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剩女”和“不婚主义”

 程穆泽 2019-02-07

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壤里,和树一样,没有哪两棵树长得一模一样,即便被勉强修剪。

西方在19世纪末第一次女权运动,提倡女性从性压抑的角色中释放,满足自我欲望,提出“性解放”的口号。


20世纪中旬,“性解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女性在这个解放过程中,其实被物化的特征反而加强了——例如性感替代了贤淑。


所以,回归婚姻,回复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浪潮,又弥漫了整个西方世界。


1960年后,第二次女权运动开始。这次强调“不婚主义”,强调堕胎权,生育权由女性自我掌控。

中国改革开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西方思潮的“性解放”、“同性恋”、“不婚主义”......仿佛一夜盛开。


从中国历史来看,因为没有特别明确的宗教信仰,在性这个问题上,有时开放有时古板,跟时代相关。唐朝的公主可以休夫再嫁,宋朝崇尚节妇烈女。


看《红楼梦》,爬灰的,断袖的,乱伦的,私通的,人间万象。在性这个问题上,中国是开放还是保守?好像张爱玲说的,袍子是华美的,下面满是虱子。


建国以后,女性的名字叫“半边天”。意味着承担和男性一样的工作,当然也达到了同工同酬,这可比西方公平。


只是女性的家庭角色仍然沿袭了旧时的贞烈、养育和操持家务。双重身份,辛苦异常。

这二十年来,感觉变化最大的就是“贞操观”。婚前同居从开始遮遮掩掩,到现在司空见惯。


早恋从禁忌成为青春的代名词,在青少年中进行性教育也成为日益高涨的呼声。


从前,在平静的文化之河中,流淌狂野的浪花。而现在,在貌似奔腾的思潮中,故有的磐石,从来就没有被搬走过,例如“剩女”。


“剩女”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的词,用“Leftover”来替代。这词在国外主要是剩饭剩菜的意思,令人好不尴尬。

因为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传统,“剩女“,“不婚主义”在名人中也多见,异议不多。


好像娱乐圈的才女俞飞鸿,徐静蕾等等。


“剩女”并不同于“不婚主义”。


一般来说,大部分“剩女”有体面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烈的事业野心。对婚姻的要求较高,既要门当户对,又要灵魂知己。


达不到就单着,找到了就结婚。

“剩女”无论在社会还是家庭环境,都承受巨大的压力。


一般认为“剩女”的心理偏激、自恋,缺乏温柔,这显然是巨大的偏见。在二战后,西方有很多女性选择独身,侍奉上帝,专门做救助伤残、贫穷和孤儿的事。


学生叶雨读到清华的博士后毕业,找了个本科生。结婚前她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有人要我了。


为什么优秀的男人越老越是“钻石王老五”,优秀的女人年龄大一点就叫“剩女”?


这还是根深蒂固的角色认定问题。女性在历史上被定位于养育和主内,并不是西方飘来的几片云彩就能遮蔽的。

很难想象,一个人20岁喜欢一样东西,到了30岁还会喜欢。


“剩女”其实是一种不将就的姿态,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享受独处。一个能独立的女性,往往能够更好的在婚姻中与人分享快乐。

李艾认识前男友时19岁,很相爱,家里也同意。可李艾觉得自己没有心理准备,和男友商量过几年再结婚。男友拒绝,三个月后和别人结婚。


三年后李艾碰到前男友,说自己婚姻不幸。李艾问他为何不等她几年,他说当时最后一批福利房,必须结婚。


知道这个原因,李艾释怀了,也庆幸自己没有嫁给一个为房子结婚的男人。“三观不合”可是婚姻的定时炸弹。


在国内做“剩女”压力太大,2001年她到纽约做了一名裁缝,坚持自己对婚姻的看法。


不过最终,她找到了心仪的男人。大她11岁,离过婚有两个孩子。国内的家人都反对,说二人八字不合。她不管,生活很幸福。

坚定“不婚主义”的人,很多是因为童年对父母的关系不满意,而拒绝走进婚姻。


但真的遇到对的人,也会改变。好像孙俪就是个“不婚主义”者,遇到邓超,也就是遇到了对的人吧。

历史和现代,东方和西方,都有著名的“不婚主义”女性在夜幕上灿烂发光。


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她一生不婚。面对传统保守的英国民众,她说如果她选择外国王子,英国无法保持中立,嫁给一个英国人,会加剧宫廷内的宗派斗争,所以选择嫁给英国。


乔治·桑,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女作家。坚决带着一儿一女离开平庸无能的丈夫,从此坚定“不婚主义”,著名的情人有谬塞和肖邦。


南丁尔格,世界护理事业创始人,坚持不婚。


前总理吴怡,对现代化的中国建设,贡献巨大,一生未婚。

当然,普通女性选择“不婚主义”,除了承受外界异样的眼光,自己的生活,也有诸多不便。


要自己修马桶,自己换轮胎,自己装灯......貌似很小的事情,就如在骆驼身上压稻草,可能最后令人崩溃的就是一件如稻草般的小事。


初彤一直是个快乐的“不婚主义”者,持持续续也有恋爱和同居,空窗的时候就尽情享受生活。


一天晚上唱歌后回家,在楼梯摔下来。她坚持进了家门,觉得越来越不对劲,太晚也找不到朋友,就拨了120。


到医院发现自己手臂骨折了,医生包扎好,她躺在医院的床上,泪如雨下,突然开始怀疑自己对婚姻的态度。

“这世上你我认为完美无缺的那种人是有的,或许千人之中会有那么一个”简.奥斯丁在写给侄女的信中说。


“这个人风度和气魄兼备,彬彬有礼又不失心智见识。但是这样的人未必就让你遇见,就算让你遇见了,他也未必就是有钱人家的长子,你某位朋友的近亲,而且不一定和你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可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遇到合适的人有多难。


现代女性和奥斯丁已经不在同一时代,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历来都有,也从来没有被解决。

日本现在结婚率急降。日本女人接受教育,自己挣钱,然家庭对她们的期望值并没有变。日本的工作适合家有贤妻的男人,女人想兼顾,比登天还难。


在日本,已婚职业妇女被称为“魔鬼人妻”。


东方文化,相似的地方太多,日本从历史上,就是被中华文化渗透覆盖的区域。


同居不婚也许适合各种原因不想结婚的人。有日常的亲密接触,有人分摊账单,又不被家庭束缚。


但无论如何,就如有一句话“不想结婚的恋爱就是甩流氓”,接受同居的女性的确需要非凡的独立性和坚定的信仰。

现代女性的经济越来越独立后,可供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我不是一个赞同“不婚主义”的人,却也不反对。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中,不再流行“剩女”这个词的话,肯定意味着社会越来越包容。


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壤里,和树一样,没有哪两棵树长得一模一样,即便被勉强修剪。龚自珍写《病梅馆记》,何必让自己成为“病梅”,或者自己成了后,又非要迫使别人成为“病梅”呢?


希望有一天,男人和女人都会身处巅峰,自由地接受与给予,沉浸在爱情的金光里,诞生真正的伴侣或婚姻关系。


推荐书目:《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 》(美)丽贝卡·伯特雷斯特 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