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半梦书斋 2019-02-06

当年的撒旦导弹,

和它的名字一样,无疑是恶魔之鞭。

让我们习惯性的拿广岛原子弹来作为对比材料: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当量:当年广岛原子弹的当量是1.5万吨,而撒旦的单独弹头型号的爆炸当量是2500万吨。

绝对杀伤半径:广岛原子弹的绝对杀伤半径是350米,在这个范围内的人类可以直接被气化。而撒旦2500万吨弹头的绝对杀伤半径是1.2公里。

这还只是气化半径,加上冲击波和毁伤半径,基本上一个省会城市被命中市中心的话,那就一发直接入魂了。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但撒旦最多的型号是多弹头型号,单个一发的当量为50万吨,对比美国的民兵导弹分弹头的47.5万吨当量相差无几,其多弹头型号导弹的携弹数量为10枚。

用我们大家掌握最深的小学数学来看,很明显,十枚分弹头的总当量是500万吨,为什么要发展分弹头总当量还不如单弹头当量的导弹呢?

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知道,比如多发小当量分弹头命中城市会造成叠加效应,让城市破坏最大化等等,但实际上,分弹头的型号主要是用来打击对方的导弹发射井的。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为了部署类似的大型核弹,美苏两国都建立了大量的固定导弹发射井,发射井的深度大概在40米左右,直径在5-6米之间,为了提高发射井的抗压强度,不仅坑道的地表部分,连排烟道都是强化水泥的,弹上和阵地的电子设备都经过抗核爆电脉冲加固,发射井井盖甚至使用了装甲,这种抗压强度能达到多少呢?美国的民兵导弹发射井抗压强度为每平方厘米175千克,苏联的更狠,每平方厘米是365千克。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撒旦的主要目标就是打击这样的发射井,一般来讲,两枚分弹头负责打击一个导弹发射井,苏联当时部署的撒旦分弹头导弹足以摧毁美国65%-80%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其350米的命中精度加上分导式弹头,使它成为了当年打击效率最高的导弹之一。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撒旦导弹苏联编号叫做R36M,它的设计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苏联的南方设计局负责设计此导弹,当时的领导人和设计师认为,应该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侧重报复性还击,发展抗打击能力和威力并存的大型洲际导弹,为此与苏联战略火箭军一同确立了分导式弹头,固定发射井冷发射的目标。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1971年R36M就已经开始冷发射演练,1973年2月即进行了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实现了正式服役。这种导弹采用了当时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紧凑的配置,使导弹的结构重量减轻,即便这样,导弹的全重达到200吨,投射重量为8.8吨。要知道,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于1970年,重量是173千克。在撒旦导弹服役一年后,我国才刚刚结束文革纷争,用民兵抵抗苏军入侵还是我们的讨论方向。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美国领导的北约将新出现的R36M导弹编号为SS-18,并给了它一个恐怖的外号“撒旦”。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冷战结束后,共装备了308套的“撒旦”导弹也受到部分裁剪,但谁也不知道具体的裁剪数字是多少,随着普京的上台和美俄关系的再次分歧,“撒旦”导弹的去留问题重新受到重视。即使是在机动弹道导弹部队成为进攻性武器主角,发射井导弹没落的今天,R36M导弹仍然不失为一款具有强大威慑力的镇国重器,其发射井的抗打击能力和恐怖的战斗力,美国现在仍然感觉脑瓜疼啊脑瓜疼。

让我们想象一下,北美广漠的平原上乌云密布,云层之上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猩红色的亮光渐渐的扩大,照亮了厚厚的云层,如同上面有什么东西在燃烧。没错,那是重返大气层的R36M导弹的弹头,它们裹挟着一路上摩擦出的怒火,空气在它们周围蹿动碎裂成耀眼的电离子,带着苏联人的仇恨来了。弹头顶端厚达15厘米的耐热合金已经快烧蚀殆尽,然而已经不重要了,22马赫的速度已经足够让它们到达目标。

“恶魔之鞭”-当年的“撒旦”导弹

然后它们穿透了云层,

然后美国人看到了–––恶魔之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