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象的裂变与海子之死

 置身于宁静 2019-02-07
   但海子不会想到,他美丽的1986年却逐渐开始变得有些紧张,乃至痛苦。接着,他诗歌中的情绪、语调、措词尤其是意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赤裸的高高的草原上/我相信这一切/我相信天才,耐心和长寿/我相信有人正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别的人不会,除非是你/我俩一见钟情”(《给你》)。热恋时期的“草原”在这里再度出现,而此时,草原的内质已发生变化,已不是传递爱情的信使,而是变得更加艰难,形容词的运用,使原本清新的意象打上一层酸苦的烙印,海子的情感慢慢渗入当前的意象之中,痛苦的品味。
如果说1986年的前半年,海子诗中只是带有淡淡的忧愁的话,那么在1986年8月底的几天时间内发生了陡转,写于8月25日的《葡萄园之西的话语》正是此心境的写照:
也好/我感到/我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我被种下,被一双双劳动的大手/仔仔细细地种下
洞中黑而秀美的脸儿/在我的心中埋下。也好/我感到被抬向一面贫穷而圣洁的雪地/你这女子中极美丽的,你是我的棺材,我是你的棺材。
海子在此诗中,初步地流露出他的绝望的气息,意象也出现了鲜明的裂变痕迹。那“棺材”意象,赫然停放在我们的眼前,“女子”、“我”、“棺材”相互联接,促成了一片悲情、决绝的氛围,在一片死亡的气息笼罩下的爱情,怎会有幸福而言。海子在现实物质的摧残下,决然地搬出“棺材”,“倒在血泊中”。而当年那双“远远抚摸”的温暖而热切的双手,却变成一双物质性的劳动的大手,深深地,毫无保留地将海子埋葬,“手”这一意象也在这一语言情境中,凸现了它的无力与苍白,此时已不能安抚海子,不能拯救受难的灵魂,而且“手”在后期诗作《天鹅》中,深入裂变,“当她们像大雪飞过墓地/大雪中却没有路通向我的房门/——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竖在墓地,如同十根冻伤的蜡烛”。此时的“手”,犹如海子墓碑上的一行墓志铭,带着那灰色的绝望,冻伤在墓地,苍凉、悲痛、彻骨的寒冷,给海子沉重的打击。那脆弱的爱情,像“受了伤的天鹅”,再也不能腾空而起,自由驰骋,只能孤寂地躺在荒凉的麦地,望着冻伤的手指,“葬进家乡的乱坟岗”。
接下来,海子相继写下这样一些诗歌:《不幸》、《泪水》、《哭泣》等。这其中一些标题中的意象已反映出了海子此时心绪的恶劣,此时的裂变过程,可以看出海子在噙着泪水,歌咏自己的不幸。尤其10月底的《泪水》,海子情感的闸门纵然打开。海子与B近两年的情感,在经过不可挽救的努力之后,至此伴着泪水在他的心中彻底结束“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也许只有到了此刻,海子才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穷孩子”,那富丽堂皇的天子脚下的北京城,不属于海子,他只属于自己梦想中的家乡,那村庄、麦地、河流、草原……属于家乡的乡亲、土地和那亘古不变的贫穷。在这种现实赤裸裸的物质观念的压迫下,海子承受着一个乡村的“穷孩子”在体面城市中的尴尬与失重的精神受难,只有“背靠酒馆的白墙”,用酒和笔,痛苦地纠缠下绝望的诗句“问起白马和灰马为谁而死……鲜血殷红”。
此时海子经历了精神上不堪折磨的“自杀”,精神的**:“燃烧的马,拉着尸体,冲出大地,我就是那疯狂的,裸着身子/驮过死去诗人的马/整座城市被我的创伤照亮/倒插在我身上的无数箭枝/被血浸透/就像火红的玉米”(《马》)。这首短诗,意象出奇的暴烈、刺目,“燃烧的马”、“死”、“箭枝”,犹如诗人的自虐与**,情绪狂躁、莽撞。
在海子自杀前不久所写的《四姐妹》一诗中,可以看出爱情使海子受难乃至命运变化的最后的死亡印记:“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一棵空气中的麦子/抱着昨天的大雪,今天的雨水/明日的粮食与灰烬/这是绝望的麦子/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这决定海子生命的姐妹,曾使我们的“诗歌王子”,在爱情的哺育下,激情万丈地创作,同时也留下生命的悲伤,“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在痛苦的追逐与抗争中,海子脆弱的内心彻底瓦解,崩溃。



乡土是人的生命之根,血脉和归宿,观照乡土一直是文学的永恒母题,“一部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首先是对童年所抱有的态度和对乡土的感情”,⑤众多文学家对乡土的关注,例如,哈代的爱敦高原,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无一不打上作家回忆的烙印和浓浓的乡愁。作为农民的儿子的海子,继承了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理想,去用心灵体味大地母体之爱,对童年的记忆加以细细的抚摸。
在海子前期的诗歌创作中,土地或大地意象体系是承载生殖、家园、农业等亘古生存的实在,在精神国度中,是海子青春理想或托寄乡愁的精神符号。“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诗人对生命之根,土地家园的追求,超脱时间的限制,把希望根植于这片祖祖辈辈埋葬的地方。“铜”的颜色和质地象征中国北方坚硬强悍的黄土地,⑥同时也是积淀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但埋人,更孕育着生生不息的“青草”来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而建立在“亚洲铜”上的“村庄”,是海子孩提时生活的避风港,是他在城市创建民间土地乌托邦的支点,村庄同样也是麦子、粮食、农民的归宿所在。“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长大/母亲静静的注视”,这“静静注视”的母亲,是村庄,更是那坚实、质朴的土地,是海子返归之地,他的精神家园,牵挂终生的神性天国。“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载着海子的记忆,在“芦花丛中”,寻找诗意的一乡水湾。村庄的平和,静谧和美丽,使海子的诗明朗,纯净,勾勒出一幅田园画般的生命栖居之地,这里有生命创造的根基,民间生活中的亲情、友谊,这些让海子感到幸福和满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