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即若离的亲情,最寒心!

 wzchen666 2019-02-07

最近,一段《佩奇是啥》的宣传片,突然在朋友圈火得一塌糊涂。

我打开看了看,果然和大家一样,笑着笑着就哭了。

生活在大山里的爷爷,想春节送给孙子一个礼物,孙子说想要佩奇。

爷爷搞不懂啥是佩奇,耿直的他问遍了村里人,但大家大多和他一样是留守老人,同样不懂啥是佩奇。

最后,从城里打工回来的老三媳妇指点迷津:“一只猪,粉色的猪。”

谜底揭晓了,没见过佩奇的爷爷凭借想象,使出十八般武艺,最后一只吹风机版“硬核佩奇”诞生。

当爷爷把从农村带来的核桃、大枣、蘑菇等山货一件件掏出来摆上餐桌,儿子、儿媳表情尴尬、哭笑不得,直到“硬核佩奇”惊艳亮相,全家人瞬间碉堡了。

那只山寨版、略显笨重又独一无二的“硬核佩奇”,就是老人想努力靠近下一代的证明他们用尽浑身解数,想缩短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距离。

戳中泪点的,不只是亲情,还有为缩短距离做出的努力、现实的无奈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

父母努力向我们靠拢,我们也不是不想靠近他们。但被距离、文化等众多因素阻隔,你想努力抓住点什么,却抓不住。

我们该内疚吗?我们该怎么改变?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孩子没回家前,父母不停地打电话催促,孩子那头也归心似箭,恨不得一头扎进父母怀抱。

可回来没住几天,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节奏全然不同,又彼此“嫌弃”和看不惯。

于是,大家都盼望假期早点结束,好回归各自熟悉的轨道上来。

什么时候起,父母和孩子变成了两只想相互靠近、又怕被扎伤的刺猬?

现代文明的脚步太快,走着走着,我们和父母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这个距离,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远远不是偶尔回一趟家就能缩短的。

如果心灵不曾紧紧相连,即便就在身边,也像隔着一条银河那么遥远。

 2

我大学毕业后没去大城市,而是留在了父母身边。

居住的地方离父母家不到一公里,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

可是,自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我们原来的认知、价值观都在与原生态家庭渐行渐远。

婚后没多久,我在厨房做土豆烧牛肉,老公说:“哇!原来土豆还能和牛肉一起,我家原来从没这样吃过!”

我惊的眼珠子都快掉到了地上,土豆和牛肉才最配,这难道不是人人都知道的吗?

后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惊掉眼珠的事情:他家餐桌上从来没有茄子的身影,因为没吃过;我家从来不吃莲藕,因为不会做……

小到饮食,大到价值观上的不同,起初让我们大惊小怪,后来逐渐融合,最后共同发现原生态家庭的“狭隘”。

与此同时,父母的权威地位也在我们心中发生了“动摇”。以前觉得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现在却屡屡上当受骗。

除此以外,外面的世界似乎更吸引我们,与哥们好友的把酒言欢,沉浸在网络中的新鲜畅快,远比跟父母唠琐碎家常更为有趣。

虽然每周我们都去双方老人家一趟,但探望老人更像是例行公事或者蹭吃蹭喝。

酒足饭饱后,与父母相对无言,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定是哪里不对!

最近,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寒假了,经常吵着去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家玩。

我常想,为什么小孩要比我们有耐心,愿意跟老人在一起呢?

唯一的解释是:我们懂得越来越多,父母知道的越来越少,我们正在渐行渐远。

我有个发小,和她姐姐都在上海读书,毕业后姐姐留在上海,她辗转去了几个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见识、眼界都在急剧提升,后来公然宣布,要当不婚族。

眼看姐俩三十多岁了都不结婚,这可急坏了在家的父母。每次亲戚朋友问起,父母唉声叹气,要知道,小地方的人还不能对不婚习以为常。

孩子太优秀,跟父母仿佛不属于同一个世界,而是有着天壤之别。这样远的距离、这样大的差别,怎样才能跨越?

这个世界,我们是借父母而来,而非因父母而来。爱和生命一样,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然后才会名至实归。

果真如此,我们不该感到内疚和悲伤。

 3

不管我们走多远,亲情永远有一根线在维持。

李叔是我父母住了三十多年的老邻居,退休后常和我父亲一起打麻将。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一年难得回来几趟。

我一直记得几年前的一天,我去看望父母,父亲问:“你会在网上投票吗?”

我很惊奇,“您什么时候需要投票了?这是给谁投票呢?”

要知道,那时智能手机刚兴起,投票还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得在电脑端才能投。

父亲娓娓道来:昨天跟李叔打麻将,他总是心不在焉,说有重要的事要办。

原来,女儿回来无意中说起单位选先进,要在网上投票。李叔便当了一回事,详细问了女儿投票方法,就四处张罗起这件事。

可他周围毕竟都是些老头老太太,电脑都没摸过几次就别提网络上投票这么高大上的事,没人懂。

有个牌友出主意,说去网吧。

结果,那天麻将没打成,几个老头浩浩荡荡地向网吧杀去。最后在网管的热心帮助下,终于投上了宝贵的一票。

回来后,李叔又手写了若干小纸条,写上网址、姓名、投票步骤,挨家挨户地请邻居、牌友们帮忙。

或许,李叔为女儿所争取的那点票只是杯水车薪,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李叔才更明白,路过的已经路过,留下的必当珍惜。

曾几何时,年幼的我们,看着忙碌的父母,多渴望他们能多陪陪自己,可一不小心成了留守儿童;退休后的父母,慈爱的看着我们,渴望我们能多跟他们唠唠家常,可一不留意成了留守老人。

若即若离的距离,匆匆而过的岁月,你说你很内疚,可我更想知道,内疚过后能怎么办?

有人说:“成熟的过程,就是你要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

成熟的过程,你必须习惯,也必须看淡,但不能冷血和麻木。

有感情在,心中的那根线才不会断。

 4

年少时,读到龙应台的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只觉唯美,并无更深的体会。

年龄越长,越体会到爱的分离。

你独自出走,在社会中修行,外面的世界会把你的所有棱角磨平,让你从方形变成圆形。

可是,当你顿悟之后发现,金钱、权势、地位……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所有的事业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忘初心,才是一场真正的修行。

不论你走多远,不论你一年回家几趟,你是否心底有感情,掌中有温度?

不论你过得多辉煌,取得了多大成绩,是否记得那不是你一人的功劳?

令人寒心的,从来不是渐行渐远的距离,而是你忘了自己的根,像一只脱了线的风筝。

愿你出走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小七,一个居住在十八线城市的佛系女子。作品发表于阿何有话说、写手圈等。想用我的笔调,写出有趣又有料的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