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火炮制作技术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有多大?

 半梦书斋 2019-02-07

清朝火器界制炮技术与西方相比,主要用封建的手工生产方式和传统的泥模铸炮工艺制造火炮,加工采用铁帚、铁锤等工具,动力主要为人力或畜力,生产效率低,制作精度不高,火炮内外表面粗糙。清朝复合金属炮和铁模铸炮技术是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制炮技术的亮点,但其制造技术复杂,成本很高,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国内外战争中未得到广泛普及。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火炮制作技术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有多大?


而此时的西方正处于世界第三次军事技术革命的前夜,制炮技术突飞猛进,铁炮材质日益提高,清朝京师和沿海省份虽造出成批的复合金属炮,但其性能无力抵御已进入到近代化阶段的英军火炮的强势挑战。

清朝龚振麟铁模铸炮技术实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提高铸炮效率的创造,此种模具具有产生冷铸、增加硬度和耐磨的优点。但清朝手工生产方式的技术背景决定了其制作效率虽有提高,但炮身加工依然粗糙,炮身各部与口内径比例偏差很大。因此,今人对其评价,要分清铁模铸炮技术是铸炮效率提高而非性能优越的问题。此两项制炮技术,在世界火炮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其创新仅限于传统火炮枝节上的改良而已。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东西方加农炮型的红夷炮技术于西方后膛装线膛炮发明后逐渐淡出历史,清朝遂在同治七年(1868)开始采用欧洲的整体镟制滑膛炮技术,即砂型铸炮和实心钻膛技术。清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制造近代军火,这是我国第一个生产近代枪炮的军工企业,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参与了世界第三次军事技术革命的变革,尽管其范围和作用有限。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火炮制作技术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有多大?


清同治四年(1865)由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制造近代枪炮和战船,此后,清廷先后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1867一1877年以生产钢、铁前膛小口径炮为主,1878—1886年间,向钢膛熟铁箍前膛炮和前膛重炮方向发展。1887年火炮生产向后膛发展,1892年生产向速射炮发展,并从原来的架退式发展到管退式火炮。

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这是一支完全用近代枪炮装备起来的新式陆军,古代鸟枪土炮则完全被排挤出这支军队的装备行列。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洲火器的改善也进行得非常慢。即在前装滑膛炮盛行的1550—1870年的300多年时间里,中西前装滑膛炮的基本原理及由此所决定的种种性能方面,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决定意义的进步,只要火炮还没有膛线,还由前膛填弹并用粗糙的火药发射,其制造技术和性能就不可能获得质的进步。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火炮制作技术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有多大?


今欧洲人认为,14一16世纪的二百年间,英国火炮制造采用了熟铁锻造法。16世纪中期以来,英国造炮采用了泥模整体铸炮技术,海军用新造火炮在1793年已全部改用铁炮,实心钻膛,而商业用火炮为省费起见,在18世纪末仍用泥模铸炮技术。至18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采用了先铸成实心炮,然后用镗孔机钻出炮膛的技术。

后膛炮的发明

18世纪的最后十五年,英国又在泥型铸模的基础上新创了砂型铸炮技术。而且英国钻炮用的膛杆也从起初由水轮或马力驱动,改为蒸汽机驱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火炮在19世纪中叶以后的发展速度加快,几乎所有的技术革新都在1840—1864这短短的20多年间宣告完成。18世纪的欧洲已出现了后装弹药(炮弹为圆柱锥形)的直膛线的线膛炮,迄至19纪初.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如1846年意大利人陆军少校G.卡瓦利发明了螺旋膛线。英国在1846年左右已制成可供实战用的后装螺旋式线膛炮锥形,即阿姆斯特郎在1855年前制造出后膛装线膛炮和发射锥头柱体形的炮弹,1865年后阿姆斯特朗又设计出前膛装线膛重炮。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火炮制作技术与西方列强的差距有多大?


清朝与英法联军之役时期,1859年英军使用了为数很少且极不完善的后膛装线膛炮轰击清朝大沽炮台。此炮由经过锻造的熟铁制造而成,造价便宜,在当时是一种异常结实的火炮,重量轻,射程比以往滑膛炮增加1/3,射击精度则是以前标准的12倍。但此后的若干年内因其缺点所限一直没有受到欧洲国家关注与广泛采用。实际上,由于战场上新炮的有效射程受炮手视力限制,制造这种新炮并不合算,除非观察距离能大幅度增加,而这已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