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调入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今天看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包括去苏州一中。 一中有三个知名校友,代代流传。当年三个小男孩差不多一同考入我校。10岁刚出头的三少年,结成了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出行,互相砥砺,发愤读书。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们还自己办报,居然还把办的报卖到苏州各个学校。要知道这是近百年前,这个举动简直就是石破天惊。老师们在震惊之余,称他们为草桥三杰。为何称为草桥三杰呢?当年我校门口有一座桥叫草桥,当地人就称一中为草桥中学。 谁也没想到,几年过去了,历史的青眼眷顾了这三个少年,他们或多或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他们,一个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大家,清华和北大双聘教授王伯祥,一个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还有一个是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三个人后来都在北京,加上俞平伯和章元善,号称苏州五老。叶圣陶寓院内,植有硕大海棠一株,每至5月初春,花繁叶茂,叶圣陶必邀王伯祥、顾颉刚共同欣赏。这一赏花就是一辈子。直到三个人一个个凋零。历史因此暗淡了很多。但这个约定还没有变。 苏州五老:叶圣陶、王伯祥、顾颉刚等 2018年,苏州一中110周年校庆,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王伯祥和顾颉刚的后人还来参加,草桥三杰的友谊已经延伸到了第三代。三代人之间不离不弃,即便在异国他乡,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深情厚谊。 在中国教育史上这绝对也是罕见的。我为他们的友谊感动。何其有幸,其实我也拥有这样的朋友。我人生命运的改变完全是因为他们。 我们这两对都成了,我们还自豪地说,我们中文系恋爱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幸福率也是百分之百。 在那个年代,毕业是定向分配的。为了能够在一起,他们只能出去闯荡。与时间赛跑,必须在毕业之前找到接受单位。 后来到了张家港,虽然是专科生,但他们的面试却极为成功。老四甚至问招聘干部,为什么要选择两个专科生?招生干部回答说:“一个优秀的专科生要远远大于一个平庸的本科生。” 这就是港城人的开拓精神,解放、包容、不拘一格。张家港这个城市的文明,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文明,更应该是思想精神的文明。 回校后老四告诉我,让我们也一起去。我和程老师因为是同乡,回乡更可能分在一起,所以没有那么强烈。 我被妈妈这一说,就蔫了,想想似乎也有道理。回校后,又被程老师批评。但我妈向来强势,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就只有听话的份。 毕业回乡后,我与程老师喜结连理。老同学两人则如蒲公英,在远方的热土落地生根。 有一次,老四给我写信。信中说,他们住在一个很美的地方,楼下是厨房,卧室在楼上,有宽大的落地窗。晚上散步,霓虹闪烁,如梦如幻……他还说,我有一个同乡在学校发展很好,也喜欢写一点文字。他们学校未来有新规划,很可能要招兵买马。总之,让我好好积累,时刻做好准备。 我用自己可怜的想象力,想象他们的美好生活。但去一趟苏州,两个人来回需要100多块钱。那时候工资很低,觉得这个路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虽然常常想起,但最终没能成行。 一直到九年之后,那一年发大水。我和程老师最终奔赴港城。美丽的港城,青春散场之后,我们才来了。 老同学家有两辆电瓶车,正好载着我们逛港城。老四的口才极好,给我讲述港城如何从一个贫瘠的小县城一步步崛起,成为全国争相学习的名城。 印象中,他说的最精彩的一段话是,在港城,你如果穿一套新西服,走在港城的大路上,从这边打个滚到那边,保证你的衣服还是干净的。这就是一个文明城市的自信。 港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几个大公园都不收门票。几乎每天老同学都点大闸蟹,他们说自己不爱吃,让我们多吃一点。我们真以为如此,根本不知道大闸蟹很贵重。很多年后,我们常常想起这一幕,觉得当初的我们真傻。 晚上吃完饭,我们在张高中校园里散步。踩着松软的草坪,我对老同学说,在这样美丽的学校里教书,简直是人生的享受。