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枣庄手风琴老师 2019-02-08

李斯特及其《匈牙利狂想曲》

导读:文章通过对李斯特生平及其《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第六号的音乐特点、创作风格的分析,展现李斯特作品的民族性及民族精神。表明他在19世纪欧洲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弗兰兹?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人,是19世纪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以及教育评论家。他一生从事钢琴演奏,还担任过乐队和歌剧指挥,其音乐活动影响着当时整个欧洲乐坛。李斯特进行了不同体裁的音乐创作,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作品、交响乐作品、声乐作品等。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钢琴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将钢琴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创作和演奏将钢琴音乐推入一个黄金时期,对后世钢琴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匈牙利狂想曲》是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裁,也是流行最广的作品,取材于匈牙利民间音乐,反映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其中主要是以民间舞曲为主要素材,以及与民歌小调的结合。此外,李斯特大胆冲破传统曲式的结构,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成为多姿多彩、形式完美的钢琴曲。他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和他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分不开的。

一、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李斯特诞生在匈牙利西部一个名叫勃良的小村,父亲是音乐家,为了生活给贵族当差,而母亲是一位木匠的女儿。李斯特从小就显示出音乐才能,9岁随全家迁往维也纳学习音乐,师从钢琴名师车尔尼。此外,还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随后他开始在维也纳、巴黎举行演奏会,受到极大的称赞,被誉为“奇才”。

 李斯特诞生在匈牙利,但大部分时间旅居国外,边演奏边教学。他生活在当时欧洲社会极其动荡的年代里。1830年巴黎七月革命,1848年德国革命和匈牙利革命,以及法国里昂起义到巴黎公社失败……这样一个激烈斗争的社会背景,对他的思想和艺术创造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李斯特用10年时间足迹走遍全欧,进行演出。在当时的巴黎,他成为举行独奏音乐会的钢琴王子。他的演奏被封为“魔鬼般的帕格尼尼”,令世人惊叹和崇拜。

 从1848年至其后的10年时间,李斯特来到了德国的文化中心――魏玛,在这里与世隔绝专心于创作、评论、指挥和教学,给了许多音乐家极大的影响。《前奏曲》《普罗米修士》交响曲等,这些作品取材于文学诗歌和绘画,或者直接表现匈牙利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在他的祖国,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1861年李斯特来到了罗马,并于1865年加入教会成为天主教的神父,热衷于教会音乐与清唱剧的创作,写了大量的宗教作品。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时间,培养了不少优秀钢琴家,同时仍然进行了大量的音乐活动。

二、创作背景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一生创作的大量钢琴曲和改编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体裁,一共有19首。他大胆地冲破传统曲式结构的框框,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狂想曲就是李斯特表现出来的一种写法很自由的作品,它取用民族音乐作为素材,以自由的手法将幻想曲或舞曲等形式融入一首作品中。李斯特少年时期曾居住在匈牙利农村,在那里他熟悉许多匈牙利民族的旋律。长大后,在巡回演出的中途,常夜晚独自进入吉卜赛人的营地,欣赏他们的演奏和歌舞,然后记录他们的音乐,加以归纳整理。这些扎根在李斯特脑海中的音调就成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的素材。该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特的性格特征及匈牙利的民族文化艺术。

