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画自元明以降,随着“文人画”的逐渐兴起,社会审美观念由过去“两宋”院体绘画的工整细密、富丽严谨的审美情趣,逐步嬗变成了追求画家个人情感宣泄和艺术主张的“文人画”创作形式——即追求笔墨与心性的相互融合、讲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理想和创作观念,企望在物我、虚实、自然与心灵、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达成相对地和谐统一。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石涛画语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更是一语道破中国画的真谛,即将物象与心意,笔墨与精神在艺术表现上达成某种相对的和谐统一。中国绘画中的“意”是画家本身的主观思维对客观形象进行艺术化加工、改造的结果。这一过程也是画家审美意识与艺术形象的融汇和碰撞。由对自然具象的观察体验上升为个人意识中的艺术现象,就是画家所要充分表达的那层“意”。画家对“意”的理解、把握和表现是其艺术创作风格化、品味化的表达。中国绘画的审美离不开“意”,“意”即“心性”,即“神”、也即“禅”也。 以“禅”入画、以画释“禅”者,故有先贤。如唐之摩诘、清之“四僧”等,当代画家于此谙者可谓稀矣。青年画家潘克君先生则如是然者。 克君先生从艺经年,师承名绪。他初习西画,列油画大师曹新林先生门墙为入室弟子,求学期间,他恒以坚毅之志,秉烛达旦、宵旰殚夙,以其对艺术敏锐的领悟能力和坚毅的苦修精神,在油画领域不期然间即脱颖而出,获得广泛认同与赞誉。后其搏击商海,亦有大成。然克君先生不惑于名利,素日多喜纵心于翰墨、倾情于丹青。笔耕砚田、澄心画斋,耽醉于书卷墨香之中,心无挂碍、明净空和,悠悠然若采菊南山之乐,诚有魏晋名士风骨也。 克君先生恬淡介朴、率性洒脱。暇时喜邀友品茗小聚、论道谈艺。故其画室时群贤毕至,文士雅集。其得同道高士指点,受益良多。著名画家李健强先生等诸君皆与其称善,故受教匪浅、日渐精进。尤其对水墨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已臻“大悟”之境界。此亦与其对“禅”、“释”之道的参聆不无干系。克君先生于“禅”、“释”之道造诣颇深,皈依佛门日久,佛学禅理信手拈来,皆可做警世之语。古人谓“读汉书下酒”,听克君先生论道谈禅,亦可以茶代酒,浮一大白也。 他的水墨画师法传统、道法自然。即汲取前人之精髓、也博引今人之妙法。对“笔墨”的理解与把握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境界。在注重“有笔有墨”的同时更是将“心性”的流露在画面当中体现出来。这是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尤其是“禅”、“释”之道的独到理解及人文素养的具象体现,也是他“以画释禅”、“体悟正道”的心性流露。 对于中国画而言,“笔墨”与“心性”缺一不可。谢赫“六法”首重“气韵”,所谓“气韵”者,关乎“心性”也。——“夫画者笔也,斯乃心运也。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则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明董其昌也说:“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反观克君先生在其创作过程中,不但能够不仅仅单纯地运用娴熟的造型掌控能力来描绘物体表象,还能够在“有笔有墨”、“知笔知墨”的基础上,通过更高的精神层面,也即“心性”的理解和把握,来掌控和驾驭画面语言,通过诸多独具个性、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水墨符号和表达方式,来完成画家对于“心性”在艺术再加工过程中的高度理解和再次诠释。“心性”就是“禅”。“以心入画”、“以画释禅”,乃“画之大道”。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克君先生于画理领悟颇深,此于其素重个人修养不无干系。盖艺理相通、道艺相证也。其山水、花鸟皆擅,尤以山水为精。他能师古而不囿古,出旧而能化新。在他的画作中,既能看到对于传统笔墨的深刻认知和精准的把握,也能领悟到西方现代艺术与传统笔墨形式的融汇结合,从而嬗变出来的如梦似幻般的水墨形式美感,予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山水画雄浑苍润、朴茂刚健。在创作中极其注重画面的位置经营,注重骨法用笔。笔力沉凝遒劲,如“棉裹铁”、“锥划沙”:线条刚柔并济、控放自如。他擅以线破墨、墨破色,水墨交融,温润华滋:用水设色,皆有佳处。勾、皴、擦、点,一气呵成,毫无凝滞。所谓“不见有笔墨痕”是也。他的花鸟画笔墨纵横恣肆、设色清雅秀润,深谙吴昌硕之壶中三昧。在他的笔下,清凉的山泉潺潺流淌、山野的春花悄然绽放、斑斓的水禽栖息游弋、冬日的暮雪飘落芦荡……这一切都是他的主观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他对“心”“物”体验的把握及对“心性”与“造化”的理解和再次诠释。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概念,最早是由老子提出的。讲究的是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并将其引入到美术创作中加以实际应用,历史上不乏其人。大抵名家辈,无不奉为圭旨。清原济和尚谓曰:“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处。”所谓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达到了一种境界。 它是理解的,又是感受的,它是深入的,更是升华的。游鱼唼喋、倦鸟无声、风鸣秋簌、雪酿冬心,既是画境,也是心境。俯仰天地,坐卧林泉,明心见性,澄怀观道。非若此不得参悟天地造化,非若此不得聆窥艺术之妙谛。克君先生与此可谓深谙壶中之三昧。作为一位具有艺术责任心和时代感的画家,克君先生即注重传统、又注重体察生活;并能将其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去,故其作品法度严谨,墨彩辉映。意境阔廖明寂,笔墨清润秀雅。这与画家的修养和学识是分不开的。只有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感悟自然、体悟生活,善于领悟大千世界的诸多妙法,而后“心之所至,斥之笔墨”,才有可能进行“天人合一,情境融汇,物我两忘”的自由创作,才有望管窥艺术之真谛。 “物与神游”、“参合造化” ,相信潘克君先生必能绵绪传统中国画之大雅,入古而求新,在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多的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