傍晚时分,走在草坪上,夕阳西下,清风吹拂。学生思想工作什么的,就坐在草坪上聊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那一块草坪成了我追求绿舟的一种隐喻,后来江苏电视台制作“教育百家”,有一期是我的专辑。记者明玉花对这个草坪最感兴趣。还特意放到了节目中。 老四和我在张高中的草坪上 老四说,如果你觉得好,为什么不过来呢? 我被这句话吓住了,那天晚上我和程老师反复考虑。程老师说,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我还是有畏难情绪。程老师说,我对你始终有信心。我问,你给我一个理由。程老师说,你阅读能力强,指导学生考试是一流的。这一点能让你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们就应聘。但张高中不缺老师。我们就去了另外一所学校,梁丰实验学校。老四骑着电瓶车,给我送打印的材料,他提供我的建议是讲究互动,注重实效。 那节课上得极为精彩,成为我的代表课例。于是我被现场录取,但他们只缺一个语文老师,程老师那一次没有解决。 因为程老师执教高三,高考之后,她提前去了港城,继续找工作。在老同学家呆了半个月之久。每天看报纸,一家一家去碰运气。她去过报社,面试觉得不错,但嫌岁数大了,采编人员经常加班,最后泡汤。 她还胡乱应聘了一家葡萄园,担任销售接线员。人家非常诧异,觉得大材小用。但她豁出去了。道理很简单,只要能够在港城留下来,小王子就能享受城里的教育,这是一个妈妈最大的执念。 最后一天,程老师主动出击,到各个学校去跑,结果去了外国语学校,很快给了试讲机会,效果不错。校长接见,询问了家庭情况,说到我也是老师。校长说,让他也过来,要来一起来。 最终我们一起去了外国语学校。属于我们的幸福时刻到来了。 老四告诉我们,港城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后面始终有一个鞭子在抽打,任何人都不得不努力。到了最后,就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勤奋成为一种习惯,优秀也成为一种习惯。五年之后,我保证你们有房有车。当时我们全部的家当只有一万块钱,对老四这样的豪言壮语自然是将信将疑。 后来在老四和华仔的鼓励之下,我们只有一万块钱,却买了四十六万的房子。全部都是借来的钱,或者是贷款的。买房那天,因为害怕,我还请我们的保安队长赵哥陪着我们。 但那时真穷,每天我骑电瓶车送小王子上学。电瓶车是我们一个同事送我的。有天下雨,我用雨披把小王子罩在里面,我骑在车上,两条腿撑起来的地方,都是积水。下来的时候,虽然我小心翼翼,但一大堆水哗啦一下,很多都溅到小王子身上。小王子夸张睁开了眼睛,冻得一哆嗦。但还是咬咬牙,一步一摇晃地上学去了。 我深受刺激,也就在那一天,我下定决心,我也要买车,绝不能让小王子淋成落汤鸡。等到买车之后,这才恍然发现,正好是五年。老四当初的预言简直是神预言。 后来我去了苏州,人生的每一个选择,我都和老四商量。只有和他商量之后,我才觉得踏实。他能提供另外一个视角,关键是他的判断,理性,富有远见。 老四深爱着港城,一提起这座城市就眼放光芒,这个城市带给他爱情,梦想和光荣,融入到他血脉之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但他仍然鼓励我继续往前走。 老四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妻子的爱,那种赤裸裸的,越来越炽烈的情感,常常使得我不好意思,但又深受教益。 很多年前,有一次,华仔的手被一棵小钉子碰到了,可怜我们老四,吓得脸色都变了,慌慌张张地跑过去,一边跑一边喊,声音都有了哭腔。 那一幕,对我人生是一次重大洗礼,对比他的深情,我觉得我对程老师做得很不够,我必须要向老四学习,让程老师和她姐妹一样幸福。 每当与程老师吵架,我都不由自主想起这一桥段,我马上幡然悔悟,对程老师道歉:好吧,我错了,我是小狗,我是虫豸还不可以么? 现在说我的女同学,老四之所以对她如此痴情,当然是她值得爱,值得深爱。 除了漂亮,能干,知书达理,蕙质兰心之外,她对待老四的家人尽心尽力,可谓中国好儿媳。对老人孝敬就不说了,仅仅是她对老四弟弟的帮衬,就让我叹为观止。给房子住,帮他找工作,帮联系孩子的学校,支持他开过饭店,还给他一辆老车,直到把老四弟弟一家都落实好…… 两大姐妹围绕着她们当年的舍长 今年我们忽发奇想,想去看一看什么样的山水,钟灵毓秀,能够生长这么好的女儿。联系好老四,确定好了时间。但我估计老四挨批评了。 第二天,我们早早出发,到了山边,马路上浓雾翻滚,十米不能见人,好容易跟住一辆车,确立好坐标,跟着人家的屁股,亦步亦趋。 到了8公里,告诉他们,我们马上就到了。老四说,小心开,要绕过很多弯弯曲曲的小路,后来发现果然是。 她们家的后山 华仔家四面环山,更漂亮的是,山上清亮亮的泉水顺着门前潺潺流下,房子的背后就是竹海,这不是文人笔下的世界,这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当年李白来的桃花潭就在不远处,月亮湾的笑声也依稀可闻。