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故乡用的电还是冯村那个小电站发的,电量十分不足,也十分不稳,灯泡的亮度和蜡烛相仿,且还经常断电。那时候我家也还没有电视,看电视就只能去我一个堂叔叔家,他家的电视是那种有很大背部的黑白电视,放在他家的吊脚楼上。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和我的堂兄弟姐妹挤在他家的吊脚楼上看电视,节目就是《天龙八部》,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电视的画面就开始跳跃了,我们都知道这是电量不足,于是都紧张起来,心里还在祈祷不要断电才好呢。可是没一会儿,到底断电了。于是大家兴冲冲地跑出来,一群人趴在吊脚楼的栏杆上,向远处的电压箱那里看去,远远地看到有人在那里修理了,可是修了很久都修不好,于是我们一群孩子就拍着栏杆破口大骂,骂这该死的电,也骂那些修变压器的人蠢笨。 后来我家有电视机了,以为可以随心看电视了,但妈妈却又对我们极严格,生怕我们看电视耽误了学习。记得有一晚,吃完晚饭后,妈妈就把我和姐姐妹妹们关在房间做作业了,而她就在旁边的房间看电视。我们边作着作业,边听着电视的声音,心里像是有猫爪挠了一样,简直无法做作业。妹妹调皮,又深得妈妈的宠爱,就跑过去了,撒了个娇,妈妈也让她看了。可是我们是不行的,只能继续假装在那里做作业,可终究假装不下去了,却又不敢过去看电视,小时候妈妈很凶的。于是就跟着姐姐,悄悄溜出房间,趴在妈妈看电视的房间的窗口,捂着嘴悄悄地看电视,放映的是《神雕侠侣》。我们看得入迷极了,呼吸都忘了。这时候被妹妹转头来看到了,她就笑,她一笑,妈妈就发现了,妈妈也跟着笑,终究也让我们进来看电视了。 之所以说这两件事,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想说明金庸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流传程度之广,在我故乡那么偏僻的乡下,大多数都是没有见识的乡下人的地方,也有这么广泛的传播,虽然是以电视剧的形式;二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金庸小说的影响,这也为我后来爱看金庸小说埋下了伏笔。 其实我这个年代的人,已经和金庸小说无甚关系了,我长大的时候,金庸小说的热潮已经渐渐退去,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才是金庸小说的直接读者,九零后开始,金庸的小说出现得就越来越少了,不单是金庸小说,而是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如此。我们那个时代,是青春小说的时代,是韩寒郭敬明的时代,所以我的童年时期以及少年时期,都未接触过金庸先生的小说,当然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是看了不少的。 我开始读金庸小说是很晚了,竟是大学的时候(或许我在高中的课堂上有看过,似乎是同学的书,也似乎是《射雕英雄传》,我有点朦胧的记忆,但是不敢肯定,所以就不提了),这点想必很多人都比我要早吧。我的大学生涯是很荒废的一段生涯,是很迷茫的一段生涯。我不爱我的专业,我也对未来没有什么期许,整日的时间就花在寝室的床上和图书馆。也正是由于这段百无聊赖的时光,让我发现了许多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金庸小说就是这些之一。 学校的图书馆自然是有金庸先生的小说的,我就在学校图书馆的明亮的窗边,看起了金庸先生的小说来,后来又把他的小说带回寝室,通宵达旦地看了起来。现在我已经不知道我最先看的是哪几本了,想必是《天龙八部》或者是射雕三部曲中的某一部吧。在大学的时间里,我大概看了三四本金庸先生的小说,那时候只觉得好看,但远远不至于成为金庸迷的程度。后来毕业后,四处辗转,又有几年不看金庸小说了,再次看,应该是我在厦门的时候,大概在2015年的夏秋。那时候人生渺茫,处处碰壁,心情每日都很烦乱,所以看别的书是看不进去的,可是又不能不看书,不看书的话更会感到焦虑。就在这样的时候重新看起了金庸先生的小说。我看书都是不求甚解的,只觉得好看,那便一口气看完,就是第二天有天大的事,也要熬夜看完,如果不好看,也不会因为什么求索知识的精神去强迫自己看,便丢弃一边不再去看了。 