还一边解决了终身大事,再一起做成了事业。


他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以及许多人的痛点,所以干脆开了这间店,卖他严格选来的各种品牌的白T,每期上架不超过三十件,价格区间在人民币60块到1200块,选择非常多,涵盖面也相当广。

 

03 任性得令人发指——每周只营业半天


东京的店租太贵,所以它的店只能开在一处居民区,店铺由一个公寓底层车库改造而成,保留了车库原本的水泥地面,店铺空间狭窄而不规整,只布置了简单的收银台和试衣间,只能在店外放些装饰品。

 

更让人意外的是,每周还只在周六下午营业半天。夏目的意思是:“如果每天都营业,人们总会想——下次再去吧。而一周只开半天,人们反而想要快点去看看。”

  

04 不想昙花一现,做加法才是根本

 

最重要的是,虽然它只卖白T,却把这个SKU做到无限广度,非常擅于做减法的基础上再做加法。

 

正如他自己所说,白T远不止“一件万能打底衫”这么简单——一旦把一个细小品类专业分类,它本身也可以衍生出各种SKU。


比如一件白T,光从颜色上来说,就有纯白、月白、茶白、霜白等的区别;从设计裁剪上,就有V领、圆领、U领、小高领、各种镂空等区别;而且店内的各种白T来自全球各地,由于棉花产地不同,布料的纺织方法不同,每一件T恤的手感也有很大差别,对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甚至会助于用户拓展白T认知。

 

而且随着店内知名度和话语权的提高,它还有更多作为:比如和品牌合作研发一款既防激凸又穿着舒服的白T;以及和日本洗涤老品牌合作生产一款专门洗涤白T的肥皂;成为某些品牌白T的首发平台,这是件双赢的事情,因为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单发一款白T未免劳师动众。

 

“这也是我希望的状态。我们不是某个品牌的卖场,更想成为所有生产白T恤厂家的宣传平台。”夏目拓也说。


看了这4个案例,想必大家对于聚焦、对于做多和做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聚焦是为了释放资源做减法,释放出来不是为了闲置它,而是重新利用它。做多少减法就做多少加法,做加法实际上比做减法要困难,做减法是靠勇气,做加法则需要创造力。希望创始人都可以成为“聚焦”高手。▌


编辑丨高维君

本文素材来源:职业餐饮网及其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