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吴国亭山水画佳作《碧潭涵秋》赏析(三十四)

 百了无恨 2019-02-06

心系乡土 缘景写情

——我画《碧潭涵秋》




  我认为,传统画法往往取远景为山水画,摄近景为花鸟画,如果取中景,花草(鸟)中有山水作背景,或山水中对花草(鸟)作具体刻划,既可算作花鸟画,也可算作山水画,岂不是一种草创。我这张蹩脚的《碧潭涵秋》介于二者之间,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张画取材自家乡大定山下珍珠泉畔的沟壑。也许别人到了那里觉得平平,无甚可取。可是,我却不然。无论住在上海的大洋楼里,或是游览于北京的宫殿之中;无论我顺当时,还是困厄时,那片孩提时代嬉耍过的山野,无时无刻不牵萦着我的心。单位里组织创作时,许多同志往远处跑,往名山胜水跑,我却独自一个人带着干粮和画具越过长江大桥,又扑到江北那片我心灵中的净土上去了。

  我夹着速写本循着童年的足迹漫游。小树哗哗地拍手欢迎我,翠竹芊草向我不停地弯腰致敬,各色小花向我绽开笑靥,鸟儿为我唱着迎宾曲,蜂儿蝶儿亲昵地围着我飞舞,荆蔓拽扯着我的衣裳,舍不得让我离开。啊,乡土上的一草一木待我那么友好,阔别了四十年,还没有忘记我,决没有因我坎壈一生而遭其白眼和冷面。在这里,我感到象在母亲的怀里,满足,慰藉、幸福、温馨,真想以后永远在此长眠。


  我画了许多素材。这画基本以写生加工而成。画上的几块石头没作大的变动,只是把灰褐色改成了两块白色,一块灰黑色。左下一块处理成上轻下重为的是表现秋林,衬托水潭和稳定画面。用特殊技法(奶粉调水大笔点苔,干透后再施水墨皴染)描绘石头质感和苔藓,为的是克服一般常见画石头老手法。树林和杂草用了两种不同方法:杂草距离近,叶子一片片勾出其结构和形状,画得具体,色彩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树林距离远,画得较概括,着重体面塑造,仅取大效果,色彩也单纯,只用一种赭石色,形成一片赭灰基调,为前面的石块、草木和水潭等主要部分作铺垫。石脚下原是干涸的小溪,我清除了这里的繁枝冗叶,改成了一泓碧潭。潭水不能画成死水,死水无趣,一片平板,艺术效果也不好;若有漪涟,静中有动,动有趣,逗人,水的形态也易于表现。我深知潭水是全局的关键,效果如何,关系着这画的成败。为稳妥起见,我在另外纸上试着画了多次,直到有把握之后,才正式画到正稿上。石缝中的爬藤是原有的,与石块对比玲珑活泼,有精粗映照之美,入画时作了梳理和强调,改不显眼的深绿色为鲜明的石绿色。右面石块下方的藤蔓是添上去的,为避免左右石块对称,也为增加美感。秋天山野中无名小野果很多、淡黄的、土黄的、桔黄的、草绿的、晶黑的,还有朱红的、大红的和暗红的,都很油亮可爱,我在别处采摘了最触目的大红色的移栽在这画的重要位置上。我的想法是画面重点部位应强调其对比度,加强其鲜明度,否则全篇就没有突出的重点了。至于活物螳螂,为增画趣,那更是主观抓来,放置叶片上的。


  英国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说如果我们要组合一个各个部分都很多样的对象,那就要使这些部分中的某些部分明显地不同于靠近它的那些部分,并要使得每一个部分看来都是一个单独的、十分得体的体积或部分。”我是力图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去作的,究竟效果怎样,请读者给打分了。


  画毕,该取个画名。这秋天山野里一勺池水,取《幽潭》?《清潭》?《秋山幽潭》?《碧潭映秋》?推敲了不少日子,最后才觉得现在的题目《碧潭涵秋》好一些,它把画上所有的内容都深蕴在潭水之中了,似有几分诗味儿。


  画得虽不好,但一切都是我自己的:自己的感情、自己的处理,并且我是虔诚地对待艺术、认真地对待创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