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遇与逃跑:手机沦为消解乡村婚姻的利器

 昵称30604781 2019-02-07

文/亮亮(微信号:353264792)


大年三十的前几天是我老家上坟祭祖的日子。这也是多年来的风俗与传统。我老家在山东某县的一个村庄,后来由农村搬到县城以后,就很少回农村了,但春节前必须要回去上坟祭祖。慎终追远的传统,在我们这里保留的比较好。春节前夕,我和长辈们回老家上坟祭祖。结束后,一般要到邻居家坐坐,聊聊家常,也顺便了解下村里这一年的变化和新鲜事儿。

 

这次聊天有个事情让我感到惊讶——村里有十来个已婚已育的妇女跟人家跑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我在读大学之前,在老家很少听说类似的事情。即便在三五年前类似的事情也不多。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婚姻是比较稳固的,离婚的都很少。然而,如今,离婚已经越来越常见。最重要的是,居然出现了很多已婚妇女外遇逃跑的案例。

 

本以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后来与亲戚交流之后,发现很多村子都存在类似的现象或者风气。也就是说,这绝对不是个案,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逃跑

 

有意的是,这些农村妇女的外遇与逃跑,都指向了一个工具:手机。

 

先说几个案例。

 

案例1:王元(化名)是我的小学同学,也算发小。他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后来经家人介绍娶了一个隔壁村的一个姑娘。23岁就已经为人夫、为人父。后来又生了二胎。照理说,这应是过上美好生活了。就在去年,他两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老婆却在网上与人搞外遇,然后私奔了。王元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他父母帮他老婆看孩子。他老婆是典型的留守妇女。据说,他老婆沉迷网络聊天,也加了很多微信群,与外地一个开大货车的司机网恋。那位司机是离异家庭,带着一个孩子。但出手阔绰,善于言辞,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这对王元的老婆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老婆离开后,王元甚是苦闷,整天垂头丧气的,没有了往日的干劲,老婆的离开对他的打击是相当大的。他经常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就在年前,老婆传话,要求离婚。不知道新的一年王元该如何度过。

 

案例2:张里(化名)也是一个外出打工族,人很老实,不善言辞。快三十岁的时候,还单身。其父母很着急,用尽各种方法,倾全家财力,在同村里找了一个老婆。他这个老婆为人也算随和,结婚一年多生了一个龙凤胎,如今已经五岁了。张里外出打工以后,他老婆也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父母看。他在外地打工,而他老婆就在县城,也是考虑到照顾孩子。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他老婆就在去年与人家搞外遇,跑到外地去了。据说,也是网上通过社交工具认识的,聊天然后见面,最后走在了一起。张里憋着一肚子火,但又无从发泄,只能忍气吞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回,毕竟再找一个老婆太难了。如今,在农村,特别是落后一点的地方,娶妻相当难。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或者到城里买房子,即便小伙长得再帅,也难。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对张里来说,这个年龄,这样的家庭条件,很难再娶。由于是同村,他不外出打工,天天在岳父岳母的家里,用一些狠手段,逼着岳父岳母把女儿弄回来。他老婆比较孝顺,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再加上家里有一对可爱的龙凤胎,他老婆最终还是回来了。据传,张里无奈都下跪求他老婆了。之前也有一个类似的案例,一个同村的青年,等了他老婆两三年,他老婆跟人家跑了之后发现被骗,最终又回来了。农村留守妇女被骗的经历也是时有发生的。

 

案例3:李卓(化名)是一个小包工头,有一个独生子6岁。去年春节前碰到他的时候,他说打算今年要二胎的。今年春节却听到他的消息说,他的老婆跟人跑了,不但要不了二胎,老婆能不能追回来都难说。李卓并没有外出打工,只是在镇上包个小工程什么的。虽然赚不了大钱,但小日子还算滋润。就是有一点,他和他媳妇感情一般,据说是双方父母力主的。他老婆比他大一岁,有34岁了,平时主要带孩子,还算清闲。在网上认识了一个隔壁县的未婚小青年,也就二十五岁,典型的姐弟恋。据说是找到了真爱,两个人经常用手机聊天,纸包不住火,被李卓发现过几次,但最终还是无力阻止他老婆的红杏出墙。他老婆经常埋怨他赚钱太少,无能。李卓正找各种方法挽回这段婚姻。

 

……

 

小说《手机》被拍成电影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电影的主角严守一就是在手机给他的生活带来快乐、带来爱情的同时,也使他的婚姻遇到了很大的危机,而危机的爆发是因为他偶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手机》反映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包括心与心之间的扭曲。其实,手机,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对农村的改变是巨大和深远的。

 

这次回家,发现我2岁的小外甥,玩抖音、快手什么的很溜。时下,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度改变农村,除了消除信息壁垒,拉平城乡的信息鸿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和生活方式。当然,也打开了欲望之门。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外遇的人年龄大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都有10岁以内的孩子,生活条件相对落后,收入相对较少。手机给她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和憧憬,也给了她们一个追求品质生活的渠道,即便这或许是一种虚幻。

 

隐忧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不仅是城乡差距,还有就是乡村之间的分化。因为这类外遇逃跑的事情大都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家庭。现在农村之间的发展分化还是比较大的。对农民来说,最大的资产就是土地。就拿我们村来说,每家每户都有土地。但种地已经是最差的选择。我们家虽然已经十几年不种地了,但在老家还有6亩薄田。搬离农村以后,父母把地租给同村的人种。但6亩地一年的租金才200元。2019年,即便不收钱都没人愿意种了。为啥会这样?

