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河 2008-12-10 10:32:14 前不久,我在网上发了一篇《说通感——与余秋雨先生商榷》的文章,引起网友的兴趣。那篇文章似乎意犹未尽,有必要再补充几句。 其实,所谓通感,在我们生活中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只是没有把这种由此及彼的感觉用“通感”这个术语表达出来罢了。 比如说,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菜系名目繁多,饭店或名厨经常说自己的饭菜“色香味俱全”,这就是“通感”。色是视觉,香是嗅觉,味是口感,一盘好菜,调动了食客眼睛、鼻子和舌头的激情,因此产生了色香味俱全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说到“香”字,其实也是一种通感。我们常说吃得好香啊,这个香就包含了味道香、气味香和胃口大开的意思。我们还说,睡得好香啊,用嗅觉来形容精神愉悦,使得感觉上了一个高层次。梦本来是闻不出来,也是尝不到的,但我们为什么可以说做了一个又香又甜的美梦呢?这就是所谓的“通感”。 记得我跟许均先生合作校译法国先锋派导演瓦迪姆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时,我们互相审阅译稿。他主张把“un festin visuel”直译成“视觉大餐”,我把它改成“大饱眼福”,因为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视觉大餐”的说法很陌生,我怕引起反感,更何况我们老祖宗分明有现成的“大饱眼福”的词汇,干嘛非用洋腔洋调呢?他同意了我的看法,于是定稿为“大饱眼福”。没想到,如今“视觉大餐”一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词汇的口头禅。如果当时我不提出修改意见,许均先生很可能就是引领这个外来词的弄潮儿。但我并不后悔,因为翻译语言没有定势,此一时彼一时也。更何况“大饱眼福”比“视觉大餐”更富有诗意,既有物质享受,也有精神享受,而这个“饱”字,就是通感,把肚子的享受用到眼睛的享受上来了。 旧社会,讽刺上海流行的那些不伦不类的英语叫“洋汀浜”,现在“洋汀浜”成了“洋挺棒”,连土通感“大饱眼福”也变成了洋通感“视觉大餐”了。 |
|
来自: 五者自居 > 《诗话 词话 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