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兴庄到小辛庄

 传记撰写者 2019-02-07

文/朱秋霞
     通州宋庄镇大兴庄村东边有一大片规划不错的农业种植园,为草莓、蔬菜及多肉大棚种植基地。种植户多数是外地农民,塑料大棚一端盖了一间低矮的房子,租户的日常劳动和吃住都在这里,他们像在老家生活一样,散养着一群鸡,再喂一只看园子的狗,外人从这里走过,小狗就会警惕的犬吠不止。

这条小路安静,车辆较少,有几片地外侧围上了砖墙,里面栽的是绿化松树,还有些闲地无人管理,长满了杂草和野书,干了的枝蔓缠绕如天然的篱笆墙。茂密的灌木丛中,有一只精巧的小鸟窝,不知春来时,小鸟会不会归来寻找它的旧巢?老鸹把家稳稳地筑在杨树高高的枝杈间,远远看去,有树木的地方,枝间总能发现三两个这样的老鸹窝。

我在小路上慢跑,一位大婶在前面走着,我跟上去与她聊天,她说老家是河南信阳的,老两口在这里种菜已有四五年了,已经习惯了,周围包地的老乡也不少,闲的时候可以找老乡说说话,和在老家也差不多。我问她春节回家吗?她说,棚里的种着菜,离不开人,过春节不回去了。以后老了,干不动了再回老家养老。

大兴庄村离宋庄镇画家村很近,村里也住着很多看起来像搞艺术的人,在菜市场经常能看到留着长头发的、留着大胡子的,一说话带着一口浓重的家乡口音的艺术家。搞艺术的有的混得风生水起,到处参加活动。有的愁眉不展,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据房东大哥说,之前有两个搞艺术的男人,租他家的一间小屋,混得房租也交不起了。

混不下去的书画家只好离开这里了,有走就有来,人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提留着,如走马灯一样乱转。在市场的一户商铺内,一个长头发的年轻男子正在买被褥,几番讨价还价,最终成交。他也是被画家村的名气吸引来的,初来乍到,尚不知水深水浅,但不知闯荡后的结果会如何?

20191月底我结束了在通州大兴庄一年多的生活轨迹,搬到了昌平区的小辛庄村。小辛庄村还没有实施煤改电,冬天靠煤球烧锅炉供暖,村里空气乌烟瘴气,煤渣灰尘较多,不如通州大兴庄村干净,大兴庄村为北京市第一批煤改电试点村,村内街道卫生搞得不错。小辛庄距离温都水城很近,地下排污管道通畅,村里基本都是四五层的自建楼房,皆带有独立卫生间。通州大兴庄村离城区较远,地下没有排污管道,村民家的厕所及村内公厕都需要专门吸粪车抽取,很不方便。从地里位置上,昌平小辛庄比通州大兴庄优越很多。

小辛庄村正街道两边的店铺林立,村南边有一个公交总站,距离霍营地铁站2.7公里。村北边不远是北清路,公交车四通八达,过了北清路正对着的是宏福大街,西北面有两座高楼,为修正药业和宏福大厦。宏福大街路西为温都水城景区,路东为中央戏剧学院宏福校区。街口一座高大的牌楼及一片皇家建筑群,牌楼和建筑皆金色耀眼,碧瓦飞甍,富丽堂皇,气势宏大。

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街道车辆收费岗亭内的小保安突然急跑出来,不管不顾的躲到智慧城市广告牌后小便,街面上环卫工一边扫大街一边把鼻涕甩到马路上。无论小保安还是环卫工都来自农村,小保安不好好上学,打工当了保安,环卫工在家没钱赚,出来只好扫大街。他们都是社会底层,没有文化,没有能力,以己之力也只能养活自己,高端的城市环境和服务是很多这样的人在维护着,对他们又能要求什么呢?小到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到坑蒙拐骗、偷抢趴拿,人的劣根性一时不能总从根上去除,我们只能期待一代代的慢慢改变吧!相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明程度也会得到提升的。

大年初二,校园内空无一人,学校看大门的保安依旧在门口站着,环卫工仍然在校园内溜达着找垃圾。其实上一天班赚一天钱,环卫工大概愿意春节上班,因为春节有两三天是三薪工资,他或许会盘算,如果回家过年,除去来回路费不算,给亲戚的礼物红包也要花去不少,不回家少了很多麻烦。