 

愿因很简单。一是同村的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都是老人和孩子以及带孩子的留守妇女。能种地和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二是种地性价比太低。去年,一亩地不论种花生还是红薯、玉米什么的,平均一亩地收入700元,十亩地才7000。辛辛苦苦种10亩地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两三个月的收入。为此,在一些资源禀赋和区位不明显的农村,土地大面积撂荒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对于区位优势好的农村,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在县城周边的乡村,土地就相当值钱。即便不是乡村不靠近县城,交通各方面条件比较发达靠路靠河的地方,种蔬菜什么的性价比也高。在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子里,单身男青年很少,类似于外遇逃跑这种也是极少见的。但在经济相对落实的地方,单身男青年比例非常高,娶妻难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且好不容易娶了一个老婆,没几年却跟人跑了。这是一个比较残酷的现实,这也会很容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此类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很大的。很多几岁的孩子成长在破碎的家庭里,有些很早就辍学了,等他们长大,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再者,目前涉黑势力把持或渗透乡村的现象并不少见,农村山河被盗挖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生存环境更加复杂。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走上歪路。

 

总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在农村的深度下沉,让一些存在已久的问题浮出水面,同时也引发新的问题。一定意义上,乡村婚姻的稳定性被消解,只是一个缩影,互联网对农村的改变是全面的——既有对人生观念的改变,又有对生活理念的颠覆,还冲击了传统的秩序和格局。

 

思考

 

智能手机对乡村社会生态的影响是全方位。它打开了一扇窗,让留守的乡村妇女接触到了更丰富的世界。前段时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文章《这块屏幕可以改变命运》,主要讲的是新的技术手段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块屏幕可以让封闭的穷山沟沟里的孩子接触到最好的教育,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手机虽说不是万能的,但对信息闭塞的农村而言,它帮助了农村群众接触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打通了闭塞的信息渠道,同时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沟通方式,对于一些处于信息落后的地带的农村民众来讲,影响是巨大的。

 

以往,人们居住在村子里,除了看电视,就是串门拉家常,娱乐方式少,且都是熟人之间的社交。而手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以前村子里没网络,家用电脑也少。现在手机普及了,贴别是智能手机,人人一部,用手机上网已是生活的常态。

 

支付、购物、微商、社交、娱乐等等,都离不开手机。在农村,智能手机已经是生活必需品。很多农村人加各种微信群,用快手、抖音等已然是常态。虚拟社交蔚然成风。对于很多农村妇女来说,已经厌倦了单调乏味贫苦的生活,当她们遇上多彩丰富优越的生活,难免会滋生攀比、虚荣之心。只要抵不住诱惑,很容易诱发越轨的各种行为。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整部电影的场景就局限在一个四合院里。逼仄局促压抑的空间,抵挡不住肆意生长的人性,但出轨的女人最终被处决了,终以悲剧结尾。以前的乡村就好比是电影里的四合院。信息时代的手机逐渐把围墙拆解,把压抑的人性释放出来了。留守妇女群体遇上手机,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也会让很多想象付诸行动。

 

我们国家目前男性比女性多3000多万。农村的男女比例已经失调。我在9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城市剩女是伪命题,农村剩男才是真问题》。在城市一般是女多男少,而乡村是男多女少。经济条件的落后让农村男青年面临巨大的娶妻压力。对于一些男青年来讲,娶上媳妇就是万幸了。在落后农村的婚姻市场上,很多男性只能无奈承受各种压力。一个发小,已经三十多岁,在村里一直娶不上媳妇。无奈,只有到县城买房子、买车,还要交15万的彩礼钱,经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手机带给农村的女性更多选择和诱惑,这也是近年来农村离婚率飙升的原因。

 

后记

 

这个春节,感受最深的就是,手机在乡村发展两极分化状态下对婚姻的消解。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处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被填平之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想象与向往的欲望不断生长,问题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仍然存在,乡村之间的差距加速拉大,打破了原本的格局。唯有加快发展,让落后地区富起来,才能最终改变躁动不安的心态。同时,富起来的乡村也亟待文化重建。很多问题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解决,也需要文化的滋养。移动互联网的下沉给乡村以机遇,也带来了烦恼,它是一个破坏者、摧毁者,也可以是一个重建者、重塑者。期待经济发展与文化重建同步进行,让乡村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真正振兴。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