三、音乐的风格特点

 李斯特所创作的19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的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这些作品大多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卜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其中演奏得最多的是第二号和第六号。升c小调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几乎成了李斯特所有狂想曲甚至是他所有音乐的代名词。本曲作于1847年,作者在本曲中使用了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查尔达什舞曲》的形式。这种舞曲包括两大部分:一种称为拉苏(原意为缓慢),其特点是节奏缓慢,情绪庄重,多为慢板;另一种称为弗里斯(原意为活泼),其特点是节奏轻快,气氛热烈,多为急板。乐曲开始有一个速度缓慢、节奏自由,并带装饰音、沉着有力的引子,这段引子一下子就把听者引入民间生活丰富多彩的美丽画面。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接着音乐进入性格豪放的“拉苏”第一部分,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深情地讲述着匈牙利民族古老的历史。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这一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它那轻快跳跃的旋律、匀称而规整的节奏,使舞曲变得更富于动力性,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狂热急板的“弗里斯”舞曲,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变奏发展而成的。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运用急速的同音反复以模仿洋琴的音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当乐曲达到很强的高潮之后,音乐停顿下来。舞蹈者走了,但人们又汇集起来,音乐再度响起,恢复了以前的狂热,重整旗鼓,一泻千里,以快速的八分音符奏出了奔流般的旋律,最后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潮声中结束全曲。李斯特在本曲中倾注了钢琴这种乐器的最华彩效果,使钢琴各个音区的特色都得到最完美的发挥。匈牙利狂想曲通篇贯穿的就是激情和无边的痛苦的交织,这是波希米亚民族的象征,也成了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号匈牙利狂想曲一开始速度相当慢,以很重的敲击音把整首音乐带出来,有似乎绝望的感觉。但到后面速度稍微加快,最后越来越快,而且旋律活泼,音色明亮饱满,又像极了东欧的舞蹈旋律,丝毫看不出有什么忧伤的成分在里面。大量的重复旋律把钢琴音乐的织体和层次感带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作于1853年,降D大调,它由四部分组成。主题都选自匈牙利的民间音调,颇有游吟诗人的味道。其第六号和第二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前后两部分对比明显(主要体现在音乐感情和节奏上),在欢快和无边而空幻的激情中结束。只是,第六号没有诙谐的成分在里面了,而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第一部分主题接近于“威尔本科什”(盛行于18至19世纪前半叶的匈牙利士兵舞曲,常用吉卜赛乐队伴奏演出)风格的进行曲。曲调中出现许多大跳,重音落在小节的弱拍上,舞蹈者随着弱拍上的重音,发出有力的顿足动作,如庄严行进的队列,一往直前,表现出匈牙利青年男子豪放、粗犷的性格。

 第二部分采用急板,为一段短小的、非常方整的二拍子舞蹈性的音乐,这一部分的主题是带有匈牙利民间舞曲弗里斯舞曲的音调。在这段舞蹈音乐中运用了匈牙利民间舞曲中常用的切分节奏,旋律热情而活泼,表现了匈牙利人狂欢舞蹈的情景。

 第三部分为一段朗诵调的行板,这是一种类似民间说唱的叙事曲。这一段改用歌曲式的织体,右手在低、高音区交替地奏着自由宽广的拉苏舞曲小调,犹如民间说唱者拉长声调的吟诵;左手带装饰音的和弦伴奏,犹如说唱艺人手持传统的弹拨乐器,生动地再现了说唱者的形象和那种从容庄重的神态,同时也表现了吉卜赛民族忧郁和深沉的一面。经过一段精彩的华彩乐段后,乐曲进入了最后一部分。

 第四部分是快板,转回到了弗利斯的舞曲,在三小节的切分节奏的引子之后,呈示用单音旋律构成的主题,轻快活泼的十六分音符与切分节奏交替出现,音乐充满了热烈欢快的气氛。李斯特采用了织体变奏的手法将这一主题加以发展,使情绪步步高涨,最后又以快速的八度进行、同音反复、低声部远距离大跳等手法,把乐曲推向高潮,生动地描绘了匈牙利人民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我们从李斯特的高亢激昂中感受忧伤,并伴随着欢快、诙谐和梦想,我们在各种交织的情感中和旋律一起经历那如生死般的起伏,经历着那高潮间的来回往复。如果音乐真有生命,那么《匈牙利狂想曲》一定是那不死的火鸟,可以在浴火中重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余音绕梁,这用在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上最合适,这种听觉上带来的快感,也体现了音乐的最大魅力。

结语 

 李斯特作品的成功性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李斯特的性格特征及匈牙利民族文化之真谛,推动了匈牙利民族文化朝着世界性文化方向的发展,显示出李斯特对钢琴音乐艺术表现性能的透彻了解和充分发挥。在力求音区、音色的发挥和对比效果,在踏板运用和演奏形体概念方面都有创见,这与他本身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是分不开的。他热爱祖国,热爱匈牙利民族,尽管一生多居住在国外,但他始终和匈牙利民族及民间音乐相联系,表现出一位音乐家崇高的艺术境界和优秀品质,他的狂想曲在匈牙利音乐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李斯特一生不仅创作了许多美好的作品,同时培养了不少音乐家。他的音乐活动和成就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他的创造是卓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