翻过她家后面的大山,就是云岭,就是当年新四军的军部。陈毅当年写《云岭三章》,也就在这里。 这里叫做小岭,是中国宣纸的诞生地。这个村庄基本上都姓曹,一进村庄,远远就看见曹大三的雕塑,这就是整个曹氏的先祖。 据乾隆《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简单来说,就是此地都是山区,没有农田,曹大三另辟蹊径,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不断实践,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宣城,故名宣纸。世界宣纸看中国,中国好纸看小岭。 宣纸的发明人曹大三 华仔一家三姐妹,她舅舅家有六姐妹,当地人号称曹氏九姐妹。农村人就这样,在这样的山区,向大山讨生活,砍毛竹,做宣纸,没有劳动力,是要被别人嘲笑的。华仔的爸爸也每每垂头丧气。她妈妈就鼓励他,不管人家看不看得起我们,自己觉得好就好。这种精神品质,在华仔的性格中也清晰可见。 华仔爸爸84岁了,耳朵不太好,但他非常好学。反正也听不见我们在说什么,他就一直在看书,看的是《欢乐老年》杂志。最感动的是,他不但爱看书,还喜欢记养生的笔记。 他的笔记厚厚的一大本,一大本,而且有不同颜色的笔标注过。看来,不仅记笔记,还经常复习。我们很多人欠缺的就是这种精神。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爱看书,偶尔看书,谁还做笔记?就算做笔记,谁能够持之以恒做那么多的笔记?就算做那么多的笔记,做完之后,会不会反刍复习回看? 曹爸爸的笔记本 但也许是太艰难了,华仔的大姐从小就抱给姑妈家了。因为成绩优异,她被包送到安徽师范大学,成为安师大的校花,后来嫁到广州,事业非常成功。 那天去的时候,大姐也回来了,校花的容貌犹存,但眼里却有淡淡的忧伤。每个从小被送出的孩子,不管未来发展如此,内心里或许都有一点缺失。对于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保持孩子童年的完整,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二姐现在就住在小岭,经营最正宗的宣纸,照顾父母的重担全部落在二姐身上。所有人聚会,几大桌饭菜,全部是她一个人操办。以至于中午我们吃完饭,她累得都不想吃饭了。但她始终微笑着,任劳任怨,大家说一声好吃,她就开心不得了。 曹氏三姐妹和曹妈妈 这不就是我熟悉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一样的家人?我们很快就融入进去,和几个姐妹夫称兄道弟,掼蛋。一胜一负,皆大欢喜。 华仔舅舅家的6朵金花,那天来了4朵。有几朵金花都已经做奶奶了,但仍然热气腾腾地生活着。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二姐,现在杭州,她经营的应该也是宣纸。一到山里,她就高高兴兴去练嗓子了。 中午吃饭,老四给她爸爸弄菜,从不批评,偶尔治愈,总是鼓励,如同对待一个孩子。 吃过饭,我们在一起照全家福。对,是全家福。我们一家自然而然加入进去,毫无违和感。后来爸爸也想加入,于是把华仔妈妈也叫过来。 看到华仔妈妈戴上了帽子,老四把爸爸的皮帽子拿过来了,戴上了。老人不习惯又拿下来了。老四就安慰,就哄他。老人就听他的,乖乖戴上了。于是时间凝固,定格成一个美好的瞬间。 全家福,该来的没有来,不该来的来了 晚上舅舅家的几朵金花拉着我们去唱歌,我简直惊掉了下巴,她们一个比一个唱得好,我简直听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有的古风,有的黄梅戏,有的京剧,有的粤语,还有唱萨顶顶,萨的歌超级难,难于上青天,但也唱得很棒,几乎就是原唱…… 二姐擅长京剧和黄梅戏,她的女儿歌曲上中国好声音,也绝对能够过关斩将的。二姐还和四妹合作了男女生的京剧对唱,千回百转,韵味悠长。让我们这些俗人,低,低到尘埃里去。 晚上二姐的孩子,特意给我送过来两袋宣纸,都是他亲手做的,他是小岭很著名的宣纸工匠。我没想到宣纸居然那么重,那么重,都是真材实料。 二姐家赠送我的宣纸,质量杠杠的 但更让我感动的是,老人每周雷打不动上医院的透析,都是这个孩子接送,他遗传了他妈妈的任劳任怨。这样的人做出的产品怎么可能不好,做产品就是做人品。买正宗宣纸的可以找他。 其实任劳任怨不是一个善良的词汇,很多时候我们用任劳任怨形容一个人,然后就享受她免费的任劳任怨,这是不对的。每个任劳任怨的人都应该被看见,被尊重。 泾县之行,是我生命中的又一段美好旅程,我再次想起了叶圣陶、顾颉刚还有王伯祥,我希望我们也能把这种美好的情谊一代代传递下去。人生的至美不过如此。 回家的途中,想起了泰戈尔的那首诗:
我梦见我们是陌生人 醒来才发现 原来我们正在相爱…… 小岭风光甲天下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 投稿:wkd001@126.com 合作:heimawangzi142494 |
|