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澧阳平原.边业.边市.边城.边地

 昵称2472300 2019-02-07
2019-02-06 阅读1136
春光美
设彩铃

边地(一)

澧县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岸,历史上长期属于边地的所在。

远在商代,在今湖南湖北的西部,曾有一个很大的王国,即古庸国。庸国协助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地盘不断扩大,东南方直抵洞庭湖西岸,所以,今天的澧县这方土地在那时是不折不扣的边境地区。后来,随着楚国势力的壮大,楚国疆界南推,都城南迁,特别是楚国联络秦国和巴国打败庸国,而庸国南撤到今张家界市(即原大庸市)一带后,现今澧县地区当时又成为楚国和庸国的分界处。

秦汉时期,由于湘西鄂西地区山高水险,朝廷征而不服,连伏波将军马援也折戟于兹,因而只能实行羁縻政策,蒙元方演变为土司制度,成为实际上的国中之国,而澧县则处于中央政权与土司王国的交界处,俨然边疆,其边界长城在清雍正改土归流后才逐渐拆除,留下了“新安”等地名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三国时期,今澧县一带,时而属吴,时而属蜀,边界争夺地,战乱频繁。

清代改土归流后,特别是澧州因镇守旧土司地的需要而升直隶州后,澧县这一带“天子虽远,王权却近,”直接受中央政权辖制,地位日益显得重要。

长期的边地处境,使澧县一带的文化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从古庸国时期的鼓文化、楚国时期的巫文化,到土司王国的侠文化,代代相承,不绝如缕,构成了澧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

边城(二)

澧县曾长期是澧水流域乃至沅、澧及淞江流域的治理中心,即澧州,但它成为这个中心,年代较迟。

澧水流域的治理中心,曾先后在大庸(天门)、慈利(慈姑)和石门(慈姑),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依次转移。在科技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治理和镇守一个地方,往往依靠山水之险,筑城而守,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攻城越来越容易,城越来越不好守,因此守城对交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城有警,多方相援,所以城逐步向交通便利的地方转移。

因此,古代的“城”,一般指城池,和现今“城市”的概念,有很大不同。

古代的城池,大多指治理之所或军事堡垒,“城”者,墙垣也;“池”者,护城河也。而城市,则多指经济之地和商贸之处,其词形应为偏正结构,中心词为市;市者,交易也;所以其有无墙垣并不重要。

南北朝时期,始在今澧阳平原筑城而守澧地,隋唐相袭,城池渐次扩大,因澧水改道和黄巢兵乱的原因,澧城多次在南北搬迁,并曾一度迁至嘉山下新州,可那里易攻难守,且南山北河,岸当北风,泊船不便,不久即回迁至澧阳平原;宋元亦复如是,明清乃定于今澧县县城所在地。

古代澧城因为悬于边地,名副其实的边城,因而屡经战乱,饱受蹫躏,其中尤以黄巢、杨幺、李闯、吴八、雷苗为甚,明清以降,吴三桂、洪杨之乱外,匪患尤剧,城池屡陷,荼毒甚苦。

边市(三)

说到澧阳平原,不能不说罾市,即津市。

罾市和津市,是同一个城市的两个名字。从罾市到津市,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元代以前,这里是一片逐步淤积而露出水面的长洲。元末明初,始有聚落,多为渔民。因为东邻洞庭,北通江汉,渔获的丰富,水运的便利,这里渐成市集,生意日隆。

可能是扳罾捞鱼的人多,也可能是编罾出卖的人多,所以,这个地方的名字,最早叫罾市。

金庸先生的先祖查慎行曾因随军征讨吴三桂路过此地,写下了一首词,即可为证:

蓦山溪·冬杪罾市道中

冰开平澧,轻浪参差起,树杪一峰晴,映极浦,苍烟小市。长竿晒网,画里着渔舠,风澹处,雪消时,好景江南似。 乱余云物,不料还留此。过眼惜匆匆,指前路,又侵亭燧。白云回首,家在五湖东,湘渚雁,洞庭鱼,会我南游意。

写景状物,多么生动具体!三百五十年前的罾市,如在眼前!

罾市据以命名之罾,实为一种渔具,麻线编织成的网,由竹杆撑着,平放在水中,里面投或不投鱼饵俱可,过一段时间即从水中提起,鱼游过,或觅食处其中,则不可重回碧波了。

其实罾市渔具之多,鱼货之丰,远非现今的我们可以想见,明代何景明的一首诗《津市打鱼歌》,可供窥豹:

大船峨峨系江岸,鲇鲂鱍鱍收百万。

小船取速不取多,往来抛网如掷梭。

野人无船住水浒,织竹为梁数如罟。

夜来水长没沙背,津市家家有鱼卖。

江边酒楼燕估客,割鬐砍鲙不论百。

楚姬玉手挥霜刀,雪花错落金盘高。

邻家思妇清晨起,买得兰江一双鲤。

筛筛红尾三尺长,操刀具案不忍伤。

呼童放鲤潎波去,寄我素书向郎处。

不过,此时的何景明乃以津市名之矣!

