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亥!猪笼草陪你过年——风铃猪笼草

 cxag 2019-02-07

风铃猪笼草N. campanulata,种加词“campanulata”意为钟形,描述的正是它捕虫笼的形状,它原产于婆罗洲,分布范围十分狭窄。

风铃猪笼草整体短小,茎有20~50厘米长,4毫米厚。笼蔓短而硬,很少超过4厘米长,可谓是十分迷你,是最小的猪笼草之一。不同于其他的猪笼草,风铃猪笼草只有一种形态的捕虫笼,捕虫笼的翼(wing)变成了一对突起。

风铃猪笼草的身世可以说是十分曲折,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小编来讲述一下它的发现过程吧。

1957年9月9日,51岁的印度尼西亚植物学家、茂物(Bogor)植物园的林业研究所负责人A.J.G. 'Doc' Kostermans博士,第一次在Ilas Bungaan山发现风铃猪笼草。在这次发现中,他还发现了马普鲁岩山猪笼草(N. mapuluensis)。他在记录中这样写道:“我当时在桑库利朗(Sangkulirang)的林业部工作,我刚刚完成了对于Ilas Bungaan上游地区的一个生长有类似开花植物的岩壁研究。经过了10天的寻找,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个黄色的岩壁,走近才发现这个是黄色是因为约50米高的岩壁上面附满了猪笼草。我砍了一些树枝做成梯子爬上去。这种猪笼草没有开花也没有结实。”

而风铃猪笼草的发表则是要在16年后,1973年由日本植物学家成雄仓田(Shigeo Kurata)发表公布,他发表的依据是一个存于新加坡植物园标本馆的编号为Kostermans 13764的标本,并不是实物。

不幸的是,在十几年的1983年,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风铃猪笼草的原产地。所有已知的野外分布在1991年底到1992年初也全部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野外找不到风铃猪笼草,那时人们普遍认为风铃猪笼草已经灭绝了。

直到1997年,被猪笼草属植物专家,植物摄影师李晨Ch'ien Lee在砂拉越的古农姆鲁国家公园(Gunung Mulu)的石灰岩悬崖上重新发现,和最初发现地之间的距离整整有400公里。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还分布于其他地区。不管怎么说野外的风铃猪笼草总是那么弥足珍贵,风铃猪笼草暂列于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


文:张如瑶 图:网络

上海植物园祝您2019”猪”事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