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搬迁!40万人陆续东迁到通州副中心! 首期启动的预计是四套班子和四小部门的搬迁,合计将会达到2万人左右的规模。陆续将会推动超过40万人正式入驻通州城市副中心! 更为重要的是,北京政府的东迁,正式标志着通州将成为新北京的中心。 为了打造这个新北京的中心,年初北京政府便号召北京属下的国企、学校、医疗、产业等全面向通州走。此外,明确规定,未来几年,北京全市至少30%的政府投资押宝在通州。 北京市级行政部门将率先向副中心启动搬迁。中共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协 “三套班子”将在年底前完成搬迁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察委等第二批搬迁将在明年底或2019年初之前完成。围绕首都行政核心迁址,所有资源也将进行重新配置,带动整个新区的发展。 据悉,2020年,北京市政府的东迁将基本完成,届时将为通州新增近40万人。 一图看懂北京市政府搬迁 城市副中心为何选通州? 历史上,由于大运河漕运的缘故,通州地位显赫,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近些年,随着北京的发展,通州的定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大约在2010年前后,北京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开始凸现出来。为了治理“大城市病”,2012年,北京市政府在借鉴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尝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提出打造功能完备的通州城市副中心。 在十几个郊区中,北京之所以选择通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京人口空间格局的变动。 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北京人口增加最快的区域转移到东部。比如,朝阳区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25万人口,通州区2017年人口比2005年增加了75.3%。此外,燕郊有四五十万人在北京工作。 在这种人口格局下,选择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通勤而导致的交通拥堵,促进职住平衡;另一方面,通州的地理位置介于京津冀之间,也可以作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后,在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的设想开始步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通州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并把这与雄安新区的设立一道上升为国家战略。 (图据“韩春宏Hans”) 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