随着渔业的兴旺和市易的发达,此地日显重要,原从澧州城正面穿过南去的涔阳古道,改从此地经过,这个由小渔村兴起的市镇,成为北达京城,南接云贵,西连川鄂,东通苏吴的繁华之地,因渔设市,因市而驿,因驿而津,因津而镇,渐成一方经济中心,罾市也就慢慢变成津市了。

不过我不认为是“傍津设市”而名;

这可能与南来北往的官宦文人的介入有关;

迄今,当地的百姓,仍称罾市。

我曾疑为古音变现象,可由于学陋识浅吧,至今尚未找到根据。

清末民初,由于外商的涌入,罾市已成澧水流域的商贸中心,特别是大批洋货越洞庭湖而来,辐散澧水上下,而大批地产沿流而下,输往江南江北,罾市已是商旅如鲫,炊烟万户了。

抗战时期,由于江浙那边不甘做亡国奴的大批富商和百姓的涌入,罾市居民达二十多万,甚至有说包括周边郊镇人口达五十多万的,罾市(津市)已成为和毗邻的湖北沙市并列的“小汉口”、“小南京”、“小上海”了。

边业(四)

澧县资源丰富,老百姓谋生方法多,业态多样,农林牧猎渔,工商文医丐,等等,三教九流,生计百业,都有。

历史文化的古老和丰富,成就和传承了许多奇绝技艺,花样繁多,难以备述,仅举几例。

一是空手捕鱼。这里原本为云梦大泽的一个湖湾,河汊多,湖泊多,鱼当然也多,民间捕鱼的方法少说也有上百种,其中尤以空手捕鱼令人称绝。一个人在河边走,河水微波涟涟,突然,他停下脚步,以手猛击河面,然后,一个“迷家儿”(猛子)扎下水去,不一会儿,浮出水,手里捉一个圆胖圆胖的脚鱼(鳖)擒上岸来。

二是赤手捉蛇。乡间有奇人,在野地草丛中寻觅,看到蛇,便两手空空地追赶,追上了,提起蛇尾巴一抖动,蛇便安分不动了。小时候,我们那里有个民兵营长,以不揪斗为交换,从一个出身不好从小在外流浪江湖的叫花子那里学得了这门技艺,常演示给人看。有时不小心被蛇咬了,或故意让蛇咬,他毫无异色,吐口唾沫在伤口上抹抹,便没事了。

三是徒手搏虎。澧县的西、南、北部都是山区,以前老虎很多,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老虎潜入城郊,在桑园追食犬只,因桑枝太密,不能腾跃,未能追上,只能悻悻然泅澧水望彭山而去了。

可当地原住民打虎,却是有历史的。虎出行有规律,常循虎道,熟悉的人为避虎患,居家出入要避开虎道。虎除非饥饿,或受到侵扰,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猎人则不同了,他们专门选择虎道,一人持把三齿钢叉,躺在地上,另两人则持叉潜伏在两侧,虎经过,见有人敢拦它的路,必定狂跃扑去,那人便迅速扬起钢叉,从下往上叉住老虎,另两人则迅即挺起,分别用叉叉住老虎的两侧,老虎便在空中无能为力了。当然这用了猎具,没有徒手的神奇。老虎是百兽之王,铜头铁尾,象武松那样用拳头擂它的脑袋,是奈它不何的,可它象蛇有七寸一样,也有个致命的要害,即豆腐腰。据说以前有个猎人之女,习的功夫了得!她路见饿虎扑人,飞身上前,骑在猛虎背上,双手死抠虎的嘴角,恼怒的虎放下猎物,猛往前跃,猎女腾起屁股猛往下坐,那虎的脊椎便错位断开,瘫卧在地无法动弹了。

四是白手捉鸟。我曾在澧水南岸的小山村里见到一个奇人,每到晚上,他就蹲在野外,吹出鸟音,鸟儿便飞到他身边来,栖在他头上、肩上,他伸手便可抓住,一个晚上可抓上百只。不过经同去的湖南科技报专家鉴定,他抓的鸟不属于国家法律保护的鸟类,但我们还是劝他,不要再干这残忍的事了,慈悲为怀啊!我们问他,鸟儿为什么听他的话呢?他说,他吹的是鸟儿的爱情蜜语,雄鸟以为是雌鸟的呼唤,雌鸟以为是雄鸟的邀请,纷纷赴约,便上当了!看样子,爱情这美好的东西,也容易沦为工具,不仅被异人们用来骗同类,还骗异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