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目的 1. 观察白光及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2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与两缝之间的距离d相比,每个狭缝都很窄,宽度可以忽略,凉风S1,S2的连线的中垂线与屏的焦点为P0,双缝到屏的距离OP0=L,屏上P1与P0之间的距离x,两缝到P1的距离分别为P1S1=r1,P1S2=r2。在P1S2上做P1M=P1S1,于是S2M=r2-r1,由于两缝之间的距离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所以可近似认为三角形S1S2M是直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函数的关系看,有r2-r1=dsinθ 另一方面,x=tanθ≈Lsinθ。因此有r2-r2=dx/L. 当两列波的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即dx/L.=+-kλ(k=0,1,2,3...)时会出现亮条纹,,也就是说吗,亮条纹中心位置为x=Lλ/d。 根据双缝干涉中条纹间距△x=Lλ/d。 已知双缝间距d,再测出双缝到屏的距离L和条纹间距△x,就可以测出光波的波长。 实验过程 1. 观察光的干涉图样 (1)如图安装仪器 (2)接通电源,闭合开关,使灯丝正常发光。 (3)调整各器件的高度,使光源灯丝发出的光能沿轴线达到光屏。 (4)安装单缝和双缝,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使双缝和单缝平行,两者之间的距离为5—10cm,这时可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 (5)在单缝和光源之间放上滤光片,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2. 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1)安装好测量头,调节至可清晰观察到干涉条纹。 (2)条纹间距用测量头测出,如图测量头由分划板,目镜,手轮等构成,转动手轮,分划板会左右移动,测量时,应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条纹中心,记下此时手轮上的读数a1,转动手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移至另一条亮条纹中央,记下此时手轮的读数a2;并记下两次测量的亮(或暗)条纹数n,则相邻两条亮(或暗)条纹间距为。 (3)用刻度尺测量双缝到光屏间的距离L (4)将L,△x代入公式求出光的波长λ (5)重复测量,计算,求出波长的平均值。 (6)换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观察干涉条纹的异同,求出相应的波长。 1. L的测量误差 本实验中刷高峰到光屏 的距离较长,L的测量误差不太大,但也应选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多次测量出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2. 测量条纹间距△x带来的误差。 (1)干涉条纹没有调到最清晰的程度。 (2)分划板刻线与干涉条纹不平行,中心刻线没有恰好位于条纹中心。 (3)测量多条亮条纹间距时读数读不准。 注意事项 1. 放置单缝和双缝时,必须使缝平行。 2. 要保证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和光屏的中心轴线在遮光筒的轴线上。 3. 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哟啊对准条纹的中心。 4. 要多测几条亮条纹(暗条纹)中心的距离,再求△x。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2.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绿光通过单缝S后,投射到具有双缝的挡板上,双缝S1和S2与单缝S的距离相等,光通过双缝后在与双缝平行的屏上形成干涉条纹.屏上O点距双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P点是距O点最近的第一条亮条纹.如果将入射的单色光换成红光或蓝光,讨论屏上O点及其上方的干涉条纹的情况是:①O点是红光的亮条纹;②红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③O点不是蓝光的亮条纹;④蓝光的第一条亮条纹在P点的上方.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
3. 在下列实验中,能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 干涉、衍射是波所具有的特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解析 ▐ 标签:寒假预习 实验 ▐ 声明:本文由高考物理(ID:gkwl100)内容团队创作。转载时请事先联系协商授权。 |
|
来自: 昵称47813312 > 《高中(除数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