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红:一身才华,一生飘零

 有钱就乐陶陶 2019-02-06


77年前的今天,“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逝世。这位女作家短暂的一生充满传奇,她命途多舛、遇人不淑。却凭借别具一格的写作方式在文坛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她对北国乡村的描写朴实逼真,对人物的刻画简洁有力,被鲁迅先生称为才女。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小县城呼兰。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

出   走


1911年6月,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小县城呼兰的一个地主家,取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变得暴躁,经常发脾气。这段时间,幸亏有祖父的怜爱,萧红才得到一些温暖。童年时爱的匮乏,为她后来飞蛾扑火般的追寻爱人埋下伏笔。


纵观萧红的一生,这段时光大概是她生活的最富足的时光了,能吃饱穿暖,有人关爱。儿时的后园,是她后来创作的源泉。



在《呼兰河传》中她这样写到: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对家庭的最后一份留恋就此完结。第二年,她不满家人的定亲安排(未婚夫汪恩甲)离家出走,来到北平读书,但因得不到家里的支持生活陷入困顿,回到呼兰后被父亲软禁在家。再返北平时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二人一起返回哈尔滨,却不被汪家所接受,汪恩甲选择家人,萧红随家人搬到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但她没有放弃离家的念头,只要有一丝希望都愿意去尝试,于是她找机会再次出逃,却选择和汪恩甲在一起,住在哈尔滨的东兴顺旅馆,萧红怀孕,可汪却不辞而别,萧红被旅馆限制人身自由,无奈之下她选择写信给报社求助。


报社派来看望她的人叫萧军。


2

弃   儿


提到萧红就不能不提到萧军,萧军是她的伯乐,也是她黑暗人生中的一缕阳光。


在《弃儿》中萧红这样描述怀孕女子的生活:一个肚子凸得馒头般的女人,独自地在窗口望着。她的眼睛就如块黑炭,不能发光,又暗淡,又无光,嘴张着,胳膊横在窗沿上,没有目的地望着。


萧军出身行伍后来到报社工作,有一股侠气,他被萧红的悲惨处境打动,更被她的才情折服,于是在一次天灾之中把萧红救出。就像萧军所说的:他们是“偶然相遇,偶然相知,偶然相结合在一起的‘偶然姻缘’”。



然而萧红的好日子并没有来临,依然贫困。去医院生产都筹不到钱。这段经历她在《弃儿》里是这样写的,护士把孩子推给芹的时候,芹是这样的反映:“手在摇动:‘不要!不……不要……我不要呀!’她的声音里母子之情就像一条不能折断的钢丝被她折断了,她满身在抖颤。”后来芹把孩子送给他人。


离开医院的时候“产妇们都是抱着小孩坐着汽车或是马车一个个出院了,现在芹也是出院了。她没有小孩也没有汽车,只有眼前的一条大街要她走,就像一片荒田要她开拔一样。”


很多人因为知道她的几段情感经历便说她“水性杨花”或者“枉为人母”。可是又有谁能理解一个自己食不能果腹、衣不足以蔽体的人又怎么能承受一个生命之重呢?


3

生 死 场


1933年萧红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踏上文学征程。


1933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帮助下,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也为萧红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由于作品触动了当时的特务机构,二人被迫逃到上海,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不久,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在文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电影《萧红》剧照


鲁迅先生在序言中这样写到: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贵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萧红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后人在研究萧红的时候也一致认为鲁迅是萧红的恩师,没有鲁迅就没有萧红。


“二萧”都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二人的感情却陷入危机。


萧红曾在诗中曾这样记录她的心情:


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

他和我的父亲一样了!

父亲是我的敌人,

而他不是,

我又怎样来对待她呢?

她说他是我同一战线上的伙伴。


心灰意冷之下,萧红东渡日本。


4

孤 独 的 生 活


萧红把自己在日本留学的那段时间称为“黄金时代”,大概是因为远离了令人伤心的人和物,一切悲苦都被隔断,萧红在精神上获得了片刻安宁。


她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家族以外的人》等诸多作品。

萧红、萧军、许广平、周海婴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1937年萧红回国,参与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8年,二萧分手,但萧红已经怀了萧军的孩子。


5

呼 兰 河 传


1937年,萧红萧军结识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与文静书生端木蕻良接触较多,发展出了感情。或许是萧军的强势刚硬,让萧红渴望获得一份宁静的安稳,端木蕻良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端木蕻良也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日军的炮火已经蔓延大半个中国,她的丈夫并没有在她身边,而是留下即将临产的她去做战地记者。


1940年,萧红端木蕻良二人飞抵香港。后香港沦陷,与萧红商议后,端木蕻良独自逃亡。萧红再一次陷入疾病、贫困,却她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一生中最为成熟的作品:《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也被一些学者认为萧红是“继承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的路线,沿着那样子写下来。”在朴实的语言和叙事中着力写透人性。写“中国农民的那种愚昧无知,那种可笑,甚至自私。”


人们对小团圆媳妇“好意”的折磨,跳大神、滚烫的水洗澡等情节读来令人不忍,但这些人值得憎恨吗?似乎又憎恨不起来。


煮粉条的时候,鞋从屋顶上掉了下来掉进锅里怎么办?不怕,因为这又不是自己吃的,是要拿出去卖的。如此种种,在萧红的笔下,人性如此露骨不堪。



1942年端木蕻良回到香港,1月18日,萧红病情恶化,被端木蕻良和骆宾基送入香港玛丽医院。


因为手术的缘故,萧红不能发声,她在一张纸片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2日,萧红带着无尽的怅恨离开人世。



萧红曾对骆宾基说过一句话:“也许,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几十年后的今天,希望看过此篇的你,忘记那些绯闻轶事,从作品中感受这位民国才女的才情。


活动价29.9

原价39.8


留言说说你所知道的萧红,榜榜将抽取点赞最高的三位赠送一本《呼兰河传》,1月25日开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