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只有秦、汉、晋、隋、唐、元、明、清等八个,至于宋朝则只能算是半统一,毕竟北方没收回燕云十六州,西北有西夏王国,西南还有大理、吐蕃。这八大统一王朝,各有其特色,秦汉威武雄壮;唐朝开疆拓土,开明盛世,巍巍壮观;大明则十分要强,刚性十足,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此,现在许多人都在怀念曾经逝去的汉唐、大明,它们是华夏的骄傲,象征着民族不屈不挠之精神,展现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大国形象。 1644年5月,睿亲王多尔衮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击败李自成,随即挥师入关,宣布继承大明衣钵,定鼎中原,开启大清朝新时代。说起大清,估计大伙印象都不是很好,认为正是大清入主中原才导致华夏没落。政治上,厉行君主专制,将大臣视为奴才;经济上,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错过了工业革命之机遇;思想文化上,推行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思想界死气沉沉;外交上,对列强屈辱求和,割让领土,出卖国家主权。因此,在大伙眼中,清朝就是愚昧落后、冥顽不化、屈辱求和、崇洋媚外之代表,这跟汉唐、大明没法比。 有意思的是,汉唐雄壮,大明刚强,但时下影视剧最多的却是大清,近几年来清宫剧泛滥成灾,充斥荧屏就是最好说明,其中之原因究竟何在?一起看看。 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距离时人最近,大伙均比较了解 按照“近因效应”,排除外界干扰,人们对距离自己最近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对时间久远之历史则缺乏足够之趣味。汉唐雄壮,但距离我们已有一千余年,由于文化传播与承载手段落后,时人对许多汉唐历史并非很了解,自然就激不起兴趣去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明朝也是如此,时隔几百年,中间还隔着一个大清,许多历史经过篡改已失去本来面目,要还原也并非易事。要知道,张廷玉在编修《明史》时,关于明末的历史记载着实争议颇多,因为这段历史与清朝有关。清朝则不一样,刚灭亡没多久,距离时人最近,许多重大“历史故事”、“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等都会经过各种小说、报刊、文人札记等流传下来,人们对这段历史相对比较了解。所以,对于清朝,因内距离近,大伙自然谈论就多。 相对于汉唐、大明,清朝无疑具有相当的优势。道理很简单,如果从娱乐角度看,你是愿意看李靖平突厥、高仙芝经略西域、戚继光抗倭、袁崇焕守辽东、李定国抗清呢?还是愿意看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虐心情感、顺治和董鄂妃之爱情故事、乾隆爷之六下江南及其在游山玩水时所发生之有趣故事呢?当然,这并不是说汉唐、大明两大王朝就没有相应的“有趣题材”,而是经过文人之笔后,大清此类题材更多,也更吸引人。要知道,清朝的通俗小说相当流行,许多题材均符合大众口味,朝着世俗化、商业化等方向发展。 清朝固步自封,导致近代落后挨打,论清具有历史借鉴作用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无疑是屈辱的代表,从曾经的“天朝上国”沦落到被列强任意欺负的“东亚病夫”。当然,这并不全是大清的错,毕竟在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且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度里,哪怕是换成秦汉、隋唐、大明等也未必能抓住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历史机遇,即使抓住,也未必能在短期内实现国内社会转型。但是,清朝毕竟是最后一个王朝,而且还被西方列强打败,割让领土、出卖主权,也算是生不逢时。当欧洲在享受新航路开辟所带来之福利,并最终出现工业革命时,大清皇帝居然还在享乐、屡次下江南,陶醉在所谓“康乾盛世”之美好假象中。所以论起清朝,无疑会起到相应的历史借鉴作用,它告诉我们努力奋斗、自强不息才是硬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