沿着宏福大街往北,过水城广场,到火炬广场,北边一大片小区为郑各庄新村,再往北是郑各庄村公园,空中飘起了雪花,公园内一位老人在练太极拳。旁边有一座塔式建筑,古色古香,却是寿宁堂(骨灰寄存处)。

到温榆河畔了,温榆河是北京唯一四季长流的天然河流,流经昌平、顺义、通州至潮白河,然后由天津入海。曾为御码头,白鹭成群,野鸭聚栖,有诗一般的意境。

放眼望去,浅水结冰处有两个人在冰上走,深处水流缓慢,风一吹起了涟漪,水面上有五六只野鸭自在的游着,另有十几只停在对岸歇息。

太阳出来了,东风徐徐吹来,岸边柳枝浮动,河面野鸭畅游,空中雪花飘舞,此时此景,真有点奇异的感觉,大自然默默无声,与我同在,世上万物,如风过无形,有什么能长久留在记忆中呢?

从温榆河畔来到一条仿古街道,为郑各庄村委会管辖的苍龙街,是古玩字画一条街,街面干净,很宽阔,估计是新开发的,很多店铺正在招租。苍龙街一侧有一座大园子,里面是一个个四合院,皆为仿古建筑,这一片为水城御墅,据广告牌介绍:自古以来,这里为历代皇家看中的龙脉圣地,明朝为皇家御马场,清康熙年间在此地修建了行宫、王府、城墙和护城河,形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个行宫与王府并存、城墙与护城河兼具,临近京城又有温泉的皇家居所。

明代洪武年间,郑氏人家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移民于此,形成村落,史称郑家庄。1998年新村改造,新建宏福苑小区,村民上楼入住,评为2006年度“北京最美的乡村”。村企北京宏福集团原是郑各庄村的一支土石方施工队,1986年,由时任村生产大队长黄福水带领,白手起家,在北京的建筑市场打开了一片天。1996年,施工队变身集团公司,陆续开发了温都水城旅游品牌、金手杖国际养老公寓、宏福农业大兴园区等项目,拥有了地产建工、金融投资、科技服务、养老医疗、现代农业、餐饮旅游、物业管理几大产业。郑各庄新村整齐的住宅楼,宽阔亮丽社区大道,酒店、厂房、公园、广场,文化设施齐全、商业网点巨多,哪里还有村庄的影子?明明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啊!

村企带动全村发展的例子很多,十几年前我跟随某房地产公司参观了北京房山的韩村河新村,一排排农家别墅院落,公园、游乐场所、教育基地,无一处不让人大开眼界!一个新村的发展都会有支柱产业,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村办企业是韩建集团。

由一点而看全貌,全国像郑各庄村、韩村河村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国家如今发展势头良好,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市场开放了,经济搞活了,四十年的改革成果,让全世界惊叹!全国上下人心欢腾,回望过去的艰苦岁月,怎不让人心潮澎湃,感触万千?

小辛庄村比郑各庄村发展相对较弱,虽然村里不见了平房,家家户户建起了几层小楼,比城区的房租便宜不少,距离地铁站不算远,吸引了众多打工者来此居住,大量的流动人口带来了各种生意,村临街的门面房没有空闲,各种餐饮、美容美发、蔬菜水果、粮油百货、服装鞋帽,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村民的租房产业前程似锦,形势大好。流动人口多,环境就脏乱差,可是没有外地人,房子租给谁呢?村民腰包鼓起来,脏点乱点又如何?环境治理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村里一位运送垃圾的老人说,早就说煤改电,还不知哪一天呢!人家说着咱就听着,过一天算一天呗!

全国都在治理环境污染,有的地方农村不让烧柴火做饭,冒烟就罚款。北京早几年就禁止燃烧蜂窝煤了,煤炭资源紧张,小辛庄村冬季供暖还是靠燃烧一袋袋黑煤球,冒黑烟又怎么样呢?一位负责烧锅炉的大爷,穿着脏大褂,把一桶桶煤渣倒在街边,立刻扬起一阵灰尘,路过的年轻人捂住口鼻停在一边,等灰尘落下再行走,没有这些烧炭翁,谁来给楼房供暖呢?这只是小辛庄村发展中的一段过程,小辛庄村南建设了一个文化公园,一个大面积的郊野公园正在改造中,环境治理需要一步步来。

愿我们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