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皮书(5)| 40岁及以上未正式诊断慢阻肺的吸烟者,肺功能检查可检出10%~20%的漏诊病例

 糖果堡宝 2019-02-06

编前语

6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五大组织联合权威发布《中国慢性呼吸疾病的流行状况与防治策略》白皮书。该部白皮书由呼吸病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领域专家共同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白皮书汇集了本领域时间最新、权威性最强、质量最高的研究证据,对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流行状况、重要影响因素及防治现状进行了细致阐述,并提出突出问题及相应防治策略与建议。

世界健康基金会,作为该白皮书的学术秘书组成员,从今天起将转载《呼吸界》连载的部分重要内容,与大家分享。



40岁及以上未正式诊断慢阻肺的吸烟者,肺功能检查可检出10%~20%的漏诊病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制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管理策略,是指导全球慢阻肺诊疗的权威指南。目前GOLD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有任何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慢性咳痰和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和(或)有危险因素接触史应该考虑慢阻肺的临床诊断,并进行肺功能检测的筛查。研究显示,对于40岁及以上、既往未正式诊断慢阻肺的吸烟者,在初级卫生机构中结合问卷筛查和肺功能检查可检出10%~20%的漏诊病例。


肺量计是目前检测气流受限重复性和客观性最好的肺功能检查手段。肺功能检查中峰流速指标虽然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较差,不能作为独立的呼气流速受限的确诊方法。肺功能检查可由经过培训的卫生从业人员在初级卫生保健机构中完成。肺功能检查要求仪器准确、操作质控合格。检查过程中应确保受试者进行最大的呼吸努力,以避免低估测量值和漏误诊。肺功能检查结果需与参考值比较,应根据受试者的种族、性别、年龄和身高选取合适的肺功能预计公式,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校正。

 


改造炉灶并通风的患者FEV1比未改造炉灶或通风的患者多下降了将近2倍


空气污染会造成慢阻肺死亡、肺功能下降和慢阻肺急性加重。2002年到2011年,在中国南部12个农村进行了一项为期9年的前瞻性研究,该研究支持并指导当地村民使用清洁能源和改善厨房通风以对室内环境实施干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炉灶改造和(或)通风,室内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同时,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下降也有所减缓,与未改造炉灶或通风的患者FEV1下降35 ml/y相比,改造炉灶并通风的患者下降18 ml/y,只改造炉灶或通风的患者FEV1分别下降23 ml/y和21 ml/y。这是国内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论证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能有效预防慢性呼吸疾病的研究。随着中国针对大气污染防控政策的全面实施,带动了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工作效果显著。

 


只有36.82%的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应用肺功能诊断者仅占29.2%


呼吸专科医生诊治能力不足。近年中国部分地区对二级和三级医院医师有关呼吸疾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医师对呼吸疾病专业知识掌握欠佳、专业培训开展不足、对呼吸疾病诊治的认识有待提高。对豫南地区9个县共15家医院的呼吸内科医师进行调查,80.7%的医师了解慢阻肺的流行病学,31.8%的医师了解疾病特征,33.3%医师了解临床症状及肺功能诊断。对四川省某市3所二级甲等医院所有医师调查,只有36.82%的医师认为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常规安排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用以确诊慢阻肺或评价病情的临床医生仅占13.95%,内科和急诊科医师中仅15.93%以慢阻肺诊治指南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


全科医生对呼吸专科知识掌握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是慢性呼吸疾病疑诊和筛查的第一站,主要任务是慢性呼吸疾病的预防(特别是控烟)、疑诊、筛查、患者教育、稳定期治疗、康复治疗、长期随访和双向转诊。部分调查结果表明基层医生对呼吸专科知识掌握不足,对成都市社区医师慢阻肺的认识和诊治行为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能全面认识慢阻肺发病高危因素者占36.5%,了解慢阻肺疾病特征者占21.9%,依据临床症状诊断慢阻肺者占70.8%,同时应用肺功能诊断者仅占29.2%,且社区医师对药物治疗、无创通气及氧疗的认识不足。


 

仅12%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和2.4%误诊的患者曾接受肺功能检查


中国目前慢阻肺诊断严重不足。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CPHS)于2012-2015年对10个省市、自治区的20岁及以上城乡人群进行慢阻肺调查,在57779个受试者中,50991名参与者完成肺功能,其中4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为13.7%。在诊断的慢阻肺患者中,仅12%的患者既往接受过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三级和二级医院,慢阻肺患者中既往诊断为慢阻肺者仅为1.7%,诊断为肺气肿、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者分别为6.7%、7.7%和25.2%,曾诊断为上述某一疾病者为30.0%,仅2.4%的慢阻肺患者曾接受肺功能检测。农村患者中只有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已经发生急性加重时才会就诊,15.9%的慢阻肺患者初诊时属于中度慢阻肺,大部分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重度甚至极重度慢阻肺。对北京市延庆县5个自然村40岁以上的1624人进行调查,确诊148例慢阻肺患者,这些患者中对慢阻肺疾病的知晓率极低,既往均未进行肺功能检查,且既往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慢阻肺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经肺功能仪测定而诊断慢阻肺的比例不足1/3,在一些农村地区进行慢阻肺诊断时很少使用肺功能指标。即便是在中国城镇的二级医院也未能普遍应用肺功能检查诊断慢阻肺,基层医疗机构就更未将肺功能仪作为常规的医疗设备配置。基层全科医师不了解慢阻肺及相关疾病知识,部分二级及以上内科医师或呼吸专科医师在疾病诊治中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国家慢阻肺诊治指南。

 


我国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阻肺患者常用的检查项目为心电图和X线胸片等,但无肺功能测定


2012年,卫生部科教司组织10省(区市)卫生厅开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阻肺患者检查项目和常用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纳入慢阻肺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共511例,结果表明门诊及住院慢阻肺患者常用的检查项目为心电图和X线胸片等,其中无肺功能测定。


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对慢性呼吸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接受疾病相关教育较少,疾病长期规范化管理不足。一项针对上海崇明县60岁以上人群常见慢病的认知调查显示,只有1.17%的调查对象知晓肺功能检查,调查对象对慢阻肺疾病名称、危险因素及疾病后果等的知晓率均不足2%。一项关于西部农村慢阻肺诊治现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群的健康意识和行为模式是农村慢阻肺患病率高、诊断延迟和规范化治疗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我国将「肺功能检查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制定了《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其中呼吸内科应具备的医疗技术水平包括: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规范化诊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分级与规范化治疗,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内科治疗,并应具备肺功能检查设施。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在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策略和措施中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逐步提供包括简易肺功能测定在内的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服务;将肺功能检查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与慢性呼吸疾病防控相关的目标:40岁以上居民肺功能检测率由基线的7.1%上升到2020年的15%,2025年的25%。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工作涵盖在每个策略与措施中,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逐步提供简易肺功能测定等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