在那个溽热的厦门的夏天里,我大概一口气看完了金庸小说的大部分小说,因为大学看的都已经忘记了,所以这次都是重新看的。我的记忆不是很好,已经不记得是看的哪几本了,幸好在我看完这些书的时候,我也在写我的一系列文章《金庸小说人物闲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去翻了翻那些文章,已经有了二十五篇文章,那便是写了二十五个人物了。这才知道那时候看了哪些书。应是《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书剑恩仇录》《白马啸西风》《雪山飞狐》《鹿鼎记》《碧血剑》,读《碧血剑》时也看了他的《袁崇焕评传》,我觉得这个写得或许比《碧血剑》还精彩些,把历史写得像小说一样精彩,足见金庸功力,至于历史方面的争议,我便是不懂了,总之很好看的。除此之外,再加上闲时看的短篇《越女剑》,想来那时候看了金庸小说的十一部了。 当然有些小说有重复看过,分别是《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还有《射雕英雄传》。剩下的小说都是在今年看完的,在2018年的上半年,又突然陷入了无书可读的心境,于是又开始重新读金庸。这次读的是《连城诀》《侠客行》《鸳鸯刀》以及《飞狐外传》,这三部书为什么这么晚读,我想一是这三本书在金庸的小说中不算特别出名,二是我对这三本书的偏见,应该是我先看了《连城诀》和《侠客行》改编的电视剧,因为不是很喜欢这两部电视剧(吴樾演的狄云太过苦兮兮,没有一点潇洒,石破天老是叫自己狗杂种,特别不喜,又非常讨厌吴健演的石破天总是顶着一头泡面式的头发),所以也连带着不喜欢这两个小说了。而《鸳鸯刀》在之前看了开篇,发现不是金庸常见的叙述方式,就不喜看,也就没看了,此次是因为将金庸小说都看完了,所以才耐着性子将这篇《鸳鸯刀》看完的,这篇小说和金庸别的小说阅读感受完全不同,仿佛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总之《鸳鸯刀》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金庸小说了。《连城诀》和《侠客行》都是相当的出彩,相当的好看,虽然不如射雕三部曲这些,但也不减其魅力,可见电视剧对这两部小说的戕害(仅是对我而言)。 这便是我读金庸小说的经历,说完这些,似乎没有别的什么好说了。对这些小说的评价,实在不是在这篇文章里就能说完的,要说个痛快,恐怕一本书的体量也是不够,所以我之后需得再努力些,将我的《金庸小说人物闲谈》继续写完。 金庸先生有多重身份,写小说只是他的身份之一,而我喜欢他的,且稍微了解的,也仅仅是这一面而已,所以我也不好置评金庸先生整个人,至于他的小说,我不是专门的文学评论家,亦是不敢多说,只能说说我对这些小说的喜爱罢了。至于金庸先生的小说是不是要流传千古,和日月同光,我不知道,也不会妄加揣测,只是我很感激这些小说给我以非常非常好的阅读感受,给我以非常非常好的英雄幻想。我记得我小时候最想成为的是杨过,甚至幻想把自己的手臂砍掉一只,也像他那样当独臂大侠。当然如果你问我现在最喜欢的是哪个小说,最喜欢的是哪个人物,我会直言地告诉你,我最喜欢的小说是《倚天屠龙记》,最喜欢的人物是张无忌,且自觉得自己的性格和张无忌最像,而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则是赵敏。 如今金庸先生已经仙逝,再多的话说来也是无意义的,况且写金庸先生的文章那么多,这篇文章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对我来说,算是个总结吧。中国人都说盖棺定论,但论金庸先生的话语想必是没那么快就定下来的,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对他的喜爱是和千古美名之类的无关。 和金庸先生生曾经在同样的年月生活过,我有多大,便和金庸先生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多久,想来真是幸运。我未曾有幸见过金庸先生,但我曾在北京见过蔡澜先生,蔡澜先生和金庸先生是好朋友,所以我和金庸先生,算来也是很有缘分的,和他的遇见只隔着一个人。像他们这样的人,人生只要能一见,就是天大的幸运了。 2018.10.31于贵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