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在月尽日)要“燎干”,“燎干”又称“燎疳”、“炼干”、“跳干火”, 这又是与火有关的节日。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受以火驱赶和恐吓其它虫兽启示,亦用以除病祛邪、洁净万物,民间谓之燎百病。唐孔颖达在《尚书·胤征》注疏中说“月初为朔,月尽为晦……月尽无月,言其闇也”,在元宵节以后,月相由望趋晦要有一个有较长时段的黑夜阶段,二十三日(或月尽)夜生篝火或有追求光明的意蕴。 在我国北方许多农村,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日(或月尽),家家门前都要柴火高垒,待到傍晚时分,各家先后点燃门前的柴火,顿时烈焰腾空,照得全村通明。这时,男女青年,你来我往,从火堆上纷纷跳过,老人在成人的搀扶下跨过,小孩子则由大人抱着从火堆上跃过。家里的被子褥子要放在火上燎一下,那些杂物等不干净的东西要用火烧掉。在过去防疫、防病的手段低下的时候,初春时节,在那些病虫疫菌将要滋生的时候,“燎干”起到了一种消毒杀菌的作用,也可通过“燎”将环境卫生变得更好。云梦秦简中记载,有诸侯国人马入秦,那些马鞍货物要卸下并用火燎,可以有效防止疫疾传染。“燎”就是高温消毒,将所携带的那些病菌、传染性的东西就烧掉了。 年,是四季的变换,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活动,是农业过程的周期轮回,所以是典型的农业节庆。从腊八开始到正月二十三日的燎干为止,意味着一个多月的系列节庆活动的结束,这是中华民族一种非常精巧的安排与设计,它充分利用了农闲时间,弥补了往日的生活与交往缺憾,活动内容涉及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 社会交往的等方方面面。中国传统年节习俗中蕴涵的理念、精神与智慧,或对于乡村文化建设与振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