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一定听说过“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但你知道怎么来的吗

 kx360 2019-02-07

为了保持得体的形象,理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但是民间有一句“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语,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呢?

儒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也是我国古代许多人的普遍思想,所以在今天看来改善形象、增加气质的剪头发在古人眼里可能就是不孝的行为了。虽然在现代社会早就抛弃了这一套封建的落后思想,但是许多人特别是老人对“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深信不疑。甚至前几年还有舅舅因为小外甥在正月里剃头而闹得不可开交的报道,也是让大家啼笑皆非。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还要追溯到明清之际,这一次的改朝换代较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尤其是对汉族人民来说。虽然南宋被元朝灭亡也是少数民族统治华夏大地,但是蒙古族的统治者并没有强制性的更改汉族人民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特别是发型也没有改成蒙古族样式。而清朝入关后截然相反,为了同化以及更好的统治汉族和蒙古族等各族人民,多尔衮推出“剃发令”。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影响更深的汉族人民反对的最为激烈。

也正是由于这一项政策,原本已经打算放弃反抗的各族人民又重新拿起了武器。面对民间激烈的反抗,刚入关的清政府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想以此来强制推行。1645年6月15日颁布的“剃发令”原文是:“京城内外,限十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十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以汉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不得不重新思考:到底是要头,还是要发。出于现实而理性的思考,大多数老百姓选择了剃发以留头。

剃头也是个手艺活,给这么多人剃头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清政府召集了全国各地的大量剃头匠集中给老百姓剃头。清朝的发型的确是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辫子,但是在当时的辫子非常的细,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就像一条老鼠尾巴那么细,所以这种发型也因此被称为“金钱鼠尾”。但是为了表示对故国大明的怀念,汉族人民选择以正月不剃头的委婉形势来表达“思旧”。在《掖县志》卷二《风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这里有一点需要纠正,“剃发令”出台的时间是1645年,为顺治二年六月,并非顺治四年正月。从这段记载来看,正月不剃头是为了“思旧”,后来是以讹传讹才成了“死舅”。虽然后来的清政府的统治日益稳固,但是这一怀念大明朝的委婉行为却渐渐演变成了一个民间习俗,这就是“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来历了。其实在中医的说法里也有类似正月不剃头的说法,据《黄帝内经素问》载: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中医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不应该人为阻止和破坏新事物的生长。人头上的头发也是一样,不仅是正月,整个春天都不应该随意剪头发,而应该任其自由生长。不难看出这是古代非常朴素的思想,能够看出古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不管怎么说,“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是一句古老的谣言,“正月剃头”和“死舅舅”之间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所以为了生活需要大家自然可以放心理发,但是这大过年的还是需要考虑一下家里的长辈老人的想法哦!毕竟他们至今任然守护着这古老的说法。

知否青史,为您讲述历史以鉴今。祝您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万事胜意!您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